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

全诗大意如下:“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之上有了明月?我今天就停下酒杯来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真是太难了,月亮却老是跟着人走。月亮犹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清辉洒满天空和大地。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见它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秋去春来,月亮上的白兔总是在那里捣药,月宫里孤独的嫦娥在与谁做邻居?现在的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但是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耀古人。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波接一波地逝去,可是古人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没有改变。就希望每天喝酒歌舞的时候,月亮的清辉能够永远映照在金杯里。”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1)

《把酒问月》

这是一首李白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众所周知,悠悠岁月,亘古不变的明月是时空里的奇迹,它常常会引起人们的遐思,引发人们的无限想象,成为人们寄予相思之情的重要媒介,而诗人李白对明月也是情有独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李白很小便喜欢月亮了。而在这首《把酒问月》中,诗人对于明月更是寄予了无限的深情,他仰望苍穹,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又神秘的月之形象,抒发了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而且这其中穿插景物描绘和神话传说,展现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怀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使得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2)

古诗背景绘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诗人这首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神采,体味诗人浪漫潇洒的诗情。诗作的前两句统摄全篇,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困惑以及对明月的神往,而且此时诗人酒到酣处,仰天发问,探究明月的起源,写得极有气势,充满洒脱豪放之气,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使得诗作一开篇便笼罩上了一层浪漫传奇的色彩。其中,“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神往和迷惑杂糅的情态,而“一问之”则把诗人把酒问月的豪爽洒脱的姿态概括地描绘了出来,使得诗人酒酣之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3)

明月

而且,“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形象也随之浮现在读者眼前。看来,对李白而言,有酒必有诗。接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诗人举杯问月,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追寻明月,希望飞升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数不胜数,但是这一切也只不过是徒然,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可望而不可即。不过,对于明月来说,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能够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伴同行,如在身边。显然,人生是短暂的,明月却是永恒的,明月以万里清辉伴随着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普照尘世。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4)

诗人喝酒绘图

同时,这也是诗人对明月的一种拟人化的写法。在诗人李白的眼中,明月对于人而言高不可攀,可人对于明月来说它却是全程守护,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触使得皎洁的明月被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让人们对明月有了更加深刻而深入的认识。然后,“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诗人在这里以浪漫飘逸的手法描绘了月色之美。此时,浓重的云雾逐渐消散,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犹如悬挂在天际的飞天明镜,而散射出的清辉则洒满天空和大地,下照朱红色的宫殿。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5)

朱红色的宫殿

无疑,明月和月光在诗人的笔下都焕发出了亮丽的色彩,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当然,这与诗人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手法是紧密相连的。诗人在这里,把皎洁的明月比作悬挂在天际的飞天明镜,想象丰富而奇特且恰到好处,并以“丹阙”“绿烟”作为陪衬,把月光描绘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应面作名不仅如此,诗人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月夜出晓没的情景。“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亮皎洁的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时分又渐渐隐没于西天云海之中,如此的循环出没,亘古不变。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6)

明月从东海上升起

接下来,诗人在景致描写的基础上还穿插了浪漫传奇的神话传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仰天望月,驰骋想象,就月中白兔及嫦娥发出提问:秋去春来,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劳苦地在那里捣药,为的是什么呢?夜夜独处的嫦娥,又有谁可以做伴呢?其中,“白兔捣药”是个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中有言:“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里,诗人对神物白兔、仙女嫦娥的孤寂落寞深表同情。当然,这与诗人本人的遭际也密切相关。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李白因不屑阿谀奉承权贵,被排挤出京。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说诗人李白)(7)

嫦娥剧照

这虽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不过就算人是一棵苇草也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面对稍纵即逝的时光,孤寂的日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珍惜时光,把握现在,及时行乐。就这样,诗人以饱满热烈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唯美细致的描述,多侧面、多层次地描绘了清高孤傲的明月形象,并将明月和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可以说极富艺术感染力和浪漫气息。当然,这也有力地展示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采。诗人这首诗作绝妙的自我造像,飘逸浪漫的神韵唯“谪仙”方能有之。

参考资料:

·《拟天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