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

当任职于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尼尔斯·博林,为他的公司发明出了三点式安全带开始,沃尔沃的安全性能就开始闻名于世界。

直至今日,沃尔沃依旧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安全标杆,然而在沃尔沃这个品牌的背后,却有着一段迷魂阵般的局中局,吉利的李书福凭借着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用他自己的行动在商业战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谁又知道,当时看似不自量力的“蛇吞象”,是李书福背后设下的局中局,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局面下,一切都是“蓄谋已久”。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

一、李书福的蛇吞象

出生在北欧冰天雪地里的沃尔沃,和瑞典人的精神一样,追求着平稳和安定,这种刻在骨头里的品牌精神,曾经一度让他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优越”的位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更,追求四平八稳的沃尔沃还是遇到了瓶颈,连续的销量不佳,也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美国汽车大户们随即看上了这一块蛋糕,毕竟沃尔沃这个品牌是曾经创造出了“最佳安全”的神话,在美国这样一个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来说,沃尔沃这个具有北欧血统的汽车品牌,一定会打开美国的汽车市场。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2)

福特就是这些美国汽车大户中的一个,福特是那么认为的,也是那么做的。在千禧年之际,福特很豪爽的斥资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希望能用北欧的勇士打下一片不一样的北美市场,但万万没想到,福特自从并购了沃尔沃之后,立即进入了噩梦模式。

福特苦苦经营了沃尔沃10年,从未能盈利,反倒是不断的亏损,2009年的亏损竟然高达6亿多美元。

事实上,沃尔沃并非福特手中的唯一“烂牌”,福特旗下的路虎、捷豹等豪华车品牌也不断的侵吞福特的财力,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福特终于看清了现状,出售沃尔沃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3)

在这个时刻,李书福站了出来,这个曾经陷入和丰田官司大战的吉利掌门人,对于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一直有着自己的梦想,在看到沃尔沃和福特的困境后,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2010年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正式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在瑞典哥德堡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布斯签署了收购协议,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奥洛夫松出席了签署仪式。

李书福认为,吉利集团将会迎来腾飞,他乐观的向媒体表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作为国际知名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4)

然而,外界并不看好李书福的收购行为。

一方面他们认为吉利的实力不足,吉利的销量和整体实力在全球汽车市场来看,并不是非常理想,突然收购一个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吉利是否有能力把持得住局面。同时外界还特别是质疑李书福是否有能力超越福特的经营模式,有能力扭转沃尔沃的亏损局面;

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李书福的收购动机并不理解,他们认为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不过是“面子工程”,充其量也是在替福特买单,这种好面子的收购并不会给李书福的吉利集团带来任何好处。

综上,外界为李书福的收购行为形容成蛇吞象,暗讽吉利实力不足还想一口吃掉沃尔沃这头豪华品牌的大象。

然而,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让李书福停下脚步,在他的规划中,还有更为广阔的布局。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5)

二、隐藏的布局

收购沃尔沃只是李书福的第一步,怎么用好沃尔沃这个牌子才是李书福的最终计划。不同于外界对吉利的猜疑,李书福对于沃尔沃早就有了细致的打算,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板斧”,他计划着用这个“三板斧”来实现吉利的蜕变。

首先是用沃尔沃汽车来带动吉利的技术转型。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6)

在引入沃尔沃之前,吉利的品牌口碑一直不甚理想,早几年里,低端和廉价是吉利汽车的代言词,除此之外,汽车技术的瓶颈,一直是李书福的心头之恨。

早年间在采用丰田发动机时,就因为想着借助丰田发动机开展自主研发而遭受到了丰田公司的起诉,这一下就让李书福彻底的清醒过来。没有掌握在手里的技术王牌,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这也是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初心,沃尔沃的各项技术在整个欧洲和北美市场来说,都是相当拔尖的,特别是在安全驾驶领域,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7)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和沃尔沃也逐步走向了技术合作的路线。

在收购后的十年间,沃尔沃持续不断的为吉利提供了技术灵感和技术支持,2021年2月24日,沃尔沃和吉利达成了最佳的合并方案,既在保持各自独立公司架构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

这一举措为吉利带来了重大利好,依靠沃尔沃成熟的生产线和技术线,可以将吉利汽车的技术性能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和高度。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

不仅如此,吉利集团更是把沃尔沃汽车和中国汽车技术行业进行“连线搭桥”,2021年4月,沃尔沃汽车为滴滴的自动驾驶部门车队提供车辆,而这些配备备用转向和刹车系统的XC90跨界车将会为自动驾驶行业注入一支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

其次,是带动吉利品牌。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集团的品牌声望瞬间得到了拉升,富有侵略性的收购计划,立即让吉利集团在国际汽车行业获得了高度的关注。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9)

同时,也因为吉利的这一次豪购,国内市场也彻底转变了对吉利的看法,10年间,在沃尔沃的间接推动下,吉利这个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优势,加上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入,吉利集团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1.5TD发动机,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要优于一些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这可以视为吉利的一次战略转型,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也因为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技术体系创新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0)

品牌的提升,带来的是销量的提高。

从吉利汽车发布2021年12月销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5.8765万辆,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17%。在这个良好势头的推动下,吉利汽车董事会将2022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65万辆,较2021年所实现的总销量增长约24%。

其三,是对市场的开拓。

与其满足市场需求,不如创造市场需求,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大刀阔斧的对国内汽车市场进行了“改造尝试”。单凭一个企业,是无法对市场进行改造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来获得市场的主动权。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1)

李书福在这一点上的思想非常大胆,就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商还在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时候,沃尔沃已经开始了对纯电汽车的大力推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推动纯电汽车进入市场。

沃尔沃甚至为此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沃尔沃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只销售纯电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淘汰所有内燃机汽车,2040年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所有纯电车型只在线上进行销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沃尔沃此举和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沃尔沃不仅在创造市场的需求,也是在迎合国家的战略布局。

一旦到了2025年,沃尔沃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必然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风向标转变,众多车企也必然会陆续加入到这一场热潮中来。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2)

三、启示

纵观李书福的收购之道,台面上是李书福为吉利集团收购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赚足了面子。而背后的布局,则是一个提升集团实力、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举措。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3)

就像当年中国高铁的技术引进之路一样,沃尔沃的引进为中国汽车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原本落后于西方汽车行业的中国汽车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是,沃尔沃的引进,实现了吉利集团和沃尔沃的双赢,沃尔沃被收购后,享受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的红利,加上沃尔沃的安全性能,也受到了国人的欢迎,当年李书福喊出的两年扭转亏损的口号,很快就得到了实现。

这个曾经在福特旗下奄奄一息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获得了新生。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4)

得力于李书福天才一般的营销手段,沃尔沃陆续在中国大陆市场获得了突破,销量也在节节攀升,新S60的推出,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利好,在转销北美市场的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沃尔沃汽车公司统计,2021年,沃尔沃公司汽车全球销量将近69.9万辆,和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5.6%。其中,在中国市场销售量约为17.2万辆,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在美国销售量约为12.2万辆,增长10.9%;在欧洲销量约29.3万辆,增长1.8%。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5)

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沃尔沃汽车的销售量正在逐年增长,依托于中国的强大生产力,沃尔沃汽车得以在被收购的十年之后实现了大翻身,当年福特没有实现的梦想,如今在李书福的手中得到了实现。

最终,沃尔沃汽车在李书福这个中国企业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中迎来自己的新生。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吉利李书福蛇吞象)(16)

参考文献: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时海涛,于峰 - 《现代商业》2011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