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碧玉妆成一树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咏柳》这首诗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景色的无限热爱之情。

要了解诗作,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贺知章。

一诗人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唐朝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少之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二十六年又改作官太子宾客银青光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他的写景,抒怀之作风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千古传唱脍炙人口。

贺知章诗文精佳,并且书法品味甚高,尤其擅长草隶,他的墨宝流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生来豪放旷达,乐观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当时许多人都非常倾慕。当看到李白诗文时,即赞‘谪仙人也’后来他们也就成交忘年之交。

贺知章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在离开京师的时候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逝。

二完美的人生

贺知章早年之时迁到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这可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他36岁科举入仕,在中央任职50年从未被贬外地,如此经历在唐代高层领导中绝对是屈指可数。

贺知章高考中榜后,拜授的第一个职务是国子四门博士,也就是国立长安大学教授,古人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可老贺对官途却淡然处之,整天乐呵呵的,没事就和同事,学生侃大山,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工资待遇。

当了几年教授以后,才由姑表兄宰相陆象生的提携下去太常寺当礼官,正式踏上做官之路。

陆象生是一个出名的直肠子,当年由太平公主举荐,当上宰相却只知道在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也没有卷入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后,没有对刚正不阿的陆象生清算,那时陆象生特别欣赏贺知章,他说要是一天没和老贺聊天胸中顿生闷气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贺知章这种乐天派的性格天生就有感染力。

豪放的狂客自然都离不开酒,当时困守长安的杜甫这位小弟一直十分仰慕文坛老匠的风采。

《饮中八仙歌》中老杜写的第一位便是贺知章“智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醉后的老小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与饮中八仙之一的‘草圣’张旭常走街串巷,乱涂乱画,城管也不管。可温庭筠非常欣赏贺知章的书法‘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云’他留下的笔迹被民间奉为墨宝。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界出土贺知章所作墓志铭有八篇之多,最早的一篇写于开元二年,志主是前朝官员戴令言,有学者推测贺知章写墓志铭可能是缺钱,因贺知章一生喝酒,率直坦荡又不愿投机取巧,所需花费必然另有出处。在长安曾与李白喝酒忘了带钱,就直接把皇上赐的金龟拿去给店家换酒钱。

在大唐盛世,别人都争取在老大皇上面前哗众取宠,讨天子欢心,但贺知章不适应这一官场规则,他老实工作,认真做事,升迁自然很慢,都60多岁依旧是个无名小官,后来才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升到礼部侍郎(即省部级副职),集贤院学士(国家图示馆的编辑人员)之后又改任太子宾客(即太子师傅)秘书监(受雇上级处理通讯及日常事务和杂物的人)(时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年)大唐正在走向腐朽,当时唐玄宗怠政,宠杨玉环,李林甫大权独揽,安禄山羽翼丰满,大唐危机四伏。但历史上的贺知章并没有卷入争斗,那一年贺知章回家了,因86岁高龄时他生了一场病,初愈后便以出家为道士为由,向唐玄宗告老还乡,归隐镜湖。

贺知章在中央工作50年,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把快乐带给身边每一个人。唐玄宗皇帝觉得他为大唐贡献了毕生心血,为表感谢,为贺知章举办了一场大唐文坛盛大的饯别宴会。唐玄宗下诏在京城东门与百官写诗送行,还亲自为送别诗作序。城门外,长安城最有权势,最富才华的人悉数到场,祝贺老贺光荣退休,盛况空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可为是完美的一生!

三回乡感悟

唐天宝三载即744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他们一行人坐船经南京,杭州.顺着萧绍官河到达萧山,越州当地官员到驿站热烈欢迎,然后在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当时正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烟雾缭绕,春气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的小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是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一株高大的杨柳如鹤立鸡群,勃勃英姿,一时诗兴大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此诗后来成为千古绝唱,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首咏柳诗。

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浅显明白易懂,流传极其广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能出口成诵,而且易于记忆,可是我们在理解这首诗时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诗毕竟是诗,既然是写诗是有讲究的,其中最大的讲究就是广泛运用典故(用典)什么是典故呢?就是创作的诗词中运用有来历的词语和古代的历史故事。古人写诗往往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会大量使用典故,有的甚至全诗采用典故的方法来增加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柳》诗第一句就用了典故‘碧玉’碧玉是什么?是年轻美貌的少女,而不是碧绿色的玉石,我们要知道碧绿色的玉是现代人才有的观念,那么贺知章是唐朝人,女皇武则天时的状元,距我们一千多年了,这古代的诗怎么会用现代人的意思来写诗。而且碧玉的‘碧’字和下句绿丝绦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那么绿丝绦是什么?就是绿色的丝带,这绿色的丝带是哪里来的?就是那亭亭玉立的小家碧玉(美女)的裙带,这首诗美就美在诗人描绘柳树迷人的美丽,绿树就是绿树,诗人用美人化身柳树,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一个碧字,语出双关,表面写柳树的嫩芽青翠,实质是以人喻柳,这样写新颖奇特,美不胜收,增强了诗的美感。

碧玉这个词在人们头脑中永远都是年轻的代名词,这里用典不露痕迹,南朝乐府就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成为传诵古今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后来就形成了“小家碧玉”这个成语流传千古。“碧玉妆成一树高”很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活力。

第二句诗人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丝织裙带,我们中国是产丝大国,历史悠久,丝绸是天然纤维的皇后,以端庄秀丽华贵飘逸著称,少女的风韵不就是柳树的风韵吗?

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回答是二月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葱葱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以春的气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别致新颖,把春天孕育万物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烘托了无限美感。那么《咏柳》这首诗怎样翻译才算比较准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像小家碧玉一样打扮成的柳树袅袅婷婷,

千万条垂下的柳条就像美女裙子上的绿色丝带。

不知纤纤细细的柳叶是谁的巧手把她裁出,

原来是温暖和煦的二月春风恰似这把剪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