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

唐代尚书省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其中礼部所辖的四司中有膳部司,其职责一是陵庙祭祀所用物品的制度拟定,一是诸王以下常食、小食及蕃客在馆者的食料供给制度拟定,而具体操作执行则由所辖事务机关九寺的相关部门去完成。

九寺之一的光禄寺,掌诸膳食、帐、幕、器、物、肴藏,以及邦国酒醴膳馐之事,官员们早朝退后,在朝堂两廊下享用“廊下食”,也由光禄寺负责提供,据《大唐六典》卷十五记载,光禄寺下设四个官署: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

太官署,掌知百官之馔,除了太官署令、丞管理者以及具体监膳的九品官,供膳者达数千人。

珍馐署,掌供珍馐之事,对所用食材“辨其名数,会其出入,以供祭祀朝会宾客之礼”,故人员不多。

良酝署,“掌邦国酒醴珍馐之事”,统领宫廷和京城官府用酒,邦国祭祀、朝会、宴飨用酒及五齐三酒之事,下辖有掌酝、酒匠,专门负责酿酒。

掌醢署,“掌供醯醢之属而辨其名物”,即负责祭神祇享宗庙、宴飨宾客、朝会百官时所用各种调料,下设职位亦据“料别”而设,有主醢、酱匠、酢(醋)匠、豉匠、葅醢匠等。

朝廷还向亲王及各等级的官吏发放“常食料”,《大唐六典》卷四记载了“常食料”的内容:

凡亲王以下常食料各有差:每日细白米二升,粳米粱米各一斗五升,粉一升,油五升。盐一升半,醋二升,蜜三合,粟一斗,梨七颗,苏一合,干枣一升,木橦十根,炭十斤,葱韮豉蒜薑椒之类各有差。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酒九斗。

三品至九品官吏“常食料”虽各有不同,但种类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当官者饮食之丰富。诸王以下还有小食料、午食粥料,在时令节日还有专门的节日食料:正月十五膏糜,寒食麦粥,三月三煎饼,五月五日粽饐,七月七日斫饼,九月九日麻葛糕,十月一日黍臛……,时不时的还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御膳及内府珍馐,唐朝官员在吃上的“特殊待遇”几乎贯穿全年。

唐代王公贵族饮食,不仅是满足腹中之饱、口中滋味,更是竭尽所能推陈出新,将饮食推向前所未有的奢靡高峰。烧尾宴是士人登第或官员升阶时举办的宴请,唐中宗时期,再次官拜宰相的韦巨源为了表达感恩之心,向皇帝进献烧尾宴,从残留下的58道食单看,包含冷盘热炒,烧烤汤羹,甜品面点等,有用鹅做的“八仙盘”,乳煮的“仙人脔”,鱼白烹制的“凤凰胎”,鱼子烹制的“金粟平䭔”,鳜鱼烹制的“白龙臛”,鱼肉羊肉做的“逡巡酱”,用熊掌做的“分装蒸腊熊”,用蟹做的“金银夹花平截”,以及“乳酿鱼”“吴兴连带鲊”“遍地金装鳖”“光明虾炙”“升平炙”“羊皮花丝”“葱醋鸡”“冷蟾儿羹”“丁子香淋蒯”“汤峪绣丸”“七返膏”“同心生结脯”“缠花云梦肉”,水陆杂陈,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菜点取名华丽奇特,也是沿袭了前代之风。

据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玄宗天宝时,“诸公主相效进食,上命中官袁思艺为检校进食使,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中书舍人窦华尝因退朝,遇公主进食,方列于通衢,乃传珂按辔,行于其间”。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生活奢华,其府中厨吏用著名的吴兴米、白马豆制作的透花糍、灵沙臛,也是当时的美食一绝。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

郇国公韦陟尤精饮食,府里厨子极善烹饪,时人称其“郇公厨”。德宗时,东市西市提供的商业性礼席,已颇具规模,“三五百人之馔,常可立办也。”唐人张鷟在小说《游仙窟》中,以文学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唐代前期官宦家庭的日常饮食:餐前先饮酒,下酒物有“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膱桂糁,熊掌兔髀,雉臎豺唇”,饮酒时还奏乐助兴,玩双陆,下围棋赌酒,行酒令,宴饮时还起舞,端上来的食物“薰香满室,赤白兼前,穷海陆之珍馐,备川原之果菜,肉则龙胆凤髓,酒则玉醴琼浆”,仅宴饮中的水果就有葡萄、甘蔗、枣、石榴、橘、柰、瓜、梨、李、桃。张鷟的描述,虽然有辞藻堆砌、夸示炫耀之嫌,但亦可看出官宦们饮食的丰富。

唐代的炊具有灶、釜、锅、铛、甑等,取火已有类似火柴的“火寸”,燃料以柴、炭为主,似乎已有类似蜂窝煤的“黑太阳”。除了手工刀具,可能也有简单的食品加工机械——刀机。饮食器有碗、杯、盘、壶、盆等。宫廷及王公贵族喜用金银玉质的器皿,一是因其材料稀有昂贵、加工制作艰难,属高端器具;一是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玉碗“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既可辟邪防毒,又可延年益寿,因此,使用金银玉质的器皿,就成为身份地位和等级的标志。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由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唐律疏议》卷二六《杂律》中就明确规定:一品以下官员,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到了中宗神龙二年(706)九月,朝廷《仪制令》又进一步强调: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可知,在初唐盛唐时期,权力顶层的统治者是“食必馔金玉”的,金玉器皿包括鎏金器皿的使用者,是以皇帝为首的极少数达官显贵,而银器皿的使用也被限定在六品以上的高级官员。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4)

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何家村遗宝中,有271件金银器皿、4件玉石器皿,是用金、银以及白玉、玛瑙、水晶精心制作的,材质的高贵,技艺的精美,呈现出的绚丽多姿,尽显出皇宫贵族日常生活的奢华,亦是大唐万千气象在饮食上的一种反映,其中种类和数最最多的是用金银制作的碗、盘、杯、碟实用器,这也是日常餐饮器具最基本的组合:或盛放汤饭酒水,或盛放果蔬肉味。

碗是唐代最基本的饮食器皿,用来盛食、饮酒、服药,何家村遗宝中总共有金银碗60件,从造型上看,有圜底的,有带圈足的,有弧腹的,有折腹的,有敞口的,有带盖的;体量也有大有小,说明有着不同的用途:或作饮器,或作食器,或作容器;从装饰上看,有的通体錾刻,形成繁复细密的满地装,有的仅在局部装饰,形成突出重点的单点装,有的则通体光素无华,尽显简约之风。金银碗中,经典之作有: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5)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6)

鸳鸯莲瓣纹金碗(其一)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7)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8)

鸳鸯莲瓣纹金碗(其二)

2件鸳鸯莲瓣纹金碗,造型、规格一致,制作亦十分精细。金碗腹壁的双层凸瓣,在粟特金银器上常见,其渊源可能来自更遥远的希腊罗马。装饰上,金碗的内底平錾团花,外壁压出交错排列的双层莲瓣,每层10瓣,上层每瓣中心錾刻一只飞禽或走兽作为主题纹饰,环绕以花草;下层每瓣中心均为忍冬纹。莲瓣之上、口沿外壁一周填充一组飞禽与如意云纹,莲瓣之下、圈足外壁一周则以方胜纹装饰。碗底外壁中心是一只飞翔于花草之中的鸳鸯。主纹之下,全部以鱼子纹填底。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9)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0)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1)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2)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3)

鸳鸯莲瓣纹金碗局部

金碗的装饰主次分明,动静有序,成功地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是最为精湛华美、最具盛唐气韵的金质器皿,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宝级文物。因为是手工制作,2件金碗虽属“一式两份”的对器,但重量有细微的差异,唐人墨书1件为“九两半”,1件为“九两三”,称重却仅相差1克,似乎当时对重要金器的管理使用更为精准的衡器;两碗局部装饰上也有不同,外底中心虽各为一只鸳鸯,但呈回首相对状,形成有趣的互动组合。

葡萄龙凤纹银碗,碗的外壁一周以双线勾出卷草、葡萄的通体布局,形成六个区域,其间錾刻三只鹦鹉、三只狮子以及忍冬花草,碗的内底錾刻一只足踏卷草的飞凤,碗的外底錾刻一只蟠龙,余白处填以鱼子纹,与纹饰形成明暗对比的层次感。银碗在装饰上极尽繁复流畅的线条表现,呈现出婉转纤细的古典风格,在唐代金银器皿中极为特别。中国古代,龙凤之瑞降自天命,龙凤呈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这件银碗以凤在碗内底中心居上、以龙在碗外底中心居下,不知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否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新颖创意?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4)

葡萄龙凤纹银碗线图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5)

葡萄龙凤纹银碗

2件鎏金花鸟纹银碗,与上述金银碗造型不同,装饰上也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以阔叶花草、动态飞禽布满内壁外壁,形成内外并重的主题纹样,而且纹样全部经过鎏金处理,最后在余白处填以细密的鱼子纹。一眼望去,光彩耀目,舒展大气,黄白之间洋溢着的华丽之美,极具视觉冲击力。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6)

鎏金花鸟纹银碗

2件鎏金双鱼纹银碗,仅在内底以点装手法装饰出凸起的首尾相呼应的双鱼,环绕以数片花草,并将纹饰鎏金处理,凸显了其中心地位。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7)

鎏金双鱼纹银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8)

鎏金双鱼纹银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19)

鎏金双鱼纹银碗外底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0)

3件银盖碗,腹壁均采用点装手法装饰,且花纹皆鎏金,只是纹样不同而已: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腹壁一周饰以六朵小簇花,与盖面的六朵向心式小簇花相对应,纹饰全部鎏金;碗内底墨书“卅两并盖”,碗盖内面墨书“卅两并底一”,圈足内侧錾刻“卅两一分”“卅两三分”。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1)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腹壁一周饰以六朵折枝花,与盖面的六朵桃形忍冬花结相对应,纹饰全部鎏金;碗内底墨书“二斤一两并盖”,碗盖内面墨书“二斤一两并底”,圈足内刻“進”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2)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鎏金折枝团花纹银盖碗,腹壁一周饰以六朵折枝团花,与盖面的六朵折枝团花相对应,纹饰全部鎏金;碗内底墨书“二斤二两并盖”,碗盖内面墨书“二斤二两并底”。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3)

鎏金折枝团花纹银盖碗

以上3件带盖银碗,唐人墨书记录时,全部后附“并盖”之语,《安禄山事迹》中所记唐代金银带盖器皿有“大银魁二并盖”“金平脱酒海一并盖”,于邵《谢赐银器及匹帛等表》中也有“银碗一并盖”,可知这是唐代皇家金银器管理的一种表述习惯。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4)

何家村遗宝中除了各式“花碗”、盖碗,还有1件素面折腹金碗和50件素面银碗。素面银碗有2件口部呈鹅卵形,其余有的折腹,有的弧腹。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5)

素面折腹金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6)

素面银碗

碗的大小亦有所不同,许多碗在内底处用墨书标出重量,如银碗,碗内底墨书“十五两半强”,银碗,碗内底墨书“十三两软”等等。银碗,碗内底墨书“七两三分”,是银碗中重量最轻者。这些标重题记应该与其使用时的管理有关,这也是目前为止唐代金银碗中标重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一次发现。

其中,仅十五两,就有“十五两”“十五两一分”“十五两三分”“十五两半”“十五两强”“十五两半强”“十五两半软少”7种表示。银碗标重既有斤、两、半、分这样清晰的法定衡制单位,也有“强”“软”“软少”这种稍微模糊略显趋势的表述,至今关中民间交易时都还有秤硬(强、略高)、秤软(略低)之说。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7)

折腹银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8)

弧腹银碗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29)

一组墨书银碗

唐代,金银碗除了盛饭、饮酒、服药等饮食功能,还用来作舞蹈表演的道具。长安城南内兴庆宫,每年春季百花盛开之时,就有来自西域的悖拏儿表演金碗舞供唐玄宗观赏取乐,诗人张祜为此作有《悖拏儿舞》一诗:

春风南内百花时,道唱梁州急遍吹。

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拏儿。

不知这种金碗舞是否沿袭的是汉代的盘碗舞?

除了碗,数量最多的就是盘了,何家村遗宝中总计有大小金银盘子57件,其中5件为金花银盘: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0)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1)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2)

鎏金龟纹银盘

鎏金龟纹银盘:桃形造型,盘中心装饰一只龟并鎏金。桃在古代为仙果,有延年益寿之意,还具有捍难避害的作用;龟是中国传统的神灵动物,亦是负重担沉、坚忍长寿的象征。以桃为形状,以金龟作点睛装饰,两者结合似含有神龟献寿、长生不老之意。

鎏金熊纹银盘:盘底中心装饰一只经鎏金处理的熊。中国古代,熊代表力量,《淮南子·兵略训》 中有:“虎豹便捷,熊罴多力”,故多以熊作器物承重之足;熊也是生命力的象征,故有宜男之寓意,传说女子若梦中有熊,就是生子的预兆,《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有“维熊维罴,男子之祥”。“七姨”是唐中宗韦后的妹妹,她十分迷信,专门作豹头枕以辟邪,作白泽枕以去魅,作伏熊枕以宜男。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3)

鎏金熊纹银盘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4)

鎏金熊纹银盘内壁

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35)

鎏金熊纹银盘外壁

#在长安##西安#@头条本地通@头条旅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