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情况(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张占权 马源阳

近日,在新野县王集镇石羊岗村的游园里,红砖照壁上悬挂的三个旧簸箕里红笔写就的“石羊岗”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草坪上几个废旧轮胎改造成的毛毛虫可爱灵动,从荒草地到村民游园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

中秋放假回村的大学生杨茜筠骄傲地介绍:“这面照壁是村里买来红砖,村民们自己垒的,上面的旧瓦和簸箕都是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的,周围的墙绘是村小学的老师和几个回家大学生画好的,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这两个亭子上铺的黄陂草,是我们村两位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刘金发和刘德立,在河边一把一把割回来的。大伙看着一起动手打造的淳朴自然又干净整洁的村庄特别有成就感。”

随着“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的系统推进,新野县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引导乡镇、村、组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创建“生态宜居村”。在乡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积极行动下,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像石羊岗一样,清除柴草断壁,告别污水垃圾,展现出田园新野“绿亮净美”的新风貌。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情况(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在新野县采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期间,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在一起,出智出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留改善乡村风貌,是让记者体会最深的。

“每个村都有四名镇干部分包,参与的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有三四十人,大家一块儿清理垃圾,粉刷墙壁,说个老实话,咱们连饭都没管过,可都觉得干部群众的关系更近了!”石羊岗村党支部书记刘中雷感慨道。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新野县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通过深入开展“五美庭院”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道德积分兑换等活动,潜移默化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实现村庄美丽和群众美德的互促互助,示范带动全域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情况(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

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态宜居星”创建工作有效推进,新野县聚焦重点,部门联动,建立专班推进机制,设立违法违规建筑专项整治、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专项整治、农村垃圾杂物及残垣断壁专项清理、农村综合治污、农村绿化亮化等五大工作专班,细化实化工作目标,采取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推进。细化农村厕所改造,千村万塘、畜禽污染、农村道路整治,村庄绿化、亮化行动的目标、任务、步骤,明确方法措施,做好工作统筹,实现“六大行动”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此外,新野县全力整合财政资金,加快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重点打造147个行政村。县财政配套2200万元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基金,15个乡镇(街道)自筹资金800余万元用于设施维护和日常保洁。同时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护,支持农民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做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为做到问题导向,督导驱动,新野县纪委监委、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县林业局、县效能中心成立督导暗访组,采取“四不两直”和全程录像方式进行暗访督导。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评判标准,采取设立举报电话、曝光公示、群众打分评议等多种方式,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辛勤工作的认同度、满意度,凝聚全民力量建设美好乡村。

“我们不但通过法治宣传、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宣传、公益诉讼签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对倾倒、乱堆垃圾行为进行监督,持续整治人居环境,还培育建设示范户,带动全村创建美好家园。”新野县检察院驻歪子镇常蝉庵村工作队队员王俊说。

据悉,截至8月底,新野县15个乡镇(街道)、270个行政村共出动人员14万余人次,清理垃圾36117处,坑塘1712个,改造厕所23760个,整治提升厕所8910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整治农村道路1082公里,新造林绿化面积2755亩;整治乱搭乱建4786处,清理残垣断壁13196处,整治空心院2384个,规范集镇市场81个。该县完成“五美庭院”建设9050处,四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11处,美丽小镇1处正在建设中。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管理制度,充实人员队伍力量,着力构建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提升建设管护水平,力争把新野乡村建设成环境美、乡风浓、民俗纯的幸福家园,让‘生态宜居星’熠熠生辉,大放光彩!”新野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