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词作品(从鲁迅到郭沫若作词的)

#创作挑战赛#

从鲁迅到郭沫若作词的“队歌”

贾葆臻

从少先队队歌中认识郭沫若。我爱红领巾,戴上红领巾后,我才了解到有新旧二首队歌。第一首队歌很明显是号召广大少先队员紧紧跟着毛泽东走,紧紧跟着共产党走,紧紧跟着红旗走,向前、向前、向前走向幸福的人生!

我就是从这首老队歌中得到启迪,我戴上红领巾就更加热爱毛泽东。毛泽东时代是干净、透明、火热的时代!首先毛泽东时代,没有黑社会,更没有一些公检法人员和黑社会相互勾结;其次毛泽东时代消灭了妓女等明娼、暗娼,给整个社会带来一股清新;再次毛泽东时代的官员贪污、受贿、行贿数量非常的少,各级官员和人民群众之间没有隔阂,交流渠道顺畅;四、那个时代的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在社会上地位崇高,具有很高的威信,记得小时候红领巾在社会上就具有崇高的地位,没有戴红领巾是要被人瞧不起的。因为整个社会干净、透明,让人们心里热乎乎的,总有干不完的劲,总有一股向上、向善的精神头!

从爱红领巾到爱屋及乌,我又爱上郭沫若的家乡灵秀沙湾。还是戴上红领巾的时候,我们学唱队歌,知道了第一首队歌,因为常常唱: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这首歌在亿万少先队员的童年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知道了郭沫若、马思聪等名字;也因为这首队歌,文革时马思聪躲入香港,也是曾经儿时唱队歌的一位老少先队员的帮忙,可见郭老的歌词深入孩子们的灵魂;因为郭沫若,我们知道了沙湾这个地方,在他的笔下,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化作大山镇住恶龙,从此有了石豹、石猴、仙女,这便是美女峰的由来;因为郭沫若,我们知道了灵秀沙湾,它历史悠久,它人文荟萃,从新时期的石斧,春秋的“阳山江道”,到铜河号子、铜河花灯、铜河山歌,到春若银带、夏拥绿波、秋叠银塔、冬似群蛇舞;因为郭沫若,我们曾经的红领巾,来到灵秀沙湾,寻找郭老的足迹,心里依然唱着老队歌……

从《甲申三百年祭》认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作者是郭老,我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上中学老师教我们的!后来了解《甲申三百年祭》于1944年3月19日出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的昙花一现,引人深思。《甲申三百年祭》于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后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1944年4月18日,《解放日报》也进行全文转载,并加长篇按语,这篇文章成为延安整风文件,并随通知一起下发。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在行进的路上,毛泽东又提起了《甲申三百年祭》,他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并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从和鲁迅的关系中,更加认识郭沫若!1920和1930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文字斗争。我这一生特别关注鲁迅!因为我姥爷董秋芳于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与许钦文等组织“春光社”,邀请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作指导。董秋芳和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郭沫若写了《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在“文革中纪念鲁迅大会时,郭沫若说:“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都说文人相轻,可郭老不是这样的文人,郭老是心胸极大之人!

从《科学的春天》认识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号召知识分子钻研学术,迎接“科学的春天”,引起全社会更加关注科学。我就受此影响,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了追求科学之路!

我的红领巾情结、大学文化情结、文学情结,多多少少都是受到郭老的一些影响,我现在是一名校外辅导员,又戴上了红领巾。我期盼有一天,我穿上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披在我双肩上,缠绕住我脖颈,紧紧系在胸前,红领巾迎风飞舞,陪着我再次来到书香乐山,陪着我再次来到灵秀沙湾,让我在众人面前神采飞扬,让我继续追寻郭老的踪迹,我也要轻轻哼唱老队歌……

郭沫若作词作品(从鲁迅到郭沫若作词的)(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