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诗人眼里的瀑布)

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画士的青睐,以之为歌咏的题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诗人眼里的瀑布)(1)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梁衡的《壶口瀑布》记叙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所见到的壮丽景观。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视角来感受黄河的博大宽厚、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作者第一次到壶口春瀑布是在雨季, 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看到:雾气弥漫,河水沸腾着;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恐慌,危险。”写出了黄河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诗人眼里的瀑布)(2)

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 作者看到河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又如一卷钢板出轧”,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我们看到黄河的壶口瀑布有如歌如画的一面,又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可谓刚柔相济。

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句子:“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一个“吸”字,写出了壶口瀑布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急慌慌”“匆匆”“不住地” ,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壶口瀑布之险。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一连串的“跌”字,把瀑布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锅正沸着的水。”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雄伟壮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诗人眼里的瀑布)(3)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河水“怒”在哪里? 一个“怒”字表现由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表现人的感情,宽厚,但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而是整个黄河。黄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