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璧今安在)

大禹铸九鼎,以示王权。夏商周三代更迭,九鼎也变换着主人。战国后期,秦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可是,到了秦始皇统一的时候,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于泗水,于是秦始皇出巡此处,就派人潜水打捞,结果也没有捞着。

九鼎象征着王权,没了九鼎,难免有些遗憾,但是秦始皇很快找到了替代物,它就是用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相传这枚玉玺刻有八个虫鸟篆字,即"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丞相李斯所写。

玺本来是印的统称,从秦代开始专指皇帝的印。《史记集解》引卫宏的话说:“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也。”

一般以为,“传国玉玺”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帝以后,命丞相李斯磨“和氏璧”制成的,上面镌刻的是李斯亲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说为“旻天之命皇帝寿昌”),表示皇帝统治人间是受命于天,因此不向人间世界的任何人负责。正如嬴政称自己为“始皇帝”一样,他想让这块玉玺也能代代相传,因此称之为“传国玉玺”。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注释中是说得很清楚的。

不过,这块据说用“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在历史上可谓是“身世浮沉”,漂泊不定。

历史上有多少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璧今安在)(1)

01 秦汉时期

秦朝末年。据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因此失落。而八年之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玉玺奉上。此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有记载,但只说“持璧”并未说此璧是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帝孺子婴年幼,玉玺由太后王政君保管。王莽派堂弟王舜去讨要,王政君虽然是王莽的姑姑,但她更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到底是汉家的老太太,所以她怒摔传国玉玺。玉玺摔破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补之。

王莽的新朝才建立15年,就被起义军推翻,玉玺辗转到了更始帝刘玄和刘盆子手里。但他们二人都不是真主,刘秀建立东汉,玉玺也由刘盆子敬献给了刘秀。

02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何进、袁绍等人谋诛宦官。但是,事情败露,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袁绍等人遂冲入宫中,尽杀宦官,凡脸上无须且未及脱裤验证者都被杀害。汉少帝与时为陈留王的汉献帝被宦官们裹挟出宫,玉玺也一同带出,后来就不知所踪。

后来,董卓祸乱京师,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偶然间得到了传国玉玺,把它秘密交给他的妻子吴氏保管。袁术得知这一情况,便拘押了吴氏,从她手里夺到了玉玺。

袁术败亡后,玉玺被送到了许昌,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玉玺也算回到了汉室。

历史上有多少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璧今安在)(2)

03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丕篡汉,传国玉玺也由汉室流转到了曹魏手里。后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接力,在司马炎这里完成了篡位,玉玺也由魏转到晋朝。

但是西晋也才维持了51年,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五胡趁机作乱,传国玉玺先后到了前赵、后赵、冉魏手里。后来,冉魏向东晋求援,玉玺被晋将骗走,重新回到晋人手里。之后,刘裕夺了东晋政权,建立宋,开启了南朝时代,传国玉玺也随着宋齐梁陈的变换而几易其主。

历史上有多少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璧今安在)(3)

04 隋唐五代时期

隋文帝统一南北,建立隋朝,传国玉玺流入隋宫。然而,在隋炀帝被杀死于江都后,萧皇后到突厥投靠女儿,玉玺也被带到了那里。

唐太宗起初没有传国玉玺,心里也不是滋味,后来萧后又回了中土,玉玺归入李唐,唐太宗龙颜大悦。

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短短53年,梁唐晋汉周五代更迭,传国玉玺也再一次频繁变换主人。

历史上有多少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璧今安在)(4)

05 宋元时期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仅从后周那里继承了两方宝印,而没有传国玉玺。到了北宋徽、钦二帝手里,金兵入侵,宝印也同时被金国掠走,此后又销声匿迹。

到元世祖驾崩那年,传国玉玺又忽然出现在市面上,被丞相伯颜买到。可是,后来伯颜让人把收缴而来的历代印玺通通磨平,然后分发给大臣们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或许就在其中。

06 明清时期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他认为传国玉玺肯定还在漠北,于是多次派徐达等人攻入漠北,一方面是清除元朝势力,寻找元朝太子下落,一方面则是寻找传国玉玺下落。可惜最后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明太祖朱元璋将此遗憾,一直带到九泉之下。

清初时,故宫藏有御玺39方,其中一方是林丹汗的继承人献上的,据说是元顺帝逃入察哈尔时带去的传国玉玺。但是,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那块所谓的传国玉玺只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金镶玉玺的所在。

结语

如今传国玉玺是仍然存在,还是早在战乱中被毁,我们不得而知。可我们还是存有希望,终有一日,能够得知它的消息,能够一睹它的真容,能够通过它再一次展现,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