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绍兴鲁迅故居的介绍(鲁迅故居读作品)

文/田樱(辽宁)

到绍兴,踏访鲁迅故居,重读先生作品,心田洒满鲁迅精神之光。

关于绍兴鲁迅故居的介绍(鲁迅故居读作品)(1)

临近绍兴,细雨停了,透过车窗,望着 路边的绿色田野,记起“油菜开花黄如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子开花满天星,罗汉豆开花黑良心”这首民谣,便进到先生小说《社戏》中,他曾同小伙伴们吃田里的罗汉豆的 场景。入绍兴城内,看到飘着的咸亨酒家的 招牌,立着的孔乙己的铜像,挂着的闰土土 特产店的牌匾,行走在沿城河上的乌篷船, 鲁迅先生的《风波》《故乡》《孔乙己》等作品便一页页翻开,闰土、孔乙己、阿Q等鲜 活的人物便一个个闪现。

踏着石板路,走入一条马路,路旁城河里,有一只乌篷船缓缓顺河而去。过马路,走 进一条小胡同,临街两扇黑漆的石库台门,门旁墙上镶嵌着黑色大理石的牌匾,上书“鲁 迅故居”。

走进一座四合院,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和乡土风情,一幕幕呈现出 来。从台门斗侧门进去,穿过走廊,来到桂明堂。这里展现着鲁迅散文《狗·猫·鼠》中 的情景:“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 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这情景在鲁迅纪念馆的第一部分“在绍兴”里,有 比较详尽的展示。这里摆放的保姆长妈妈给童年鲁迅买的四本“三哼经”,是他“最初得 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后来,他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记述了这件事。

经过桂明堂,天井之北的五间房是鲁迅一家当年的住处。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鲁迅诞生在西首间楼下。西首间为鲁迅退乡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室内陈设仍如当年, 一张铁梨木床是鲁迅用过的原物。隔着石板明堂,是一幢每层两间的中式楼房,上有前后 楼披,下有花格门窗。楼下东首房间,板壁中隔,有门相通。前半间是小客房,俗称“小 堂前”,是周家吃饭、会客的地方。鲁迅在绍兴任教时,在此接待来访的革命党人和青年 学生,并多次和范爱农等人倾心交谈。鲁迅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和文 言小说《怀旧》,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小堂前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鲁 迅的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父亲的病》就记述了父亲为病魔所缠身的情 景。小堂前后面半间,为鲁迅的母亲鲁瑞的卧室,卧室南边摆放着他母亲用过的床的原物。 楼下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祖母蒋氏的卧室。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生动地回忆道: “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于是就‘水漫金山’。” 蒋氏卧室后有梯可上,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瑞卧室北,隔着一间 砖木结构的平房灶间,灶间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 罩,那是当年章福庆为周家做的原物,章福庆是鲁迅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的父亲。

当时正值忙月,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鲁迅年龄相仿,“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们两人结下了真挚的友情。一九一九 年年底,鲁迅再见到闰土时,他“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 木偶人了”。鲁迅根据这些素材,创作了《故乡》,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 象。这一切也铸就了鲁迅一生为“孺子”奋斗的思想和感情。

关于绍兴鲁迅故居的介绍(鲁迅故居读作品)(2)

经过灶间北首三间平房的中间过道,步入了百草园。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已道尽了百草园的斑斓色彩、盎然情趣。“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 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童年时经常和小伙伴 来这里嬉戏、捉蟋蟀、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 捕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生动地描述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 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喜欢留恋于这个属于 自己的乐园。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中间挂着一块匾 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不大,给人的思维空间却很大。在这里看到了鲁迅用小刀刻 在桌子上的那一个“早”字,也就是这样一个“早”字,表露着他那坚毅刚强的性格,而 这种“早”字性格,使“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 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提了苍蝇喂蚂蚁,静悄 悄地没有声音。”想到这些,仿佛听到寿镜吾老先生大喊:“人都到哪里去了!”乃至一 声:“读书!”

在绚丽多彩的鲁迅世界的陶醉中,我走出故居,参观了故居东侧的绍兴鲁迅纪念馆。 展馆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手稿、书信、模型和 鲁迅“在绍兴”“在南京、日本、绍兴”“在北京、 厦门、广州”“在上海”“鲁迅和我们同在”等五部分, 反映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 生动概括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光辉一生。参观之中, 默念着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起看星斗正阑 干”“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闪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之 魂的鲁迅精神的豪言壮语,心中充满着无比崇敬之 情。

踏访鲁迅故居,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好似在重读先生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闪现着,一个个鲁迅故乡的风情画面展现着,使人领略 到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含义,感受到鲁迅先生浓浓的故乡情,沐浴着鲁迅精神之光。

走出先生故居,记起纪念馆第五部分“鲁迅和我们同在”中,那幅留下深深印象的照 片: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著名的爱国老人沈钧儒曾亲笔题写了 “民族魂”,用黑丝绒制成字缝于素绢覆盖在灵柩上。

“民族魂”,这是鲁迅人生的真实写照,重读鲁迅,将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知道自己 的民族以及民族魂,心田洒满鲁迅精神之光。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 笔名:田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点号 书卷文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