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

周我们了解了明朝建立之初的国家基本盘,本周我们放大视角回看明朝,从“抗击倭寇”和“郑和下西洋”两个大事件看看明朝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内核。

1.第一波倭寇之患的始末

在对待倭寇的认知上,个人认为公众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倭寇等同于日本鬼子;第二个阶段是发现明朝抗击的倭寇中只有不足十分之一是日本武士或浪人,倭寇问题中间掺杂着明朝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内斗;而第三阶段则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重点,那就是倭寇是日本和明朝内部政治经济问题双重影响下的综合产物。有了以上三个层次的理解,我们就可以较为全面地看待倭寇事件,就有可能深层次理解国家和民族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倭寇的最初来源就是日本封建领主手下大批武士有组织的侵略。明朝建立之前,日本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分裂的双方和各大封建领主为了获得财力、物力都纵容武士侵略东亚大陆。明朝建立之初,倭寇已经侵占了高丽部分城市,并以这些城市为根基,劫掠辽东、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州、广东等地的商船,严重干扰了明朝的正常贸易。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海军抗击倭寇,清扫了一大批倭寇。公元1384年,朱元璋派军在沿海设立了十九个军事据点保护商船,1387年又在福建新增了十六个军事据点。

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1)

公元1396年,日本南方吉野的天皇向北方京都的天皇投降,名义上日本统一。但实权掌握在将军手中,日本历史进入足利幕府时期。此时的日本是封建王朝,各大封建领主的军政自治,以致于足利幕府难以获得足够税收和军队形成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打破困局,足利幕府派使者朝贡明朝,希望通过商业贸易获得财力和物力,推进中央集权。到了足利幕府第三代足利义满时期,明朝同意开展海上贸易,并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明朝的这个无心之举,客观上造成了日本天皇和日本国王的矛盾。各大封建领主以守护天皇为由,破坏日本国王同明朝的通商,并纵容手下大批武士抢劫通商的货船。公元1419年,明成祖朱棣时期,各封建领主派出的倭寇,竟然集结起来有组织地进攻山东沿海地区,被明朝军队一顿胖揍给消灭了。

为了维护通商贸易,日本国王极力镇压不听话的封建领主,最终于公元1467年至1573年爆发了内战,日本进入了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民不聊生,导致更多人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而这百年之间也正是明史中,倭寇侵略的多发时期。

倭寇的频频骚扰,让明朝政府内部官员分裂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倭寇问题的来源就是因为通商贸易,如果没了商船,日本、葡萄牙和南洋的海盗就不会来了。另一派认为,通商不能中断,江南和沿海地区的经济需要海洋贸易来维持,一旦停止通商,沿海和江南那些世代“靠海吃海”的生计就会被掐断。最终朝廷内主张停止对一切国家买卖的政治集团占据上风。公元1523年,广州、宁波和泉州,这明朝仅有的三个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被撤销了。

这一举措直接造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江南沿海靠海运贸易发家的地主们失去了重要财源,其次是很多依靠海运谋生的穷苦百姓失去了生活来源,第三是日本本土逃出来避难的武士和百姓也失去了的谋生手段。于是,失去经济来源的三方势力开始合作谋生,海上没有了出路,他们就抢劫内陆获得财物和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反观明朝社会,在公元1552年以后,政府官员和军队内部腐败堕落,导致海军战舰维修费屡屡被贪污,船舶破破烂烂失去战力,卫所的士兵也因军户世袭一代不如一代,战斗力因腐化迅速下滑。这使得为数不多、成分复杂的倭寇在登陆后“所向披靡”,往往一抢劫就深入内陆十几个城市,抢了东西就跑回海上。更加令明朝头疼的是,倭寇登陆的地点全都是较为富庶的地域,比如浙江、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等地。这种状况愈演愈烈,持续了十一年,不仅波及江苏、浙江、福建,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南京、苏州、扬州等 一带的安全。直到公元1564年,倭寇肆虐的势头才被遏制。

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2)

这一年,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看到明朝军队的腐败后,决心招募饱受倭寇之苦的浙江义乌县三千农民组成新军,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创造“鸳鸯阵法”,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火药武器,对战“乌合之众”的倭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戚继光等人九战九胜,将浙江地区的倭寇灭得一干二净,紧接着福建倭寇也被肃清。经过十年的努力,这一次成分复杂的倭寇之患在军事上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

但问题的实质并没有伴随着戚继光等人的胜利得到彻底解决。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靠武力,而是朝廷对待海上贸易的态度。当朝廷最终决定恢复广州“市舶司”后,沿海依赖海上贸易的地主和百姓有了生路,这一波倭寇之患才逐渐销声匿迹。

2.第二波国家行为的倭寇之患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就在戚继光等著名抗倭将领在军事上解决了第一波倭寇问题的同时,日本国内也发生了巨变。之前被大明王朝封为日本国王的足利幕府将军,被新崛起的军阀丰臣秀吉推翻了,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在这位野心勃勃、颇有心机的军阀运作下,日本国内在表面上重新获得了统一。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封建领主不服从丰臣秀吉的管控。为了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丰臣秀吉企图将同自己不一心的军阀派往国外,侵略朝鲜和明朝沿海,并借此削弱反对派的军事实力,达到稳固自己的统治目的。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第一次举起了军国主义的大旗,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他写信劝降朝鲜国王,谎称自己只是借道朝鲜,目的是攻打大明王朝,并在征服整个大明之后,以宁波为首都建立帝国,进而向南洋扩张建立庞大东亚帝国。

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3)

朝鲜国王深知自己的实力不敌丰臣秀吉,也知道丰臣秀吉的实力不足以对抗大明,于是在拼死抵抗的同时向明朝求援。明朝中央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决心派军队支援朝鲜。公元1592年至1598年的七年间,明朝举全国之力派军队入朝鲜作战。从刚开始的大部分朝鲜地区被日本军队占领,到逐步收复失地,日本军队节节败退。终于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侵略到朝鲜的日军作鸟兽散,战争才得以结束。

第二次抗击倭寇,和第一次截然不同,这一次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行为,有战略目的和精心策划,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官方对决。正是这场战争,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不朽的抗倭精神。不仅如此,在这次战争中,还有不同民族之间的协作互助,比如,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和中国海军一道发明运用了名叫“龟船”的战舰,重创日本海军。这些历史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抗美援朝,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华民族同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复杂渊源。

3.郑和下西洋的始末

郑和下西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宣传,可以说早就已经家喻户晓。但有一点遗憾不得不说,那就是大多数人对其理解的程度都只停留在“郑和下西洋”的定义和概念层次,对明朝为什么要派这样大规模的航海舰队,为什么只进行七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等核心问题知之甚少。接下来我们就重点从这些问题入手,回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首先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流行的说法中有一条很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欲望,那就是明成祖希望郑和远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从而消除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但这一条理由站不住脚。按照历史学家吴晗的考证,当时虽然朱棣攻破了南京,但建文帝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毁,事实上,朱棣当时的势力范围仅限于北京至南京非常狭长的通道内,明朝其他地区都还在建文帝的势力范围内。倘若建文帝没有死,正常的逻辑不是逃亡海外,而是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振臂一呼重新组成军队恢复帝位。要知道建文帝的皇位来的合法而正统,当政的几年深得民心,只要不死大概率上就可以战胜朱棣。而朱棣在夺得帝位后,也的确派礼部尚书胡濙以寻找神仙为名在全国各地寻找建文帝,二三十年后,胡濙回来报告,朱棣已经确认了建文帝死于南京的大火。所以即便明成祖想要郑和寻找建文帝海外踪迹,这也是顺带的小事情,一定不会是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4)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国际贸易,向外出口国内产量大增的瓷器、丝绸、铁器等产品,向内进口海外香料、染料和珍奇异宝等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是明朝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元末人民大起义开始,国内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受到了巨大破坏。经过了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位帝王的休养生息,人口回升、粮食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国家税收也日益增加。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外,对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积蓄。

事实上从唐朝开始直到元朝时期,中国大陆和南洋、西洋的香料、宝石等各种贸易就非常频繁。这种航海通商贸易的技术经过了近千年的积累,日趋成熟。于是随着国内市场猛烈的需求,加上趋于成熟的航海技术,再加上明成祖夺得帝位后,急需万国来朝的盛况粉饰太平、显示正统,郑和下西洋就成为了势在必行的壮举。

而之所以选择郑和,一方面是郑和从小跟随明成祖征战四方,忠诚、精明、勇敢、有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身是回教徒,一路上以回教徒朝圣麦加为由,能够更好地同沿途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搞好邦交关系。

至于为什么要有如此庞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贸易途中的安全。当时的南洋有着众多的海盗集团,他们四处打劫,经常抢夺商船。不仅海盗眼红郑和船队,就连有的国王也想吞并船队,锡兰国王就组织军队企图打败郑和侵吞船队的宝物。幸好船队中有好几个师的明朝军队跟随,不仅剿灭了沿途的海盗集团,还一举击溃了锡兰军队,活捉国王,将他带到了明成祖面前。

最后郑和下西洋被迫中止,也有着历史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主观上,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后,明成祖去世,其年幼的孙子明宣宗继位。朝廷大权落入了“三个老头”(杨士奇、杨荣、杨溥)和“一个老太太(明宣宗的祖母)”手中,他们在明成祖在世时,就认为天朝上国自给自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同海外开展贸易,简直是多此一举。客观上,一方面像郑和这样能文能武,又能代表皇家的内廷人员没有了,而且郑和也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出海;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开展的海外贸易都是购买的消费品,不是工业原料,不能进入明朝展开再生产,从而提高明朝的国民收入。而大批宝石、珍奇异兽,对于国家的建设毫无意义,虽然解决了沿海居民的部分生计问题,但对于明朝来说,开销大于收益;第三是西方殖民者的进入改变了航海的大环境,阻碍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如葡萄牙抢占澳门和福建岛屿,还经常劫掠商船。这一系列的原因都迫使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几场战斗(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5)

回顾郑和下西洋,这无疑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最有成绩的大事件,它提前哥伦布87年发现新大陆,提前第亚士83年发现非洲好望角,提前奥斯达·加马93年发现新航路,提前麦哲伦116年到达菲律宾。从南洋主要国家,到非洲沿海国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至今日也堪称航海史上的奇迹。

同时,郑和下西洋,一路上将大量国内产品传播至世界各地,为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他们一路上都受到欢迎和优待。直接促进了南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郑和经过的很多国家,至今都保留着纪念郑和的历史遗迹,甚至很多城市都命名为“三宝”(郑和为三宝太监)。这一切都向世人阐释了中华民族平等贸易、和平共处的优良传统,为当下开展海上国际贸易和推进“一带一路”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借鉴。

好了,本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48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继续回看大明王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