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不好的成语,提起就让人想到一个腹黑的形象,说人坏的时候非常好使。

那这话说的究竟是啥事?今天讲讲来龙去脉,其实真实的历史复杂得很。

254年,一个叫曹髦的小孩懵懵懂懂来到京都洛阳。那年他还差几天满13岁。

这个小孩天资聪颖,勤奋学习,又远离京师这种富贵圈,没有沾染什么坏习气,可以说是我们当今理想的隔壁邻居家小孩。

三国志作者陈寿,赞扬他:才慧夙成,好问尚辞!

一个字,牛!过几天,曹髦就成魏国的新皇帝。

年轻的曹髦,大大的理想

曹髦是人才,理所当然,人才都有想法。曹髦并不是一个安心做傀儡皇帝的人。他有理想,他有计划,他要做主。

他坐在皇位上,看着司马昭,眼神充满困惑,为什么我是皇帝,却做不了主?

此时的司马昭,大哥司马师,老爹司马懿都已去世,他顺利接班司马师,成为司马家的主人,也成为魏国的幕后主人。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1)

司马师算是英年早逝

如果司马昭没什么能力也就作罢,小皇帝忍忍熬日子,坐等司马昭完蛋就好。

可偏偏司马昭真是一流人物,我们可以质疑司马昭的人品,但绝对不能怀疑司马昭的能力。

司马昭常年在外领兵,西南边扛着蜀汉姜维,东南边硬刚东吴,一个寿春之战,在寿春全歼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成为战争研究的典范。

这样的人,才是真可怕!

眼见着司马昭声望越来越高,年轻的曹髦坐不住,他毕竟才十几岁,十几岁嘛,年少轻狂,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的气。

理想和司马昭,只能二选一

曹髦是有理想的,单论才华,他是一个人才,司马昭也是一个人才。

国家的最高位置上,不能有两个人才,否则大家的理想都没法实现。

理想和司马昭,对于曹髦来说,只能二选一,要么实现理想,要么忍者司马昭。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2)

老版三国司马昭

自从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弄掉曹爽,曹操家的力量已大大削弱,254年,司马师又征讨当时的皇帝曹芳,老曹家再遭打击,司马家的力量,虽是臣子,已然超越皇室。

曹髦贵为皇帝,却是真资格的要兵没兵,要臣没臣。整天坐在那把毫无作用的椅子上,曹髦逐渐稳不住自己。

我选理想,搏一搏

260年,曹髦无奈焦躁中,叫来他自以为的心腹: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四个人开会。

曹髦忿忿不平地向属下吐槽: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3)

几个属下大惊,这句话,前面很正常,那时候骂司马昭的人不少,不缺你皇帝一个,可后面那一句,就大有问题。

大家都是说说,哪有谁敢动真格?曹髦小,年轻,可他们三不年轻啊,知道轻重,赶紧规劝小皇帝要冷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巴拉巴拉。

王经是个读书人,还拿出当年春秋时代,鲁昭公不能忍受属下季孙氏,起兵讨伐,结果成为亡国之君的惨痛教训,希望小皇帝能明白意气用事并不可取。

曹髦没理他,拿出早已写好的诏书扔给他们三:诏书已下,君无戏言,输就输,反正不受这气,更何况,也还不一定玩完。

这会一开完,王业、王沈转头就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倒也没什么反应,关键他也没法做什么反应,只能等着那一天。

在不知秘密已经泄露的情况下,曹髦纠集宫中侍卫、仆人数百,向司马昭府邸攻打而去。曹髦亲自带头冲锋,皇帝的威严还是在的,司马昭的守军束手束脚,有些不知所措。

投靠司马昭的太子舍人成济,转头问司马昭派来防守的领军将领贾充,该如何是好。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4)

贾充倒也干脆,直接说,养你们这么久,正是为今天,有啥好问的。

成济懂了,手持利剑冲上去,把曹髦穿个通透。

曹髦,241年生,260年卒。

背后复杂的利益分析

成济动手,听得是贾充的,那贾充又是怎么做出的这个决定?

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皇帝是国家象征,是权利的中心,也是民心的归属地(前提不是暴君),实际上,皇帝是整个社会的平衡器,是整个利益体的纽带,不是想做掉就做掉,除非有这样想法的人占大多数,还是绝大多数才能行。

司马昭受的也是传统教育,还是尊重皇权的,对他来说,就算要动手,那也是效仿当年曹操和曹丕的手段,绝不可能用刀剑见血这种方法。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5)

毌丘俭、文钦等人都曾中肯地指出,司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恪守臣子之道。可见司马昭的心思。

但小皇帝的不将就,把局面推向死局。

弑君,在古代那真是最大的罪名,除非老百姓当时已经过不下去,否则也不会有清君侧这种无厘头的发兵理由。哪怕是司马昭,也没有这个胆子在平时受这个罪名,一旦坐实,全民征讨不是开玩笑。更何况,蜀汉和东吴就在外边盯着,乱不得。

应该说,当小皇帝决意率人攻打而来,司马昭的处境十分艰难,不是能力和实力问题,而是无论结局如何该怎么善后的问题。

说实在的,这个局面真的非常棘手,后世人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很明显。

司马昭的处理非常厉害。听到小皇帝已死,他当众大哭不已,赶紧上表朝廷表达自己的无辜和遗憾,同时将成济推出来,做替罪羊,夷三族。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6)

至于心腹贾充,以疏忽大意罚俸了事,也没伤下属的心。

无论贾充做出那个决定,是不是有司马昭的意思在里头,但不可否认,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算平稳完成几乎必定的权利交接,于老百姓,免除一场兵灾算是福气。


历史上的司马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7)

令人叹息的是,由于曹髦的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司马昭人设彻底崩塌。

从历史进程来说,司马昭可以用雄才大略来形容。看看他的发家史和生平,就能知道司马昭的能力。

司马昭治理魏国,覆灭蜀汉,为儿子司马炎覆灭东吴、一统中国,结束纷乱的三国战争局面奠定稳固的国内环境和经济基础。这是不能忽视的功劳。

如果没有曹髦的这句话,司马昭还会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受到千秋万世的责难吗?

细说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看完才知历史复杂,你怎么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