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研究(对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再思考)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最多,可谓第一主角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庞统、周瑜、司马懿等人才智,均不如他,真可称为第一智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又是第一忠臣德智兼备,好像无懈可击,在文学史上被奉为“智杰”,在民间更升为神人在人间可算得第一正面形象可谁能料到,就是这个笑指图中,掐指未来;隆冬之机际,能借得日三夜东南风;夔关巧布石阵,不用一兵一卒,能击退东吴追兵的神人,最终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的,竟是他苦心经营的蜀国,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研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研究(对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再思考)

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研究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最多,可谓第一主角。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庞统、周瑜、司马懿等人才智,均不如他,真可称为第一智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又是第一忠臣。德智兼备,好像无懈可击,在文学史上被奉为“智杰”,在民间更升为神人。在人间可算得第一正面形象。可谁能料到,就是这个笑指图中,掐指未来;隆冬之机际,能借得日三夜东南风;夔关巧布石阵,不用一兵一卒,能击退东吴追兵的神人,最终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的,竟是他苦心经营的蜀国。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我们常人视乎有所忽略。然而鲁迅却认为《三国演义》“数置刘备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孔明打的是一场根本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扶持的是个不可一统的王朝,全心全意拖如注定要失败的事业。孔明的悲剧是封建专制时代道德异化智慧的深刻悲剧。《三国演义》通过最高智慧和最高道德想结合却导致的悲剧结局,揭示了中国文化史上深厚的封建色彩的德性文化压抑民族智性文化生存发展的历史事实,促使我们思考汉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一个深沉的缺陷。

刘备三顾茅庐,见了诸葛亮的第一句话就是“汉室倾颓,汉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意于天下。”要诸葛亮帮助他匡扶汉室。然而,汉室从刘邦开始,到汉献帝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运数已经殆尽,已无任何生机,还恢复的过来吗?刘备为了恢复汉室,采取的重要组织措施,就是儒家的孝悌,然而刘备事业虽然兴在桃园三结义,却也死在为结拜兄弟复仇的蛮动中,“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生兴兵”,从小说的光目上一览便知道。

刘备得孔明,虽然口称“犹鱼之得水”,他平日也“待孔明如师”,然而在许多重大策略上,却并不一定采用军师策略,言听计从。如荆州,始刘表要让他,诸葛亮也劝他取个“安身之地”(这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已将所观天象明确告诉过他。)但他却一一拒之。已至酿成后来的“借荆州”之祸。为关羽报仇,他尽起本部人马。这样大事,他没有很好征求诸葛亮意见。更有甚者,在陆逊火烧他连营前,马良曾劝他“何不将各营迁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时,他却拒之道:“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这时候再也寻不到他平日恭谦待师的踪迹了,而只是充分暴露出刘备恭谦仁爱品格的反面--刚愎。对于益州,刘备先也是不忍,后来又终于大动干戈。足见他忠厚仁爱的另一面--虚假。确实有点“长厚而似伪”了。(关于刘备待人虚假,并非旁人附会,而是作者时有透露。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将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掷于地时,作者紧接着引了一首诗道:“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这种春秋笔法不是显而易见吗?)至于刘禅,恐怕更是滑稽。试想,辅助这样的“明公”“孺子”,徒有消耗智力,哪有功业可就?

所以,无论从最终目的,还是辅助对象,乃至具体组织策略上看,诸葛亮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种注定的命运,在他出山前,司马懿句曾感叹他“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之智胜过司马懿十倍,难道就没有看到?其实在他得到刘备八百里连营图时,也曾发出“汉朝气数休矣”的感叹。但他还是按照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支持他这样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出山前对弟弟说的一句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这句话包含两层思想:其一是汉室正统思想,其二是中国传统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思想。正是这两种汉民族文化基质,使得他硬撑到底。关于这点,恐怕小说作者罗贯中是有意识的。因为紧接着上句话,他引用了一首诗道:“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这恐怕就是美国学者所说的愚忠异化了他的智慧的结果。

这是在国外。在国内,近日翻阅《毛泽东读古籍批语集》,对于诸葛亮形象的认识,发现毛泽东有两处批语令人耳目一新。

其一是读苏洵《项籍》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这条批注中,毛泽东提出三国时蜀汉终不能统一天下,首先就在常被人称道的《隆中对》。因为诸葛亮这个战略决策,致命弊病,就在使刘备未来有限的兵力分散:刘备在占据荆州这块虽然重要但却非是非之地后,要前去取西川,便只好让左右臂二弟关羽领重兵把守,而“二分兵力”了。占据了汉中、成都后,诸葛亮本人只好长期领兵汉中,而形成“三分兵力”了。结果关羽失掉了荆州,刘备随之尽起倾国兵马伐吴报仇,又打败而归。蜀汉的鼎盛时期也就过去了,难怪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不是以攻代守,以弱御强的招式罢了,那里谈得上取胜呢。

其二是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七十二的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在这两侧批语中,毛泽东首先指出,作为全军统帅,在蜀军首次伐魏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中,诸葛亮应当亲临前线坐镇。怎么能听凭账下一个“参军”去自作主张呢?况且刘备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咐过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用兵“不二过”。其意是说,街亭失败后的每次伐魏行动,诸葛亮必然亲临前线中,直接指挥,似乎他吸取了街亭之败后的每次伐魏行动,诸葛亮都是必然亲临前线中,直接指挥,似乎他吸取了街亭之败的教训再不“二过”。不过,从此但凡军中大小事务,无论巨细,一概过问。这似乎又是种累死人的统帅法。因而累死在五丈原就不足为怪了。

这是从一个战略军事家的角度来评价诸葛亮的用兵之智了,毛泽东从井岗山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指挥过无数战役,由弱到强,他是有许多成功经验的。他曾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系起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方面他反复重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亲自调查;另一方面在作统帅时,又只抓战略,而将具体事交给战场指挥去办,所谓“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好让自己腾出手来充分调查研究。在战略上,特别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他总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保持自己优势,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在争一池一地,甚至在必要时主动退出地盘,借以分散敌人兵力,而让自己处在主动位置上,用如此成功经验来检查诸葛亮的失策,当然就要如上说了,应该说,这是种行家的批评。

其实,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评曰:‘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意是说,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不如他的治理国家的才干。然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写他指挥作战的神机妙算,如“博望坡军事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设坛祭风”,“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小说中非常精彩部分,然而虽鞠躬尽瘁,尽管在每个战术上如何神奇马上妙算,最终也只能偏安一角,自己累死在五丈原上。

不写“识治”之长处,而铺写“动众”之短处,罗贯中是想赞耶,还是想叹耶;诸葛亮是智耶,还是愚耶,也许都不是,作者只是把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告诉我们,让后人们去自己挖掘其中蕴藏丰富的民族潜意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