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背10篇著名古文小石潭记(古文探奇味水轩日记)

一生必背10篇著名古文小石潭记(古文探奇味水轩日记)(1)

一生必背10篇著名古文小石潭记(古文探奇味水轩日记)(2)

一生必背10篇著名古文小石潭记(古文探奇味水轩日记)(3)

客持文衡山着色小景一帧,渲染虚浑用赵文敏家法。一古柏,一草亭,四面竹筿,旁有涧流。上系一诗曰:“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华凉影满窗前。”

又文五峰《溪山飞雪图》一轴,凡层累四五段,杂树大小偃仰,坡麓错沓,深山雪中之观。中段石冈上一人张盖,一人披褐,一童子以袖蒙顶,而皆曳屐,其将为袁安之访乎?上段一舟维坡岸,一舟行树杪,一翁执盖坐舫头,其将为山阴之棹乎?又上一层,作平屋二间,青帷素几,一客拥书孤坐,意态傲兀,岂所谓云隐山房五峰子自寓耶?笔法学营邱、摩诘,较衡老觉多苍涩之气。大、小阮声价,当付千古后人着眼。

又祝京兆行草《牡丹歌》一轴,仿李太和福清牡丹诗笔意,有元美二字印,又琅琊王敬美图书印,又许氏元复印,又吴中三让里居印,知其为娄东物也。

五峰画题云:“隆庆己巳冬十二月至岁终,凡八度飞雪,时寓云隐山房,漫尔写此,以适其兴。”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岁十月三日

作者简介

李日华工于书画,擅长鉴别。其《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中颇多品评书画的作品。这则日记,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有客人携带文徵明画一帧、其侄文伯仁画一轴,以及祝允明墨迹一轴,请作者鉴赏。以日记记之,极容易写成索然寡味的流水账。然而,作者却出以清隽的笔调,语言简洁流畅,如同淙淙山泉流淌,饶富小品的意致。如评文徵明画帧时云:“一古柏,一草亭,四面竹筿,旁有涧流。”寥寥数语,描绘出一种清幽的意境。评文伯仁画轴时则云:“凡层累四五段,杂树大小偃仰,坡麓错沓,深山雪中之观。”仅用几笔,便勾勒出其山水画岩峦郁密、布景奇兀的特点。作者擅长于山水丹青,又精于鉴别品评,笔端自有一种清隽喜人的风韵。《四库全书·六研斋笔记提要》称,“其体皆类题跋,盖锦褫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故出笔辄肖之也”,并非虚言。

不仅如此,这则日记对人物的描写尤具特色。在记述《溪山飞雪图》的观感时,寥寥数笔,就使人如观其画,如睹其形。这自然要归功于他的精湛画技,更重要的是,他在观照画面时还移入了自己的感情,因此能曲曲传神,使那些画面上的人物也仿佛“活”了起来,不再成为山水景物的纯粹点缀。作者驰骋形象思维的翅膀,由层层画面而浮想联翩:“中段石冈上一人张盖,一人披褐,一童子以袖蒙顶,而皆曳屐”,难道他们是像东汉时的洛阳令那样,要在大雪天按行时去寻访袁安这样的贤者吗?“上段一舟维坡岸,一舟行树杪,一翁执盖坐舫头”,难道他也像东晋时居住山阴的名士王徽之那样,要在夜雪初霁时连夜乘兴坐船去拜访戴逵吗?再上一层,“平屋二间,青帷素几,一客拥书孤坐,意态傲兀”,难道这不就是隐逸山中的画家本人的自我写照吗?作者的这种“迁想”,显然渗透了个人的情感。

作者曾官至太仆寺少卿,因其时朝廷昏暗,廷臣结党,互相攻讦,遂洁身引退,“侍养乞休者四十年,杜门却扫,所居曰‘味水轩’,日坐其中,以法书名画自娱”,时或寄情于山水,可见其胸次之高旷。当他观赏文五峰的这轴山林隐士图时,就不期而然地产生共鸣,并且浮想联翩。当我们欣赏这则随笔时,也能够感触到作者所抒发出的那种情感,根据其勾勒的艺术形象,进行艺术上的二度创造,通过再造想象,更深切地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神情风貌。

全文并不长,却将所观书画上的题诗、题字、年月、姓名、收藏者的印章都记录得清清楚楚,间或加以考察。“每一真迹,必备录其题咏、跋语、年月、姓名,尤足以资考证。”这也是李日华这类作品的一个特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