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1)

战国七雄,秦赵争锋

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定论给了我们代入感。通常我们都会有一种错觉就是秦国国力超群它统一六国是实力碾压,顺风顺水。

而真实的战国时代纷乱的国家关系,复杂的国际态势,瞬息万变的战略格局都决定了秦国的统一绝不会一帆风顺。

尤其是战国后期的灭国大战,更是惊心动魄。期中最惨烈的就是秦赵之争。因为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唯一有实力对抗秦国的国家。

为什么赵国能有对抗秦国的实力呢?这一切还要从一代雄主武灵王的改革“胡服骑射”说起。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2)

赵王雍(即是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著作《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中称他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伟人”。与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同位中国历史上汉族统治者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军事胜利的四大帝王。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

伟人强兵,力压大秦

公元前307年赵王雍发起以穿胡服,练骑射,改革兵制为标志的国家改革。服饰上学习胡人的短衣窄袖穿着,训练上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技术,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史称“胡服骑射”。

其主要目的是改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和编制,将赵军从车兵步兵为主的传统中原军队改变成以骑兵步兵为主的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军队。废除贵族的私人武装,军队由国家统一调动,进而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加强中央集权打破贵族阶层对国人的束缚。

《史记》四十三卷《赵世家》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3)

赵王雍的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使赵国一举改变过去民贫武弱的局面迅速崛起为战国时代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公元前306年赵军击败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林胡攻取榆中地区并设置榆中郡,这里北高南低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赵国对秦国居高临下的地缘压力。

接着赵国吞并中山国又击溃游牧民族楼烦,其疆域继续向东北和西北方向拓展并设置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这样,赵国对秦国就形成了巨大的地缘威胁。

赵国倍增的实力加上对秦国的地缘威胁本就让秦国心生畏惧。恰在此时秦国的有为之君惠文王去世,秦武王也是年轻早亡,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燕国做人质的秦王子稷回到秦国并且大力支持他继承了王位是为昭襄王。

迫于政治和地缘上的双重压力,秦国一度屈辱的任命赵国官员楼缓为丞相。由此可见,赵国的强大令秦国十分忌惮。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4)

舍本逐末,完璧归赵

赵国强大令秦国一时无法占到便宜。而此时南面的楚国也严重威胁着秦国的东南部边境既然赵国不好打,那么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秦国将第一个要削弱的战略目标定为东南面的楚国。

由此引出两个流传千古的典故,“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隆重登场。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意是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 )秦王想要得到赵王的宝玉和氏璧。遂提出以十五城做为交换。

赵王担心不同意交换会引来秦军攻伐,交换又怕秦王耍赖得到宝玉而不给城池,就派遣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蔺相如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完璧归赵是当时秦赵两个大国之间的著名外交事件。可是事件的核心居然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玉璧。这在战国中晚期凶险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显得太过荒唐。而且这个故事存在几个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漏洞。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5)

第一,秦王为何要得到和氏璧。秦王稷(指秦昭襄王)据我们后世的了解并非玩物丧志昏庸无道之君。在秦赵间政治利益地缘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怎么会贪恋一块华而不实的美玉而甘愿付出十五座城池。

第二,就算真的贪恋宝玉想要得到,如果按照文中说法秦王没打算真心交换,而是“秦王有诈”。那么秦国君臣怎么可能按照蔺相如的要求以“九宾之礼”的最高外交礼仪迎接和氏璧。而且当时的秦国能吸引大批六国人才争相投奔说明秦是一个讲信用明事理有上升空间的文明国家,这样的一国君臣怎么可能做出如此厚颜无耻不讲信用的事情。

第三,如果秦王真不折手断只为得到美玉,那么在蔺相如食言派人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不讲信用在先后,秦王为什么没有继续纠缠此事而是果断的放弃了!

综上所述秦国要得到和氏璧只是表象,背后一定另有所图。

所图什么呢?因为赵国对于秦国有巨大的地缘威胁。就在十几年前赵武灵王时代,赵国还在政治军事上强势震慑秦国。如今武灵王逝世赵国内乱虽然实力有所下滑,但始终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况且“胡服骑射”造就的强大军队依然虎视眈眈的威胁着秦国东部和北部边境

秦国既忌惮赵国又希望在自己南下攻楚时赵国不要插手,所以真的想通过割让土地的方式求得东北部边境的安全。

此时秦国对赵国的战略态度,应该是降低姿态用土地换和平。这就是秦国所图。

为什么提出用城池换和氏璧呢?因为无缘无故割地给赵国对内对外都无法解释所以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让赵国得到实惠来安抚对方。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6)

而蔺相如并没有看清秦赵之间战略态势背后隐藏着的大势。也没有领会秦国真正的战略目的。反而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外交礼节和保住和氏璧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面见秦国君臣时还公开的表示“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秦王的一个善意的交换,居然搞得“赵王恐”。这段话把赵国统治阶层色厉而胆薄的心态彻底暴露。本来秦国忌惮赵国想要通过割让城池求得平安,现在被蔺相如的一句话透露了赵国家底。秦王大喜,原来赵国不但不可怕,反而还很惧怕开罪秦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7)

在知道了赵国底牌后,秦国改变了过去刻意迎合交好的外交战略,转而采取类似于剿抚并用的对赵政策。于公元前282年,281年,280年,发动了三次对赵国的小规模军事行动,三战三捷但只攻下了四座城池。在不激怒赵国朝野引来大规模报复的条件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军事打击彻底吓破了赵惠文王的胆,把“赵王恐”恐到了极致。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外交准备,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79年约赵惠文王于渑池会面,其目的无疑是对赵国进行三次打击后的一次安抚,为秦国即将进行的南下攻楚行动做准备。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8)

渑池之会的典故同样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意是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于是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在这次大国角逐的外交场上,蔺相如再次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保住赵王面子等细枝末节上。对于秦国的战略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赵国的国家战略走向也没有明确的规划。

在秦赵双方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把明明是双方对等的一次战略会面引导成了强秦压赵的面子之争。

赵王的面子保住了,他自己在赵国朝野的地位提高了,连《史记》都列传了。既成就了自己的“颇具才干”之虚名也成就了秦国顺利达成战略目的。但是在对秦的大政方针上毫无建树,除了蔺相如的虚名赵国什么都没得到。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9)

秦军攻楚,赵国束手

与赵王渑池之会后不久,秦昭襄王命白起率军进攻楚国。

楚国集中主力于战略屏障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以保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白起率领的秦军进入楚境后,长驱深入,进逼鄢城,在城西筑堤凿渠,引水灌城,溺死城中军民数十万,乘势攻占鄢、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等城。楚军丧师失地,主力遭受重创,余部逃散。秦军又于次年攻破楚国都城郢,继续向东攻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向南攻至洞庭湖一带。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从此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对秦国东南部边境的地缘威胁。

而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期间,赵国果然按兵不动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意。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10)

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蔺相如面子之争上赢得的口水仗与秦国南下获得的巨大战略收益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打趴下楚国的秦军在解决了东南部威胁后下一个解决目标自然就是威胁自己东北部又被吓破胆的赵国。十几年后秦赵长平大战爆发,赵国亲口咽下了蔺相如当初因目光短浅酿下的苦酒。

长平之战赵军损失四十于万,险些被灭国。胡服骑射的成果毁于一旦。从此以后国力大损,彻底丧失了对抗秦国的实力。

完璧归赵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蔺相如登上人生巅峰的完璧归赵其实是完璧毁赵)(11)

《孙子兵法》里的名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中对于外交部分用的词汇是“伐交”。何为“伐交”,就是用攻伐的思路处理外交,即战争与外交互相依存,交相辉映。

蔺相如显然没有这个外交思路。他在与秦国所谓的两次经典外交案例里不单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宝玉与面子等浅显的层面,还暴露了自己国家的致命弱点以此增强了对手的信心。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应有水平。与其说完璧归赵还不如说是完璧毁赵。

当然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赵国的覆灭也不能完全归罪于蔺相如。但是他的战略短视无疑为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种下了祸根!间接的为赵国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海皮瑞

写作是种乐趣,成长自己,愉悦他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