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的知识点总结(教你15分钟背下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据说给他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而《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只有短短417字一共4段,第一段讲了回信的原因,第二段针对问题作出简明解释,第三段说明自己变法的决心,最后一段是书信收尾的客套话,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答司马谏议书的知识点总结?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答司马谏议书的知识点总结(教你15分钟背下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的知识点总结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据说给他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而《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只有短短417字。一共4段,第一段讲了回信的原因,第二段针对问题作出简明解释,第三段说明自己变法的决心,最后一段是书信收尾的客套话。

我常说要想把古诗文背得又快又牢,首先要对古诗文进行归纳合并。这四段意思不一样,不能归纳合并。

其次要在段落内分层,把同样意思归为一层,这是为了化繁为简,也是为了找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线。有了这根线,就好比给了你一张地图,顺着标识往下走就对了。(如果同学们不太会分层,那就以分号,句号,感叹号为界,一句一句去分析背诵,多分析几篇,你就会分层了)

好了,接下来我们逐段讲解一下。(要想背得顺,首先要读得顺哈~记得标一下/)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第一句开宗明义,既是对司马光来信的高度概括(你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说到底不就是咱俩主张不同嘛),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大家注意看红字,蒙教,相好,不合,多异。承蒙您昨日来信指教,说实话我心里一直觉得咱俩私交不错,相处得很融洽。但在工作上,咱俩总是政见不合,这是因为你我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

“蒙教”是回信的前提,如果司马光没给王安石写信,那就不会有这封答司马谏议书了。

“相好”是个缓冲垫,先拉拢一下感情,不至于让司马光一见信就被气炸......

“不合”才开始进入正题,咱俩私交挺好,但在工作上总是合不来。

为什么呢?“多异”点明原因。

好了,现在返回去读第一句,然后在纸上写下蒙教,相好,不合,多异,看看能不能复述出来,然后再默背两遍。

接下来看第二层句子: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从“略”和“具”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两句相反的话,记住了其中一句,就能回想起另外一句。

我与你政见不同(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你来信把我说了一通,虽然我很想和你辩个明白,想想还是算了,最终大家肯定还是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封回信就简略一点吧,针对你所提的种种问题,我不一一作答复(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但是后来考虑到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我在回信上不应该过于简略。所以我还是跟您仔细说说我的看法吧,希望您看完之后能谅解我的所作所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好了,第一段就讲完了,大家读一遍原文,闭上眼睛,看看能不能背出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接下来讲第二段,作者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到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回复。

我们这些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而做事情一旦名正言顺,那么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针对您所说的这几项,那我可要好好反驳一下了。

您说我侵官?→首先我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然后大家一起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最后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我认为这不属侵犯官权。(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红字“受,议,授”这三个动词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先是从上级处领命,再是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制定,最后交给相关部门去执行落实。既名正言顺,也没有侵害官吏的权利。

您说我生事?→我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实行各项变法,意图兴利除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这不是没事找事,故意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您说我征利?→我只是想把钱财聚之于国库,替国家管理财政,这不是从各处搜刮钱财。(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您说我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您说天下怨谤?→哼,我早就知道改革必定会引起一些人的忌恨,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好了,第二段也背完了,大家可以尝试把红字动词写下来,看看仅凭动词能不能把全段复述出来,然后再闭上眼睛默背两遍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这五组词可以用首字谐音法去记,亲(侵)生证(征)据(拒)在院(怨)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好了,接下来看第三段,开头第一句其实是承接第二段最后一句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讲到我本就料想到改革会引起天下怨绯(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为什么呢?因为既得利益者只喜欢因循守旧,不喜欢改变,士大夫们希望世世代代这样繁荣下去。而改革会动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们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所以上级领导想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顾多数人反对,毅然站在上级这一边支持改革,那么反对派为何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想当初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反对,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对啊。(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但盘庚并没有因为群臣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只要自己认为计划措施合理,那么就可以果断行动,这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是王安石向司马光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不管你们怎么反对,我认为变法是正确的,是合法合理的,所以我一定会坚决推行下去!

如果您认为我在职那么久,却没能辅助君上干出一番大事业,没能惠及老百姓,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么我知罪(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但如果您认为我不应当变法,应当一切按旧制旧例,什么都不要改变,就守着之前的做法就行了,对此观点,恕我不敢苟同!(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好刚!!后来听说司马光看了他这封回信之后,说和王安石水火不相容,不想再同朝为官了,然后司马光潇洒地把辞呈一递,回家专心写《资治通鉴》去了。

最后一段是一句客气话,没什么可说的。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好了,全文就讲解到这了,你能背下来了吗?


作者介绍:语文老师,专注分享古诗文背诵技巧,以及各类有用又有趣的小知识。更多精彩干货,可移步主页翻阅哦[送心][送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