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教育整顿工作简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开创教育改造新格局)

本报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尹孜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10月20日晚间8时30分,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以下简称“白湖监狱”)栖凤监区直属分监区学习大厅内,回荡着“90后”服刑人员整齐嘹亮的歌声。

在一天的习艺改造结束后,集体朗诵《三字经》或学唱爱国主义歌曲,是栖凤监区试点开展“90后”服刑人员分类教育改造后的亮点之一,也是白湖监狱构建“四分”改造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水平,促进监管秩序安全稳定,今年6月以来,白湖监狱在滨东监区设立暴力型服刑人员、超短刑期服刑人员、累惯型服刑人员、初偶型服刑人员及顽危型服刑人员专管监区,在栖凤监区开展“90后”服刑人员分类教育,努力构建分类关押、分级处遇、分段改造、分别教育的“四分”改造新格局。

精准施策注重个性化教育

自白湖监狱下发《滨东监区罪犯分类改造实施方案》以后,滨东监区迅速组建分类改造实施小组,调整优化警力配置,组织服刑人员分流关押。在具体的教育改造工作中,精心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因人施教,精准施策,推进一类一案、一人一策。

“做梦也没有想到,在高墙里我还可以练习书法。”服刑人员瞿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滨东监区试点分类改造以后,瞿某被分流至暴力型服刑人员专管监区。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民警了解到瞿某曾经有练习书法的习惯,便让他加入书法绘画临摹矫治小组,用传统文化的魅力降浮去躁,让其在一笔一画习字的过程中,学会一撇一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栖凤监区开展的“90后”服刑人员分类教育试点,主要针对“90后”服刑人员法治意识、规矩意识、集体观念较为淡薄,以及抗挫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心理及行为特点,开展法治道德、亲情感恩、自律意识、文体活动、逆商教育和技能培训等6项个性化教育。通过几个月的试点,“90后”服刑人员的情绪自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遵守监规、行为养成、应知应会考核合格率明显上升。

创新思维实行项目化矫正

“今年7月,我加入监区电子演奏乐队,每周‘学习日’下午半天时间训练,收获很大,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还缓解了改造压力……”滨东监区服刑人员张某在参加完演奏乐队训练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张某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个月,被分流至滨东监区超短刑期服刑人员专管监区时,余刑只有6个月。因为刑期很短,原本张某抱着“混刑度日”的态度,整天数着日子倒计时,根本无心改造。不过,接下来没多久他就找到了改造动力。

变化发生在滨东监区成立“电子演奏乐队”之后。今年7月,伴随分类改造试点的启动,滨东监区成立了“电子演奏乐队”,旨在让超短刑期服刑人员在参加集体文艺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互帮互助改造。这对热爱文艺活动的张某来说,无疑激发了他的改造动力。

针对不同类型服刑人员的改造特点,滨东监区以“一区一队”“一区一品”为载体,常态开展“1 1”项目化矫正(即“文化矫治 心理矫治”),每周“学习日”下午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书法绘画临摹”“心理健康操”“电子演奏乐队”等文化矫正项目;晚间教育第二课时开展“愤怒控制”“内省矫正”等心理矫治项目。这些矫正举措集教育性、矫治性、文化性于一体,吸引了很多服刑人员参加。

整合资源推进一体化运行

做好分类改造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己之力可得。白湖监狱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分工协作,推进分局矫正监区与专管监区、押犯监区矫正分监区一体化运行,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协调联动机制。

栖凤监区“90”后服刑人员丁某性格暴戾,多次违反监规,被监区列为顽危型服刑人员。针对丁某的情况,分局矫正监区、栖凤监区和分局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协作,发挥一体化矫治作用,综合运用严管集训、心理矫治、亲情教育、自律教育等多种方法,强化行为养成。经过几个月的矫治转化,丁某身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性格变得温和多了,与同犯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和谐了。

白湖监狱创新实施“四分”改造试点以来,严格落实分类关押、差别管理、项目矫正、专业评估等改造措施,走出了一条出成效、见特色的教育改造新路子,初步实现了分类模式更为科学、改造手段更加规范、矫正方法更富成效的分类改造目标,逐渐形成具有白湖特色“四分”改造模式。

稿件来源:2020年10月23日安徽法制报

监狱教育整顿工作简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开创教育改造新格局)(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