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过去绍兴农村,民风淳朴,创导节俭。就是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许多农具坏了,家具坏了那时一定得修,不像现在垃圾堆里一扔了之;就是碗碗盘盘、铁锅汤锅、缸缸坛坛、钵头夜壶等等破了碎了,也舍不得扔了,再修修补补还是能再用。于是,便催生出许多行当。诞生了许多手工修理师傅。他们走村串户,风餐露宿,行走在服务千家万户的道路上,成为我们过去绍兴农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现在,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城里人早就告别了缝缝补补、修修钉钉的时代;就是农村,也基本没有人再穿补了又补的衣服。许多物器的修修补补,也早已成为了历史,会干这些行当的老人也早已是不见了踪影。如果你一定要找,那只能到古文物博物馆找到他们,这些留下的几个修修补补专家,不但是凤毛麟角,却早已成为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了,现在可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才了。所以,有些行当如果再没有人再提起,现在的年轻人快不记得他们了。在此,我介绍几个行当,以缮我们绍兴农村历史,权当大家对儿时的回忆。

叫着‘’修缸补甏,碗里凿字”修缸补碗师傅。

这些师傅本事很大,凡是大到能盛千斤稻谷的七石缸,小到只能倒半两老旧的小酒盅,他全能修补。一把小榔头,几根小錾子和小凿子,还有一碗用水泡着的铁砂。有的人家一口大缸四分五裂,有的就,有一道裂缝。这都是没有关系的,修理师傅有办法。大缸修理,先把四分五裂的碎缸片拼接起来,用绳索固定。然而在裂缝两边凿上对称眼子,用熟铁蚂蟥攀扣紧,把所有裂缝用蚂蟥攀固定好以后,再把所有接缝凿成V型开口,用铁砂水补满缝隙。就是在拼接时发现少了一小块也没有关系,只要捡一块随处可见的破缸片,敲成大小合适就行。甚至有些是把两只破缸合二为一,也不是问题,只要一样大小就行。修复以后,当场试水,保证滴水不漏。修补后的缝隙很像病人开刀愈合的伤疤,蚂蟥攀如同缝针线。

修碗修盆修钵头甚至小酒盅,方法大同小异。只不过是碗碗盘盘小酒盅是瓷器,而缸缸甏甏是陶器。瓷器用瓷石磨粉或瓷土作原料,比较细腻,一般做碗碗盘盘为主,但我们先民早期也是使用土陶做碗的;而陶器一般高岭土为原料,比较结实,大型陶器基本用高岭土为材料。所以,修理碗碗盘盘,师傅会比较小心。他先用专用夹具把破碎的碗盘固定,如同修缸一样,在缝隙两边用特制钻头钻一个一毫米不到的小洞,用一厘米长的小的蚂蟥攀固定缝隙两边。而制作蚂蟥攀的材料一般用红铜和黄铜,大户人家修理贵重物品会要求用银子制作。无论是铜制还是银制,这蚂蟥攀会越用越亮。除了修补以外,师傅还会在瓷器上刻字或凿字。过去,隔壁邻居多数比较客气,也许还是本家,常年每家每户总会遇到几个特殊的日子。如小孩满月、红白喜事、做长辈生期死期。会烧些好菜、动动油锅。邻居家送几碗菜分享,也是“邻舍家盘了盘”的古老传统,所以,经常会有碗盘交流,如果碗里盘里凿上自己名字,就不会搞错。还有做厨师的,往往自己带碗盘,也需要做记号,也会请师傅凿字。

“生铁补镬、修汤锅”师傅的吆喝声抑扬顿挫。

镬,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其实他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但我们绍兴人称上口大的圆形锅子,统统叫镬。好像在岭南以及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还有用三个足的镬子,就地架空,在房屋中央燃火烧饭烧菜的,或者还有两耳,这就颇有古代镬子的味道。当然,古代的镬子不仅仅炖肉,还把他当成酷刑刑具。如“镬烹”,就是把犯人放在镬子里烧熟熬汤。据说项羽逮住刘邦父告诉刘邦要镬烹,刘邦竟然说要分一杯羹。汤锅,现在年轻人可能会认为就是烧汤的锅子。其实,绍兴农村所谓的汤锅。不是我们平常烧汤的锅子,而是在农村大型三眼两眼大灶的锅膛与锅膛中间安放的一个铜锅子。他镶嵌在两只灶眼之间,利用烧饭烧菜时的余火把汤锅里的水烧开。农村有谚语,叫“镬里忽滚汤锅里先滚”,形容有人多管闲事,主人不着急外人乱着急。过去,这些烹饪器具基本是铜制的。而后来我们绍兴农民大灶用的基本是生铁镬子。生铁比较生硬,比较脆,容易破。所以,生铁补镬修汤锅的师傅就有了生意。

生铁补镬师傅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挑一副沉重的担子。一头是焦炭或煤,一头是一只炉子和风箱。炉子里面有一只拳头大小的坩埚。修理镬子时,先用风箱把炉子里的煤炭引燃,坩埚烧红。根据镬子的破洞大小,在坩埚里放几小块生铁块,化成铁水,把一粒圆圆的铁水倒在一片防火小毡子上,从外面对着破洞补在洞里,锅内用软棍子压平铁水小园球,使其与破洞周边挤合。如果镬子开裂很大,甚至对豁开,那就没法补了。因为这样子就要进行生铁焊接,而且生铁焊接需要保温埋弧焊,不但农村没有,也根本不值得。修理汤锅相对比较简单,汤锅多数是黄铜或紫铜,只要在破口处撒一些硼砂粉,再用铜焊条在破洞口溶解,就能很好融合破口。而生铁镬由于熔点很高,破口周边难以融合,补过的生铁镬子使用一段时间后,在镬铲的作用下,不是补丁脱落,就是漏水。

“修洋伞补雨伞,修雨鞋补套鞋”,这两类职业有的还存在。

所谓洋伞,一般是指外来货。我们在老电影里可以看到撑着洋伞的外国人走在上海十里洋场。鲁迅的“啊Q正传”里,“假洋鬼子”也是手里拿着洋伞装时髦的。过去绍兴农村,很少看到洋伞,比较多见的是油布雨伞和油纸伞,记得文化大革命时经常看到的的一副画,名字叫《毛主席去安源煤矿》,毛主席他老人家手里拿着的就是油纸雨伞。而洋伞与油布雨伞的两者区别主要是材料不一样。洋伞的骨架一般是金属的,伞布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防水布;而油布雨伞和油纸伞,骨架基本是竹子或木头,多数是竹子。油布伞的伞布就是油布,油纸伞的伞布就是油纸。修伞师傅总是准备了许多种类的雨伞配件。伞布或伞纸坏了,就补一块上去,骨子断了就换一根,活计难度不大。

修雨鞋补套鞋。我记得雨鞋,一般指的是低帮,而套鞋指的是高帮的。过去买一双雨鞋或者套鞋十分不容易,多数人家买不起。下雨天就是打赤脚,哪有鞋子穿。我一直到十五六岁才买了一双中帮套鞋。那是我去做了一周的泥水匠小工,母亲还贴了一元钱,用七元二角钱买的,我记得一清二楚,一直舍不得穿。所以,普通人家一旦雨鞋坏了,破了,总会修修补补再多穿几年。小时候不知道这个修鞋师傅多么有本事,似乎感觉师傅很伟大。后来自己修自行车车胎,也就知道这活其实很简单。先把破洞周边用锉刀锉毛锉薄一点,再用胶水涂抹在上面,待胶水有些干后,把一片裁剪的大小差不多的,在报废旧雨鞋剪下来的补丁,锉薄后黏在破口上压实,这鞋就补好了。

除了修修补补这些行当以外,在我们过去绍兴农村,还有不少其他专业行当。他们以此为生,有些行当,现代青年人可能闻所未闻。如“老嫚”,主要是在新婚之日,指导新娘如何应付一切的;如“收生外婆”,专门到产妇家接生孩子的;如“道士”,现在在农村丧葬时大行其道;还有“扣蛇师傅”,专门靠抓蛇为生,据说没有一个“扣蛇师傅”能活着逃出蛇口的。还有“捉狗污”的行当,专门拾狗粪为职业。我小时候为了能读书,每天也拾鸡粪。女的还有做“绞面娘娘”,专门为女人脸上清理多余汗毛的;“捺顶柱”,就是为吃食吞咽不爽的小孩,在喉咙里用手指按压一下,就好了。“挑筋婆婆”,专门为有病孩子在经络上用银针放血。就是用银针挑刺一下,挤出一点血来,用以治病。

总而言之,古代绍兴人杰地灵,先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至今还有实用价值。但许多行当随着社会发展,已经逐步淘汰,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探讨回忆发掘,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

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1)

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2)

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3)

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4)

绍兴乡土特色(绍兴农村正在消失的老行当)(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