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

舌尖上的训诂:说蒜

文 | 王 宁

本喵吃火锅的时候最爱放蒜泥了,可是隔壁兔子总是说蒜味难吃……那么对于这种颇具争议的食材,从文字训诂角度,又该如何理解呢?让我们看看王宁老师的这篇文章吧!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1)

蒜是最典型的荤辛之菜,不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把它作为“五荤”之一。中国土生的蒜称为小蒜,张骞出使西域得来一种蒜,叫作葫,是谓大蒜。还有一种野生的小蒜,称为山蒜,又名泽蒜或石蒜。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2)

蒜味浊臭。据说宋代的著名诗人范成大来到蜀地,苦被蒜熏,作诗文讥讽之。而元代的王祯却说:“(蒜)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范成大是吴县(今属江苏省)人,王祯却是东平(今属山东省)人,两个人的绝然不同的反映,正说明东南沿海地方之恶蒜与北方人之嗜蒜。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3)

其实,恶蒜与嗜蒜都有片面性。蒜味虽浊臭,但放在鱼肉中反而能掩腥臭;虽性热,但它的辛辣味却有助于散热。南宋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说:有人暑月骑马赶路,中暑倒在地上,王相让人用大蒜合道上的热土研烂,再加一盏水取出汁液,撬开牙齿灌下去,没过多久就醒过来了。所以,唐宋时代的官差信使出远门都随身带一包蒜。蒜还可以止鼻血。有人鼻衄不止,李时珍曾取一枚独头蒜捣碎贴在脚心中,血很快就止住了。所以,说蒜是“食经之上品”,亦不为过:烧鱼炒肉不可缺,北方人夏天吃凉面,蒜是不可缺的,这不但是调味需要,而且是食疗使然。不过,蒜也不是有益而全然无害的,它性热能助火,吃多了伤肺损目,昏神伐性,对人体是不相宜的。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4)

“蒜”字从“祘”,又有写成“茆”的。有人认为“祘”与“卯”象蒜的根须,这说法不准确。无论从食用或是药用出发,造“蒜”字都不会突出它的根须。“祘”是声符,它与“筭”、“算”同源。《说文解字》:“祘,明视以筭之……读若筭。”“筭,长六寸,所以计历数者。”“算,数也…读若筭。”——这组同源字的核心意义是“计算”、“算数”,而蒜是多瓣的,形同聚在一起的算筹,因此从“祘”得声,由此可见古人对蒜的特点的观察。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5)

小篆 蒜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6)

《传抄古文字编》 蒜

说起蒜,还有一种颇具诗意的菜,值得一提。唐代在元旦立春时要吃一种五辛菜,是把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菜之嫩者杂和而食,可以消食下气,这种菜的名称以“辛”谐“新”音,取除旧迎新的意思。杜甫《立春》诗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诗中所说的“春盘”就是这种五辛(新)盘,盘中蒜白韭绿相映,煞是好看呢!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7)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8)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9)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训诂与训诂学》《汉字构形学导论》等,主编《汉字汉语基础》《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腌制白皮蒜典故(舌尖上的训诂说蒜)(10)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朱彩莲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