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1)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卡尔·雅斯贝尔斯

《死亡诗社》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2)

从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心中第一名的电影就再也没有过更改。基廷老师永远成为了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的形象。作为教育者,我们不断在寻找教育的真谛,试着去发现学生、家长心中的真实想法,希望能够帮助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结果往往让人失望而归,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那份坚持都变成了一种奢望。大部分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放弃,把老师作为了自己谋生的手段,而不再是实现理想的事业。而基廷老师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守,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如何坚持自己的内心。坚守就意味着牺牲,基廷老师成为了牺牲品。他失败了,他的学生也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

但是,当电影结尾的风笛声再次响起,最不敢表达的安德森站在桌子上说出了那句“Oh, Caption! My Caption!”的时候,谁又能说基廷老师是失败的,作为老师这已经就是最大的成就。

《心灵捕手》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3)

天才往往一方面才能出众,而另一方面的思想又极其怪诞。

桑恩有一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他问威尔,“兼职打工的地方有很多,你为什么要选择世界上最一流的学校,然后在夜里偷偷解答世界上只有几个人才能看懂的方程式?”这也是他相信威尔并不是甘愿自我放逐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就取决于能否超越内心的自我。

桑恩说他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教心理学的老师。他也从来没有把威尔当成一个病人,而是当成了一个需要得到精神帮助的孤儿。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是引导和控制最大的区别。

《成长教育》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4)

我觉得每个生了女儿的家长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而且是越早看越好。每个人都会走错路,教育孩子也不是让孩子别走错,而是教会他们走错了之后如何走回到正确的路上。人之所以越错越远,在于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等意识到的时候却发现早已追悔莫及。

一味的压制并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因为早晚有一天她还是会去尝试那些父母不让做的事情。特别是当身边出现一个“意气风发”却又“别有动机”的人的时候,误入歧途就这么简单的发生了。珍妮直到最后才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造成这错误的原因却并不是她。到底是谁把她一点点地推向了邪恶,当邪恶逼近的时候又是谁应该为她进行保护。答案显而易见,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又是怎么做的?

《叫我第一名》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5)

“学校是干什么用的,布莱德?”

当布莱德的中学校长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以为一场无聊的说教就要开始了。

可结果却出乎意料。校长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帮助布莱德建立了信心,让他敢于面对自己的缺陷,并且勇敢地表达出来。人有时候越想掩饰什么,掩饰的东西就越容易暴露出来。

这部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诠释了理想的信念。布莱德一直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哪怕他有着永远无法治愈的缺陷,他还是可以坚定地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生活。在自己最喜欢的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热血教师》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6)

罗恩·克拉克是全美优秀教师,也是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型。

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老师和学生约定,如果他们可以认真听讲五分钟,他就喝一罐牛奶。这是一个发生在罗恩身上的真实故事。在任何教育体系中,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老师总是少之又少。

如果一个老师把学习当成学生自己的事情,那就永远无法成为这样的老师。优秀的教师总能激发学生潜力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原本是学生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蒙娜丽莎的微笑》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7)

20世纪中期的美国教育是一段充满压抑的时光。学习的目的就是考上好学校,对于男孩子来说好学校意味着毕业之后找到好的工作,对于女孩子来说好学校意味着毕业之后可以找到优质的结婚对象。

这样的描述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隐约的和我们当下的教育状态有些相像。或许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这个阶段的时间缩短。

凯瑟琳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第一节课,学生们就给了凯瑟琳一个下马威,告诉她什么是“满腹经纶”的好学生。她所有要讲的内容学生居然全部知道。或许放到现在,老师一定会很开心,学生不用教就会了还不轻松。可对于有尊严的老师来说,这是十足的挑战。

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碰到有挑战的学生总是让人兴奋,凯瑟琳并没有按照学校所要求的那样上课。而是接受学生的挑战,并且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她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自由作家》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8)

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想要表达的话,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缺少一个表达的机会而已。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莎士比亚,都可以成为泰戈尔。

只要是真实的故事中流露的真实情感,就可以打动每一个读者。全是听话的、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或许可以让一个老师拥有一份出色的教学履历。可是教育的痕迹却很难从其中展现出来。

爱琳面对的就是一群“无法”教育的学生,冲突、矛盾、肤色斗争充斥着整个班级。不要说完成教学计划,安全地度过每天有时都是一种奢望。这个时候情感的连接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递。

“一条横线画在班级的中间,只要提到的事情在你身上存在,就向着这条线前进一步。”一个简单的活动瞬间就拉近了所有学生的距离,无论是什么肤色,都会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相似的性格特点。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最先要的是了解他的经历。

爱琳布置了一份“作业”:她给每个学生一个本,希望他们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在上面,如果学生愿意跟她分享,就把自己的本放到书架上。第二天放学,书架上放满了作业本。每个人都通过文字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爱琳耐心的读着这些故事,慢慢的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

《垫底辣妹》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9)

沙耶加说:“希望长大以后成为坪田老师这样的人,为了别人的理想努力着。”

沙耶加或许从来没想到过还会有人为了自己如此努力,就在她自己都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居然还有人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其实,作为老师来说,桃李满天下并不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真正的目标:是能有一次为了学生的理想用力奋斗的过程。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地方在于,他的成就需要通过别人的成就来实现。

当坪田第一次对沙耶加发脾气之后,他在酒馆大喝了一顿。不只是因为他错过了实现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错过了别人实现自我的机会,这是作为老师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帮助每个孩子实现他们所能实现的成就。”这是对于老师来说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奇迹男孩》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10)

身边很多的孩子看完了这部电影都很有感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依旧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小孩子总是更容易被感动,也最需要被认可。里面经典的片段有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塔什曼校长给杰克的那封回信:“亲爱的威尔同学,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明白,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其实我能想到你们俩打架的原因,虽然殴打同学的行为不能接受,但是我知道友情是值得捍卫的……”

真正睿智的人,总是能看到一件糟糕事情的背后那些值得肯定的事。我们的教育总是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那些错误身上,而忽略了错误背后的那些品质。殊不知每一次错误都象征着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是从一次错误开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从电影中发现教育的力量(在电影中寻找教育的纯真)(11)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每个孩子的样子也反映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在这五个家庭中,查理的家庭状况是最差的:六个大人和一个孩子住在一个又小又简陋的家中,每顿饭都只有一些菜叶可以吃,一年只有过生日那天可以吃到一块巧克力。

而运气总是眷顾那些努力生活又心地善良的人。和查理截然不同的另外四个家庭,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情况。溺爱孩子的家庭,娇生惯养的家庭,对礼仪修养毫不在乎的家庭,一味争强好胜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充斥着自私、幼稚、攀比等等这些让人厌烦的性格。

是孩子的错么?当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家长所致。孩子只不过成为了错误教育下的牺牲品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