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

大家好,我是雅风。

前两期我们解读了道德经第一章,讨论了宇宙的规律和万物的本源,老子根据这个世界观,强调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提出无和有这两扇众妙之门,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继续论述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这一章是对道德经一书内容的概括和索引,通俗讲可以称之为目录,老子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其方法论,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透过老子给出的方法论,我们了解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接下来的几十章的内容中我们都会见到第二章的影子,所以,第二章定下了我们学习整部道德经的基调和方法。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1)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通行本的文本表述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帛书版本以及郭店楚简除了多了虚词也之外,基本上与通行本一致,只有高下相倾的倾,和功成不居的不,帛书里表述为盈和弗,应该是为了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名讳做的改动,意思一样,以后我们不再重复,还有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在帛书里表述为万物作而弗始也,辞为终止,始为开头,其实都是横加干涉的意思,大意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就按照通行本的文本来讨论。

其实这第二章基本上不用翻译,当我们被第一章道 可道 非常道搞得几乎懵圈之余,读到了第二章朗朗上口的语句,而且意思很直白,只要有初中文学水平的人基本上都能看明白字面上说的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2)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呢,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呼应,前和后相互接随——这是永恒的规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更不会泯灭和埋没。

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弄清楚老子究竟想说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么?如果读完整 部道德经你就会发现,老子把他后边儿要展开论述的一些内容,在这个地方都提前给大家罗列出来了,就像我们看书的内容简介一样,短短几句话,他能从方法论讲到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指导读者该按什么样的基调来读这部书。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3)

我们先看方法论,老子首先告诉我们,无论是观察事物,还是评价事物,无论是自己做事,还是领导别人,都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从事物 的正反两面去客观地看待,既不能以不变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绝对的眼光去评判,因为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都是阴阳互动所产生的,并且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这一章里,为了说明他的辩证法,也为了表明他的价值观,老子罗列出了一系列相对的概念,包括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并且在以后的章节里,老子会一一展开论述这些概念;比如第三章就讲到了美,人美,称之为贤,物美,称之为难得之货,原文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4)

可见老子的美丑观是不要有美丑之分,的确,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这个概念,那么对立面随即也就出现了,就说美吧,世人都说西施美丽,那么与之相对的丑陋自然也就给了那些个东施了。而大家都喜欢公认美丽的西施,却东施效颦的东施,难道这对东施是公平的吗?物品也是一样,在自然界和田玉和花岗岩没有区别,但是在人眼里玉和石就有了贵贱和美丑之分,而追究它们的本源,组成的元素又有多大的差别呢?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应该是没有分别心的,更不能主动引领什么标准或树立什么榜样,这样只会让人心惑乱。

而在第五章,老子就讲到了善恶,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也无所谓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仁爱,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见老子的善恶观也是无分别心,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是啊,如果全社会都鼓励善良的时候,那么邪恶也就与之相对形成了。我们从小就从大人的眼里和行为来判断是非善恶,甚至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都要找出来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但实际上长大才发现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有可能会办坏事,坏人有时候也会办好事儿,那么好坏善恶,有的时候可能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不是绝对的。况且老子这里说的不善还不是指的恶,老子说的恶是用妖这个字,第五十八章里有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说法。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5)

如果全社会都鼓励行善,表彰行善,那没有行善的人就是不善,行善的人就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些企业会拿慈善做秀的原因了。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做慈善,更不是说不要做善良的人,而是说不要做不善的人,也不要刻意表彰善良的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社会越是表彰什么,证明越是缺什么。佛学里面也说不留名的行善是积阴德,什么叫阴德呢?大家不知道的善良行为就是阴德,知道了,就不叫阴德了,那是阳德。

老子在后面还有很多章节论述到这些价值观问题,比如第十一章讲到有和无,第六十三章讲到难和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后面都有相应章节讲到,我们这里不再多讲。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及感受(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是无为)(6)

当然,因为第二章只是索引,老子并没有列出他要讲的全部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老子还会讲到虚实,强弱,得失,荣辱,静躁,曲直,大小,多少,轻重,雌雄,黑白,胜败,益损,智愚,成缺,盈冲,巧拙,辩讷,始终,厚薄、贵贱、清浊、唯诃等等相对立的概念,而且,老子认为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是相反相成的,因为在以后的章节我们都会讲到,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阐述这些概念了。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讲述第二章中老子的人生观,以及他实现人生观的方法论。

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