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1)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2)

沅陵排演辰河高腔传统剧《烂柯山》与观众“见面”。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3)

看得如醉如痴的戏迷。

红网时刻沅陵站记者 邓永松 报道

对老戏迷田宝英来说,30多年没看到的辰河高腔,这周在湖南省沅陵县城家门口“复活”了,她不顾天气炎热,带上一家三代5口人,一连两晚,过饱了戏瘾。

7月2日晚10点半,两个多小时的辰河高腔传统剧《烂柯山》演完谢幕,田宝英和其他20多位戏迷自发上台,给演员又是献花,又是发红包,感谢他们留住了这门传统艺术。

“我们以为这辈子再看不到了!”不少老戏迷多年牵挂的“高腔”情结被台上一幕感染,止不住热泪直流,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在人堆里到处打听,“明晚还演吧?”

一台传统剧,感动一群人,这是种什么艺术力量?县文体旅广新局负责人曾绍春说:“这充分反映辰河高腔在沅陵民众中有很深的艺术‘根’,也为传承人坚守传统文化不易致敬!”

有历史 有价值

辰河高腔又称辰戏河,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美誉。

据沅陵县文化记载,辰河高腔在明代时由本地祭祀音乐与弋阳腔结合,逐步演变形成沅陵地方剧种。沅陵旧称辰州,故名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流行范围广,从沅陵溯沅水而上,经洪江到贵州、重庆、湖北等4地40多个县市。

沅陵流行剧目有《一品忠》等“十大本”、《白扇记》等“八记”、《大红袍》等“六袍”、《黄金印》等“四印”、《红梅阁》等“四阁”、《百花亭》等“四亭”、《目连》等连台“四大本”。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4)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5)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6)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7)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8)

早前沅陵排演的部分辰河戏经典剧目。

1950年后,沅陵整理改编高腔剧《李慧娘》《珠砂印》《古玉环》《九龙宝箱传》,新编《姚雪鉴》《辰州教案》《寡妇链》等。

辰河高腔音乐属曲牌连缀体,有“忆多娇”“一封书”等198只曲牌,填词严谨,讲究韵律,另有唢呐过场曲牌168只、锣鼓牌子73只。

唱腔和行腔委婉深沉,擅长抒情,适于表现悲剧,伴奏乐器包括大鼓大锣,唢呐帮腔,这是辰河高腔有别于其他剧种的明显特色。

辰河高腔分艺人登台演出的“高台”和艺人坐唱的“围鼓堂”两种表演形式,重唱工,重脸戏,身段少。服装和化装别具一格。

沅陵是辰河戏艺术摇篮,培育了陈依白、邓连喜、石玉松、陈盛昌、向上等一批优秀演员。好戏班、好演员出好戏,辰河戏在国家、省市创作和演出中屡摘殊荣,声名在外。

有荣耀 有情怀

辰河高腔艺术大师陈依白,是浦市人,也是沅陵人。

2001年6月,在泸溪县浦市镇采访时,陈依白深情地告诉记者:“我这一生有两个故乡,一个生我养我的浦市,一个是捧我爱我的沅陵!”

人生黄金岁月60年,为了钟爱一生的辰河戏艺术,陈依白把最美好的30年留在沅陵。

1956年,由陈依白扮演主角的辰河戏《李慧娘》赴京作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人亲自接见,邀请参加天安门观礼,推荐她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9)

陈依白扮演李慧娘剧照及本人。

“一付行头,一双大脚,带着剧团,走到哪,演到哪,红到哪!”回忆陈师父,沅陵县辰河高腔传人向上很佩服。

1969年秋天,剧团到筲箕镇乡田家坪村演出,陈依白因重病不能随团,观众连夜把她从县城“请到”戏台旁边休息,一位大娘拉着她的手说: “您就是不上台,我们也高兴!”

那场文化浩劫,陈依白被赶下舞台,下放农村,临走那天,她心事重重,爱人劝她:“都去当农民了,还想戏干什么,死了这条心吧!”

然而,陈依白坚持白天出工,晚上在油灯下,偷偷整理辰河戏剧目,为她后来到艺校任教准备了大量资料。

“辰河戏是高价艺术,要好好对待,代代传下去!”陈老过世多年,她要记者捎给沅陵的话至今回响在耳边。

有担忧 有希望

辰河戏是朵苦菜花,在沅陵这块土地上,开开歇歇,繁繁衰衰。

早年前,沅陵辰河高腔错失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申报权。县传承中心人员因为工资待遇保障不足,传承难上加难。

“这台戏也许是辰河戏重振旗鼓的起点,也许是我的告别演出!”传承中心骨干演员曹忠海说,其他都可以复制,唯有辰河戏不可替代。

今年初,沅陵县民间音乐戏剧传承中心一班人商议,要给全县戏迷送一台传统大戏,满足广大戏迷呼声,证明辰河戏还在。

《烂柯山》是一出辰河高腔传统文戏,共5场,每场30多分钟,唱功和表演占一多半戏份,为拿出最好作品,大家克服难处,全心“扑”在排演上。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10)

主演张卉和陈安民都是50多岁人,每场唱词50多句,800多字,完全记熟需要20多天,他们日夜背记,反复对戏,打磨每字每句。

张卉的母亲86岁,家里没有其他人照顾,为安心排演,她毅然把母亲送到县敬老院,每月开支2000多元寄养费。

“不能因我影响一台戏!”武生粟文武排演过程中,面部神经出状况,吐词不清,医生让他住院休息,然而打完针,他又坚持投入戏中。

排戏期间,粟云侄儿出现重度高烧,三天三夜在县人民医院抢救,作为这台戏总指挥,他抽不开身,交给爱人守护,成天泡在排演场。

80多岁的梁望浩,年轻时酷爱辰河戏,跟着剧团师傅学唢呐,后来成为传承中心“编外职员”。这次听说排演辰河高腔缺乐手,他不要报酬,带上“家伙”,主动参加,一场不落。

“尽管目前辰河戏和人才处境艰难,只要观众不散,舞台就不散!”传承中心负责人粟云在筹资复排这台剧时,给演员打气。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11)

3个多月下来,辰河高腔《烂柯山》终于与沅陵观众“见面”。记者观察发现,台下每晚至少两千人,部分跳广场舞的年轻人和大学生也加入看戏队伍。

演出非常成功,现场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网上微信好评如潮。

微信朋友“嘎哥”写道:“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丢不得!守好了,为沅陵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文化财富;用好了,完全可以为发展旅游添加一道文化‘特菜’!”

“深感辰河高腔美丽和震撼,难怪沅水一带人传一代又一代!宽广的唱腔音域,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署名“忧伤背后的美丽”微信朋友留言。

“看了辰河高腔演出,五味杂陈,曾经多么辉煌,曾经一度沉寂,今天重现,虽然只是一出戏,但已不简单,为传统文化坚守者点赞!”微信朋友“家哥”感叹。

辰河高腔专辑(沅陵复活辰河高腔有喜有忧)(12)

辰溪、溆浦等地剧团负责人得知沅陵复排传统戏辰河高腔,打电话向沅陵祝贺,在他们看来,眼前传承中心这么艰难,还能坚守传统文化净土,的确不容易。

沅陵文化旅游人士认为,当下越是传统的、稀有的文化,越有旅游市场需求。沅陵狃子花开情景剧可以火爆,给辰河高腔传统戏一块舞台,打磨一台精品剧,照样火红半边天。

也有业界行家建议,运用辰河高腔艺术形式,改编或新编成小折子戏,仿照南京秦淮河边评弹等“微表演”,商业运作,在旅游景点、民宿、茶楼、接待等场所,让游客和市民欣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