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全诗(子非鱼安知鱼之痛)

  子非鱼,安知鱼之痛  “我为刀俎,彼为鱼肉”,看到鱼被我不锋利的厨用剪刀切开肚腹,瞪着眼睛扭来扭去,我很有些于心不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全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全诗(子非鱼安知鱼之痛)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全诗

  子非鱼,安知鱼之痛

  “我为刀俎,彼为鱼肉”,看到鱼被我不锋利的厨用剪刀切开肚腹,瞪着眼睛扭来扭去,我很有些于心不忍。

  残忍,太残忍了,比屠夫还要残忍。卖鱼人杀鱼,先用利器快速猛击鱼头,鱼立刻昏死过去,接下来无论怎么开膛破肚,那鱼就是安乐死呀!我没有给鱼来个痛快的勇气,一把不趁手的钝旧剪刀反复剪割,让鱼前往极乐世界之前备受煎熬。罪过,罪过呀!

  鱼啊,这可不能怪我,要怪首先怪养鱼的人,他养你不是让你健康长寿,纯粹是为了满足赚钱的贪欲;其次就怪买鱼的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可是大道理;再其次就怪我老伴吧,几十年有种种理由让我充当屠鱼杀手,好像她多慈悲一样。唉,说到底也怪不得谁,生而为鱼者不就是人间一盘菜嘛,贱命一条你就谁也别怪了!

  看着一一“蒙难”的鱼,我忽然想起庄子和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高谈阔论,为啥不讨论“子非鱼,安知鱼之痛?”这哥俩不是扯淡就是脑残,至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像俗话说的:“只见賊吃肉没见賊挨揍!”

  游于水悠然自得,自然是鱼的快乐,任人宰割于刀俎,也肯定是鱼之痛苦。事物的两重性而已。

  抱歉,如果以上的言论属于轻松调侃,那么接下来的话题,连我自己都有些压抑感。

  曾经风和日丽的一天上午,我在老家村子街头遇到了一位九十多岁坐着马扎晒太阳的老嫂,紧走几步过去问候,嫂子也站起。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我夸老嫂气色很好,穿得衣服干净整齐,嫂子说:“老了,啥也干不动了。”

  同为一个村,老嫂的情况我是知道的。她十九岁出嫁,比丈夫大七岁,后来又养育了五个子女,多年来里里外外什么活都干,还如男劳力一样推着窑货去赶集。我说:“嫂子年轻时候受累,劳苦功高,现在应该享福了!”说起往事,老嫂动情地抹起了眼泪,话里话外还流露出老了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心存歉疚的意思。

  嫂子的话我何尝不懂,尽管我比老嫂年轻接近二十岁,可我也是老年人了,自然也有老年人的心态和感受。

  我一边和老嫂说着安慰的话,一边却心里沉甸甸的——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医院为母亲陪床时母亲说过的一句话,母亲说,“我连把火都烧不了,你们还给我治病干啥?”当时我的眼泪差点儿流出来,沉吟过后哽咽着对母亲说,“谁家的娘有多着的呀?”此后母亲很少在我们面前诉说病痛病苦,而常常对孩子们的看望报以笑脸,直到老人家去世以后,我们才明白她尽力忍受病痛折磨不让孩子们为难受累,只不过当时我们察知不多。

  老嫂的话让我想清楚了一个困惑许久的问题。

  我们村子人口不多,但是在不久前的几年间,就有三位老太太自杀去世,究其原因,生活困难?显然不现实;子女不孝?更不沾边,最大的可能是身体有疾病,一种情况是抑郁症所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以极端方式自我解脱,认为唯有如此方能减轻子女照料的负担。

  即便这种假设成立,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评论这些母亲们行为的是与非,因为我们懂得。无论怎样做,母亲初衷都是为孩子着想,这一点不容置疑。只是这样的爱太过残酷、太过沉重,沉重到在子女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

  笑脸的背后是忍受病痛折磨;自求辞世的本心是为了孩子活得好。

  不必再深入探讨这种现象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也不必将这样的逻辑关系类推到其他的社会现象,还是回到话题的原点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也;“子非鱼,安知鱼之痛!”是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