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濮之战后明白了什么道理(齐楚召陵之战有感)

春秋时期,有场战争耐人寻味,就是齐楚召陵之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读城濮之战后明白了什么道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读城濮之战后明白了什么道理(齐楚召陵之战有感)

读城濮之战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春秋时期,有场战争耐人寻味,就是齐楚召陵之战。

召陵之战背景是齐楚争霸,齐桓公当时是北方中原各诸侯国的杠把子,春秋五霸之首霸,势头一时无两,而楚国偏居南方,经过十多代楚侯励精图治,兼并南方大小几十个诸侯国,俨然是南国老大,剑锋直指中原。

战争导火索是楚国伐郑,郑国求救于齐,齐桓公要为小弟出头,纠集中原大小八国(亦可称八国联军),但首要攻击其目标不是楚,而是楚国小弟蔡国,蔡国肯定不堪一击,求救于楚,在这种情况下,楚与齐为首的八国联军相峙于汉水两岸,但均畏于对方兵势,不敢贸然出击,后双方通过外交斡旋,达成共识,齐不责楚儹越之过(楚私自称王),不责楚侵伐之责,单提出楚未按当年约定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也许是祭祀用的一种东东吧),说白了,就是规避主要矛盾,细究次要(甚至次要都谈不上,细微矛盾),楚一听明白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你齐大张旗鼓而来,不就是要个面子吗?好,我给你,遂答应如年进贡包茅,八国联军退兵。

双方战车千乘,甲士数十万,就为几车包茅偃旗息鼓了。

兵者,凶器也,双方一旦开打,血流漂杵,民不聊生,外交斡旋,挺好,所以,这场著名的召陵之战,其实就是一场军事演习而已,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而今的俄乌之战,欧美俄领导要是有我们古人一半的政治智慧,也不至于此啊,当然,可能他们考虑的不是止战和民生,更多的是浑水好摸鱼,那又另当别论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