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二十四孝内容(听完新二十四孝)

新时代二十四孝内容(听完新二十四孝)(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日前,24首孝亲歌曲以及孝亲三字经在神旺大酒店发布。其中,一首《妈妈的天空》讲述的是律师妈妈帮助一群受刑人的孩子的故事,唱来令人动容。而孝亲三字经更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易于传播。

传统的24孝如何让“00后”“90后”“80后”们接受成了热议的话题。那么多年过去了,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什么才是“与时俱进”的孝道?记者专访了从“00后”到“75后”不同人,听他们说自己对新孝亲三字经的理解。有“95后”学子甚至说,都9012了,发个Vlog不是更好;也有“80后”受访者指出,不管是传统的三字经还是新孝亲三字经都太狭隘,应该将孝顺推广至小夫妻的双方父母。

新时代二十四孝内容(听完新二十四孝)(2)

> 幕后故事 <

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记者了解到,新孝亲三字经包括:视父母,如知己;贴心话,挂耳际。父母愿,当立行;父母意,应牢记。小叮咛,有耐心;如异议,顺其心。能自爱,有理想;出远门,必有方。邀父母,齐锻炼;勤照料,保康健。学新潮,教上网;新鲜事,乐分享。零花钱,表孝心;作家务,发自心。父母呼,不怠慢;忆往昔,多称赞。为父母,庆生辰;爱合影,留念想。伴双亲,度节假;携妻儿,常回家。时关怀,问寒暖;多拥抱,常陪伴。让孝亲,成习惯;我爱你,大声讲。

据悉,此次三字经的征集受到1210所院校师生积极响应,大赛共收到10000多件参赛作品,经过三个阶段的层层评选,选出优秀创意。并从中精选归纳出24个孝亲好习惯,汇编成孝亲三字经。经书韵律结合水墨漫画的表达方式,易于朗读、传播和记忆的特性,易于传播,用以推广孝亲好习惯。

推动这件事的主创人员蔡衍明表示,希望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传统24孝的精神可佩,但是方法过于沉重。希望大家把孝顺变成日常习惯,随时随地都可以尽孝道。更希望透过音乐传唱的力量,以及三字经朗朗上口的经书韵律,传播和分享孝亲的好习惯。把孝的真谛传播给大众,也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要及时,不要留下遗憾。他们已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协手共同推广中华传统孝顺文化美德。

与此同时,近日,24首孝亲金奖歌曲全网上架。这些歌曲包括《妈妈和我的相片》、《孩子别忘了我》、《孝敬父母》、《妈妈的天空》、《爸妈晚安》等24首歌曲。据悉,这些歌曲都是从旺旺举办的“孝亲奖词曲创作大赛”中收到的10572件原创歌曲中遴选出来的,最后24首孝亲歌曲脱颖而出,编辑成“孝亲金奖歌曲专辑”,即将上架各大音乐平台发行。歌曲创作者不乏名人高手,如还珠格格的制作人、乐队主唱、医师、独立音乐人、音乐学院高材生等。

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妈妈的天空》的创作者蒋虎介绍说,这首歌曲讲述了律师傅妈妈,帮助一群受刑人的孩子,让这些孩子们有一个家,得到温暖的母爱,带给社会正能量。

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是2016年秋天通过朋友的关系有幸来到沈阳儿童村见到了傅妈妈,18年的时间,傅妈妈共收养了64位孤儿,把他们养大。”

蒋虎回忆说,自己在儿童村里整整呆了一天,晚上的时候他向傅妈妈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要给妈妈写一首歌,来表达音乐人对傅妈妈功德的敬重。傅妈妈当时很高兴并且接受。

回到北京,蒋虎没有动笔,一直在构思这首歌的笔触,三个月以后歌词有了,曲也有了,他又请来圈内好友跟他一起演唱这首歌曲,他们是丽江小倩、川子、田雨莫、周典奥、张军、雷刚、鑫子、蒋凌云。这首歌现在也是东北女子监狱里的教育歌曲。

新时代二十四孝内容(听完新二十四孝)(3)

> 专访主创人员 <

推动孝亲精神“把孝顺变成一种习惯”

记者:现在的“00后”“95后”比较自我。在编写新三字经的时候,如何考虑到新新人类的感受,让他们乐于传播?

林淑黛:旺旺孝亲三字经的主要来源来自于连续两年举办的“华人大学生金犊奖——现代二十四孝公益广告”甄选活动,大赛收到华人地区共10000多件参赛作品,经过三个阶段,邀请文化、传播、社会学界、业界、相关的专家层层评选,评出优秀创意。组委会从获奖作品中精选创作标题,并归纳汇编成24则三次两句的“旺旺孝亲三字经”。三字经的编辑,由组委会专家整理,并以经书韵律编辑,结合水墨漫画配图,以更易朗读、传播和记忆的特性的表达方式,用以推广孝亲好习惯。比赛会继续办下去,未来也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现代孝顺好习惯的好点子越来越多。

记者:传统的孝道和现代孝道内容有何变化,比如新孝亲三字经中提到了教父母上网、带他们锻炼等。这些信息是如何搜集的?有无征求年轻人的意见等等?

林淑黛:旺旺孝亲三字经的推广,我们希望从小做起,像童年我们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一样,以易于朗读记忆的韵律中,把古典中华文化的智慧背诵起来,到如今依然琅琅上口,甚至影响一辈子,我们希望对于孝顺的道理也是这样。从小记取,一辈子受用无穷。

记者:未来希望通过什么渠道传播新孝亲三字经,比如校园、FM电台等,让它们口口相传,传播孝文化?

林淑黛:我们希望推动孝亲精神“把孝顺变成一种习惯”,一来希望以歌曲传唱、声音的感染力来传达孝亲思念。一来希望以经书朗诵、易于记忆,从小做起让我们记住孝顺的好习惯。两个面向的做法,都在于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未来我们除了和中国下一代基金会共同推动,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响应,一个讲孝顺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新时代二十四孝内容(听完新二十四孝)(4)

> 青年有话说 <

“00后”和“95后”

都9012了,发个Vlog不是更好……

1999年出生的殷同学目前在海外留学,她认为,新孝亲三字经的东西都不错,能实践挺好。“但是都9012了,我们真的要用封建时代给小孩子启蒙的方式来宣传孝心吗?发几个vlog小视频不是更好吗。但总体而言,做这些东西的初心是很好的。”

在华师大就读的云同学表示,新孝亲三字经着重沿袭了中国古代《三字经》核心内涵之一孝顺的思想,同时加入了众多现代元素,比如教父母上网、多与父母合影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让人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与纠正自身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孝亲三字经说的“为父母,庆生辰”,我们经常能记住周边好友的生日,却时常将爸妈的生日抛在脑后;还有“时关怀,问寒暖”,曾经网络上流行过有一种关于“冷”的说法,叫“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表现的是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我们却很少去关注父母的冷暖。“希望我们新时代青年不仅能够去理解孝亲三字经的深刻内涵,也能将其落实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真正‘视父母,如知己’。”

同济大学大三学生李同学是位典型的“00后”他表示,首先,新孝亲三字经应该是沿袭了传统三字经的写法。但传统的三字经的主要对象是低学龄儿童,而新的三字经内容是面向成人的,比如其中的零花钱、携妻子几段。因此改变后的作品在内容和对象上不一致。“其次,对我而言,传统三字经的内容偏于老旧陈腐,具有说教性、道德绑架性等等。相较而言,改变的内容是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很契合时代特色,如果要推广的话,我想要在形式上再多下功夫。”

“80后”

从仅孝顺父母到孝顺双方父母

1982年出生的纪先生目前单身,他认为自己对父母非常孝顺。他会带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开眼界。平时和爸妈聊天唠嗑,尽可能哄老人开心。

但他指出,传统的年轻人在做法上会将孝顺两个字拆开。很多人婚前孝敬,婚后顺从。 “我身边发生的情况是,往往单身的男青年大多很孝。一旦成立家庭后,或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因为有了小家后太太有想法,所以孝的力度不如以前了。这样父母心理会有落差,为何你以前对我特别好,娶了媳妇忘了娘。我建议让孝亲的意义更加完整一点,不光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孝顺公公婆婆、丈人丈母娘。要把彼此的父母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

纪先生指出,新孝亲三字经不光要在内容上有所更新,更应该强调大家庭的概念。要强调夫妻孝顺双方父母,否则内容会有些狭隘。

1981年出生的魏小姐则指出新孝亲三字经和原版的三字经无法比拟。“原版是人之初,性本善,立意很高。新的三字经只能说是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不能提高到和传统三字经一样的地位。”

在魏小姐看来,所谓孝就只有一个字——爱。“如果你对他们心中有爱,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我想表达的是脱离生命的本质去谈孝道,那就是一个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管看上去多美,都脆弱不堪。父母壮年的时候当然母慈子孝,作为儿女能做的很少,因为壮年的父母理论上比儿女强大,独立的个体本不需要多大的干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去爱对方。当父母越来越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对于无法避免的失去一直讳莫如深,是无法做到临终关怀与陪伴的。爱,就是在接受所有的基础上,鼓起勇气超越死亡。当然,生命不可能无时无刻的沉重,在那些欢乐的时候,我更愿意欢乐的对待。没有大道理,只有JOY。不管是父母教育子女也好,子女孝顺父母也好,在我看来最终没有区别,去成就彼此,让对方成为她自己,成为她想成为的人,我会无条件支持。”

“75后”

践行新三字经,为下一代以身作则

1976年出生的杨女士最近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在与同事聊天过程中,她意外得知对方的妈妈也是上周不幸逝世。“我无意中得知他默默照顾卧病在床的妈妈长达10年。为她擦身、换洗衣服。做到了久病床前也有孝子,这非常不容易。在我看来,一年几次聚餐,只能是一种调剂。真正的孝顺是日积月累的。”

在看过新孝亲三字经后,她表示,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为父母做好健康管理,带他们一起锻炼,这非常重要。其余提及的内容她日常也一直在做,比如一起聚餐,一起过生日,一起拍照合影,一起逛街,一起旅游等。“我没有把这些当做孝顺的内容,只是觉得这些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杨女士透露说,自己是2000年工作的,工作节奏很快,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后来我自己做了母亲了,今年40多岁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的工作节奏放缓,爸妈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我再回过头去想,自己是否做的还不够。现在儿子18岁了。我希望以身作则,让他把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传承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