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

温州三十六坊 昨天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

我们生活的这座千年古城温州,一山一水,一楼一路,都有来历出处。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

民国温州地图上,仍然可见张府基、张祠、三牌坊等与张璁有关的地名。

就说松台山麓的宝纶大厦,今人只觉得好听,殊不知“宝纶”二字还是明朝嘉靖皇帝的赐名。取意“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是皇帝讲的话虽很细微,却具有相当大的威力和作用。

而宝纶大厦附近的大士门大厦,以及周边的大士门路,也是因当年嘉靖皇帝的重臣、大学士张璁府第大门上的“大学士”三字而得名。

至于这一带的张府基、妆楼下、三牌坊,现如今很多温州人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由来,真可谓应了那句温州民谚:讲一世张阁老,不知道张阁老姓张。

明清时期松台山一带名园遍布,明代最知名的一处私家名园,非张阁老张璁的府第莫属。将近500年的时光流逝,张阁老的府第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松台山麓却依然留有关于张璁和张璁府第的深刻印记。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4)

两位“张文忠”,均以兴革为己任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5)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6)

人民路妙果寺旁,重重林木掩映处,明代风格的张璁御碑亭默默在这里矗立了数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碑亭从松台山北面的张氏家庙,移到了此处。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7)

张璁碑亭

历史上的张璁,是一位以“刚明果敢”著称的人物。

在明代历史上,先后出过两位“张文忠公”,均以兴革为己任,前一位张文忠公是张璁,后一位则是张居正,两位内阁首辅年龄整整相差50岁。

世人以两人的籍贯,分别称之为“张永嘉”与“张江陵”。

晚清封疆大吏、两江总督梁章钜曾谈论这两位“张文忠”,认为尽管当时人都视之为“权相”,其实都是“济时之贤相,未可厚非”。他认为,“以心迹论之,则永嘉又似胜江陵一等”。而张璁能进能退,获全身后之名,也非张居正所能企及。

早在明代,沈德符就注意到了两人的相同性,认为张居正在编纂《明世宗实录》时“极推许永嘉,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托之赞叹”,并说两人“皆绝世异才”。

蔡美彪先生在《中国通史》中,也将张璁与张居正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认为“明代先后两张文忠,均以兴革为己任。”

尽管温州前有南宋陈宜中、明初黄淮“拜相”,但在家乡名气却都不如后来明嘉靖年间的“宰相”张璁。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8)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9)

胸怀大志却七试不第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0)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1)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2)

张璁少时便聪敏异常,胸怀大志,13岁那年为从兄在扇面上题诗道:

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

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

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

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

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

以“卧龙”自居,可见志向远大;而张璁读书之用功,可以从比他小二十来岁的同乡项乔笔下窥见一斑:“罗峰常谓四本书经,我俱读之千遍”。

张璁20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很早就在科场崭露头角。

然而此后19年,张璁七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过四旬的张璁在家乡大罗山瑶溪创办罗峰书院,授徒讲学。相传瑶溪原名姚川,张璁在此讲学时,赞其“溪石皆玉色”,因此改名“瑶溪”。

张璁的讲学内容关注礼学、民生、土地兼并等问题。教学相长,注重礼学研究,张璁在这段时间撰写下《礼记章句》八卷,《周礼注疏》十二卷,《仪礼注疏》五卷,成为一个礼学方面的专家。

或许,多年的科场失利正是为了磨练张璁的心智,增加社会阅历;又或许是为了让他在后来的“大礼议”中有坚强的学识后盾。明正德十三年(1518)秋9月,他怀着“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的志向再次赴京赶考,并在正德十六年(1521)47岁时考中进士。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3)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4)

大礼议与改革家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5)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6)

这年,因明武宗无子,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即嘉靖帝。即位5天后,围绕到底是尊崇亲生父母,还是以武宗之父孝宗为父,长达三年半的“议大礼”之争随即开启。

后人评价“议大礼”既是新旧势力的权力斗争,从学术思想看,又是程朱理学与新兴的王阳明心学的一场斗争。

张璁适逢其会,凭借深厚的礼学功底,他帮助嘉靖帝在“议大礼”斗争中获胜,深得皇帝的信任。

张璁从此一再升官,从南京刑部主事升文渊阁大学士,直至入内阁任首辅、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贪官污吏,庄田膨胀,宦官干政是明代正德期间三大弊政。张璁在阁十年,任首辅六年,鼎新革政,严以治律,后人总结张璁的革新主要有十个方面,几乎每一方面都深刻触及到了大明朝的“病根”,包括清理勋戚庄田、撤除镇守太监、严打贪赃枉法、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等。

然而政治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改革者不免招来许多阻力和非议。保守势力攻击他专擅、揽权、结党营私;嘉靖皇帝怕他专擅而有损于皇帝独揽朝纲,时常对他恩威并施,致使张璁宦海浮沉,在入阁辅政的七年间,曾经四起四落,在明代阁臣中也是少见的。

张璁在艰难改革中前行,为嘉靖中兴作出了难得的贡献。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7)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8)

持身特廉与宰相度量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19)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0)

《明史·张璁传》对他的评价是:“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痛恶脏吏,一时苞苴路绝。”

一个“特”字,点出了张璁一生的两袖清风。在他前后的首辅费宏、杨一清、夏言等去位都与赃私有关,却始终没有人以贪墨之事对他进行过弹劾。

嘉靖十年(1531)四月,张璁第一次回乡,家中仍只有祖传老屋和薄田。以后嘉靖十年、十四年张璁致仕回乡,也都住在瑶溪的贞义书院(嘉靖七年,世宗为罗峰书院赐名贞义书院)山中,连长子结婚,也是在敕建的贞义书院旁搭盖几间房屋。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1)

贞义书院遗物——《观荷亭记》石碑

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皇帝钦命敕建,为张璁建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府第,位置就在松台山脚下。

关于张璁府第的范围,民间还流传一段佳话:

相传宝纶楼及宅第的范围是由嘉靖帝确定的。皇帝命侍臣呈图时亲自加了一小圈,却不知道这一小圈大到把整个松台山都包含进去了。

当时张璁仍在朝,嘉靖帝敕谕工部派人督造。时任温州知府郁山见状,上书张璁,说他建宅第“匝垣里余,意尤未足”,并表示“地决不再广”。张璁接书后尊重郁山的意见,放弃朝廷原议,“事因以寝”,足见宰相度量。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2)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3)

松台山麓名宅今昔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4)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5)

据记载,张璁府第最终建在松台山北麓,方围里许,大门中央署“大学士”三字匾额,左右悬“中兴贤相”、“佐命中兴”两横匾。

府第内有含春堂、妆楼、慕恩亭、四召亭等建筑。府第南面是一个长形大池,池前有赉贤、柱国、元辅三座石碑坊,也就是后来温州人熟悉的“三牌坊”,竖立在进第大道上。

府第前建有“宝纶楼”,由嘉靖帝赐名,取意“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楼中藏有嘉靖帝写给张璁的御扎及诗文等。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6)

三牌坊

晚清时期,孙同元在《永嘉闻见录》中记载:“张文忠旧第在松台山麓……第中垣墉剥落,屋宇倾颓,院落尽成街道……张府第前有长池,池前有大石牌坊三(今里俗称其地为三牌坊),即在松台山之麓,相传系进第大道。今虽荒烟蔓草,迥异昔时,而当时甲第巍峨,气象赫奕,犹可想见其规模也。”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7)

1877年拍摄的温州城区,照片下方能清晰地看见三牌坊中的两座牌坊。

如今,“张府基”、“三牌坊”、“大士门”、“妆楼下”等街巷毗连交错,构成一片居民区。据说大士门就是大学士府前大门;进门后的正宅在府第坍塌后曾为一片空地,便被称作张府基;妆楼下相传是张氏女眷住所。

至于张璁碑亭,原是张氏一品家庙中的一座单体建筑。五十年代初,这一建筑碑亭和三座丰碑被迁至松台山麓妙果寺侧,称张璁御碑亭。亭为木构建筑,竖立汉白玉敕制三碑:

中座为张璁刻像碑,孙同元曾描述其“貌极瘦挺,颇有威气,须长过腹,连鬓丛生,执笏侍立”;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8)

张璁碑亭,为明嘉靖皇帝赐大学士张璁“孚敬”和“茂恭”字的御碑。(沙开胜 摄影)

其余二碑是御赐张璁名和字。因嘉靖皇帝名朱厚熜,熜与璁同音,为避帝讳,嘉靖十年(1531)张璁请求改名,于是皇帝为他赐名孚敬,字茂恭。这两个石碑分别是嘉靖御笔书赐张璁名、字碑。东碑刻“赐永嘉张元辅名”,下平列“孚敬”二字;西碑刻“赐永嘉张元辅字”,下平列“茂恭”二字,其上各有“广运之宝”玺文,左右有“御笔”、“嘉靖”两圆形图章。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29)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0)

热爱家乡独力修志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1)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2)

从嘉靖十四年(1535),张璁称病告老还乡,到嘉靖十八年(1539)去世,这四年时间,张璁还为家乡温州留下了一份厚礼——纂修嘉靖《温州府志》。后人评价这是一部有自己特色并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志书。

这本府志由张璁独自纂修完成,著述方法独特,采用“合本子注”等方法,体例上有重大创新,保存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从中可见他对家乡的热爱。

嘉靖十六年(1537),张璁携家眷迁居到松台山麓府第中,两年后病殁于家。去世后,嘉靖皇帝特赐赠太师,谥号文忠。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3)

温州博物馆藏明嘉靖十八年张璁诰命

今温州博物馆尚收藏一件张璁诰命,是张璁病逝后嘉靖帝封赠他谥号的诏书,为永强普门张氏宗族近年所赠献。诰命前部略残,为织银质地,织有飞鹤、祥云等图案,诰命内容记述张璁简历、功劳、为人及病归逝世等,最后追赠其为“太师”,谥“文忠”,尾端书“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初四日”,并盖有“制诰之宝”四字篆体大印。

抚顺明朝萨尔浒在哪(松台山下这一带地名)(34)

END

参考资料:

《明史 张璁传》

《张璁年谱》张宪文、张卫中著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论明代张璁<嘉靖温州府志>的学术价值》夏诗荷

《张璁:一个思想家的孤臣之旅》履霜 原载知乎

编辑:汤琰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