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唯有读书高全文(开卷方知未读书)

作者:陶玉山

——编者的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于读书,陶老师太有发言权了,他读书的故事和经验可是很有借鉴价值。

人生唯有读书高全文(开卷方知未读书)(1)

性格不是孤僻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围群凑热闹,一起玩耍的伙伴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却是格外喜欢读书。似乎对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似乎从小就知道读书也是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

印象中的那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租赁画书,就是连环画小人书的摊位。偶尔有三五分钱,我不会和同龄人一样买只冰棍解馋,而是去租赁一本画书看。坐在露天路边画书摊位的板凳上一丝不苟地看画书,成了我年少记忆中最清晰鲜明的画面。那些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充实,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就有一种曾国藩所说的:“声出金石,飘飘意远”的感觉。看的什么内容的画书绝大多数印象模糊,不记得了,但却让我有了喜欢读书的爱好。

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年轻时就固执且坚决地认为,书非买不能读也。因为信奉“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的我“不动笔墨不读书”。自觉地认为,书越看越透。书只有动笔阅读后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读的书越多,心中的感想就越多。在看到自己肤浅渺小无知的同时,眼界似乎更加开阔。读书之美在于一种意境。读书的时候,常常会让人在文字魅力之外,感受到一种最抚凡人心的生活的况味,尤其是读到忘我的时候,整个身心浸润其中,心灵仿佛得到净化。无意中,让我们在尘世中拥有了一份足以抵御庸俗不堪的清雅,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书卷多情似故人”。人的心灵在读书中得到抚慰,人的品格在读书中得以升华。真的是“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没有比读书更持久的惬意满足了。

人生唯有读书高全文(开卷方知未读书)(2)

陆游写过这样一句诗:“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多年了,“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的我与书为伴已是常态。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习惯于在看书的时候,把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随手在书的空白处记下来,生怕稍不留神,这些最为原始真实的收获倏尔而逝,如同没有出现一样。由此,我的书轻易不外借。如果遇到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我宁肯买一本新的送给他……

说白了,读书不是什么清高事,读书就是过日子。要读的书一定要买回来,闻着书香寻找自己心仪的好书,这是我年轻时就养成的习惯。有的书,你不买就会忍不住。不买,就觉得错过了什么不可弥补的重要东西,还是要买,必须买的。不是你需要,而是你觉得你需要,自己应该有。由此想起了“有余财,必以购书”(章太炎语)的英年早逝的国学大师、新训诂学的开拓者黄侃所说的:“买书之乐,便在打开包裹一阅之时……”那种感受是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会一二的。沉浸在一阅快乐的同时,往往会感到心虚紧张,甚至汗颜惭愧。自己读的书太少,不知道的太多了!对清朝张月楼《自忏》诗“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有了切身感受……

小时候读书,看的是故事,成年了再读,看的是自己。习惯无需提醒,书是不死的东西。手边有书,随时可读。读书才是天下最好的、最美妙的事情。其余的重不重要,都不要了。多年来喜欢读书,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你需要的一切,都在书中。而好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好奇神秘感,需要全神贯注,更需要眼神、内心与文字交流。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境时阅读理解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味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书的形态也许各异,这没有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读书者的感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使其成为自己知识积累的一部分。就像“蔷薇花儿开,暗香透风来”,很有“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感觉。

人生唯有读书高全文(开卷方知未读书)(3)

梁实秋说过:“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此言甚是。因为那些好书会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一个王国,通过读书洞悉自己的无知,更加清醒地认清自己。喜欢读书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书,总会被某一个句子所感动,甚至影响很深;因为书中的一句话,会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书使人明智。

人这一生,活的就是一种烟火气。不难为自己,不迁就他人,做自己喜欢且必须做的事情,才会逐步接近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对我来说,安于一隅,埋头读书,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则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仔细想来,大半生所有的快乐加在一起,都不如在书中得到的欢愉欣悦多……

壹点号潭水流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