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把好安全首道关口(一份过硬的安全答卷)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应急管理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地见效、城市安全治理更加精细智慧、自然灾害防御“硬实力”不断增强、预警响应和应急救援更加及时高效……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特开设《回眸“十三五”》栏目,展现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期间的实践探索、发展变化和工作成效。

面对疫情、汛情、化工围城,这座城市主动作为、奋力突围——

武汉交出一份过硬的安全答卷

■ 张伟

今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武汉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抢救视频刷爆网络。“一定要让他活!”医护人员握拳鼓劲的一句话,戳中许多人的泪点。用了25天ECMO、上了50天呼吸机,四省份医护人员接力救治2个多月,这名患者转危为安。

以上这一幕,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只是践行“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求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安全生产零事故,遭遇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期间零伤亡,并在党中央周密部署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胜利冲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交出了一份过硬的安全答卷。

从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到

整合应急救援力量

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如何尽可能地挽救生命,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担当和作为。武汉市从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到整合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始终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

先是健全体系。2019年,武汉市调整更新了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组成人员,重新设立23个专项应急委员会(指挥部),将市应急委办公室调整到市应急管理局,分设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5个应急管理工作组。市应急管理局根据内部分工,设立非煤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事故等5个应急处置工作组,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分级、分组启动响应,组织、指导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协助市委市政府开展现场指挥调度。由此,全市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应急委办公室及应急管理工作组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统分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

再是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尤其是整合志愿者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力量,成为该市的主要工作之一。

疫情发生初期,武汉市委市政府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靠前指挥,组织数十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向居家隔离的市民提供生活和防疫必需品,在他们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民间志愿者。

“疫情期间,各种困难和压力扑面而来,幸亏有了这些志愿者,给基层组织分担了不少压力。”说起当时的情景,武昌区百瑞景社区党委书记王涯玲百感交集。

早在武汉解封之前,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就联合市社科院专家,研究“建立基层应急救援力量”的课题。把社会救援队伍纳入城市救援力量,也是武汉“十三五”期间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和应急响应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地组织动员这么多社会救援力量,源于武汉市以前的付出和培育。

2019年1月29日,市应急管理局挂牌伊始,就安排工作人员深入走访企业和民间组织,对全市社会救援队伍进行摸底排查,通过支援装备、分类培训等方式,将他们全部纳入武汉应急救援力量。

在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武汉市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图,上面标注了104支应急救援队伍的驻扎地点、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装备和特长。

大疫之后,又遇大汛。今年6月迎战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时,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发动并组织武汉市城投公司、地铁集团、地产集团、碧水集团、武建集团和航发集团等6家市属国有企业,组建6支市级防汛应急抢险中队、18支分队。这些在险点附近驻守的队伍,成为武汉战胜洪水的中流砥柱。

目前,武汉已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为主、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志愿者(社会组织)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发展格局。三者相互融通、互相补充,构建了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应急救援体系,解决了专业救援队伍数量较少、力量不均衡的问题。

这些队伍的存在,让武汉经受住多次突发事件和灾难的冲击,有力捍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化工围城到化工企业搬迁

如何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十三五”期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工业区告别化工时代。

古田工业区是武汉市首批老工业基地,建国之初被列为国家156项恢复性建设项目之一,武汉的第一根火柴、第一块肥皂、第一桶油漆都出自这里。古田工业区也是全市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集聚了三环线以内80%以上的化工企业。

繁荣的化工产业虽为城市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但也让硚口区付出巨大代价。市民口中的“低着头、朝前走,闻到臭气是硚口”,讲的就是化工企业对硚口环境的污染。

为民造福才是最重要的政绩。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举迁走大量化工企业。许多企业“身子”迁走了,“大脑”留了下来,硚口由此成为新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解放大道轻轨沿线,远大医药老厂房人去楼空,只剩下一棵老樟树。该企业花了上千万元,在硚口宝丰路一栋写字楼内买下一整层作为公司总部。利用中心城区便捷的金融、信息、科技等专业服务,企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目前,武汉市化工生产企业都搬迁集中在武汉化工区。武汉化工行业的搬迁,不是一次简单位移,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更是一项保民平安的民生工程、基础工程、保底工程。

从下达控制指标到“一无一降”

没有安全这个“1”,其他一切都是“0”。减少事故是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聚焦重点、压实责任,全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减少事故,从加大处罚和追责力度入手。今年6月,武汉一建筑工地内,一辆履带吊在起吊钢筋笼时侧翻,砸中路边车辆,造成2人受伤。最终,相关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其他有关责任人分别被给予行政处罚、移送纪委监委处理等。

“以前,这是小事故,责任单位赔偿到位就没问题了。现在,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一负责人表示,事故评价标准和处理方式的转变,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安全的关注。

多年以前,按照上级要求,武汉市采取下达事故控制指标的方式,对安全生产进行严管。在安全管理较为粗放的阶段,这不失为一种有效实用的办法。2018年,周先旺担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后,明确提出“一无一降”目标,即无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明显下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局长何承林说:“从事故控制指标到‘一无一降’,安全生产标准更高了,实现了由被动防范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减少事故,从压实各方责任发力。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亚波多次强调,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近年来,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着力推动各责任单位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到末梢。

从市级统一备灾到各区特色化备灾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设立区级备灾中心,便是武汉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关口前移的有效举措之一。

今年10月11日,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个区级备灾中心——江岸区备灾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该中心面积360平方米,储备救援物资和装备81类1800多件。

早在2013年,武汉市就建成了中部地区最大的备灾中心。该备灾中心占地100亩,4000余平方米的常温库和5000余平方米的恒温库各1座。库存救灾物资和救援设备近30个品种,数量近5万件。

市里有备灾中心,为何还要建区级备灾中心?江岸区备灾中心负责人刘纲华说,一方面是吸取武汉抗疫初期暴露出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供应不力的教训;另一方面,江岸区危化品企业较多,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备灾中心储备了41类装备、物资,切实做到了有备无患、快速响应。

武汉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备灾中心位于武昌,隔江调拨物资速度不够快。支持各区建设区级备灾中心或备灾仓库,能大大提高救灾物资调拨速度。截至目前,武汉市各区都已结合区域灾害类型建设了备灾仓库,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编辑:虞政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孟德轩

坚决把好安全首道关口(一份过硬的安全答卷)(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