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

前不久,《走近科学》停播,引起了很多80、90后的不舍。

这档节目1998年开播,跨过21年的漫长岁月,可以说很长寿了。

说起长寿的节目,还有另一档家喻户晓的全民综艺。

播出了13年,整整拍了19季。

现在的综艺,即使有流量明星助阵,也难逃“火不过三季”的魔咒,还有什么节目能播19季!

它不仅播出时间久,收视率还特别高。

2015年第12季,全国网收视率高达1.45,位列同时段全国上星卫视之首。

到了今天,它的播放量也能轻松破10亿。

另外,它还是热搜上的常客。即使你没看过,你也一定听说过这句火遍全网的:

真香。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2)

没错,桃蛋妈说的就是《变形计》。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3)

节目里,叛逆的城市孩子去深山净化心灵,然后痛改前非。

懂事的农村孩子在城市得到关爱,继续奋发图强。

节目里的主人公们成功变形,屏幕前的我们泪流满面。

但桃蛋妈今天要说的是——

这档节目,不仅假,而且毒。

它才是最该叫停的节目。

01

按剧本演出来的真人秀

家里有不听话的孩子,送去遥远的神秘大山中,过几天苦日子,就能改邪归正。

《变形计》十九季以来,都是这一个套路。

城市里逃课、打骂父母、去夜店的孩子,经过农村、大山、沙漠等的净化,体验了一把人间疾苦,然后无一例外地变好了。

没有什么神秘。

三个字,作假戏。

桃蛋妈知道,综艺上的真人秀,都会设计剧情,有台本。

但《变形计》显然不满足于此。

它不仅要设计,而且要介入——不仅设计任务,还设计了主人公们的反应。

如何让主人公们有节目设定的反应呢?

很简单,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变形计》第七季的主人公施宁杰,被称为“史上最难改变”。辍学、抽烟、泡夜店,来到农村的第一天就要罢录。

节目组为了让他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进行利诱。

什么奖品能打动叛逆少年?

你一定想不到,是烟。

跑出名次奖两包烟,跑第一名奖三包。

节目里有一个施宁杰向母亲死缠烂打要钱的镜头,其实是节目组暗中激将:

你觉得你是个男人,你就要一千块钱看看,展现一下你的能力。

施宁杰拒绝给“农村爸爸”洗头,节目组软的不行来硬的,直接威胁:

你不洗,这辈子就回不去了,你就在重山的包围当中等死吧!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4)

为了让孩子好好配合节目效果,不惜利诱。

为了让孩子表现歇斯底里,又用威胁、恐吓、激将法来刺激。

被改造的孩子,前期表现得越嚣张跋扈,后期浪子回头就更有戏剧性。

所以城市孩子闯祸的部分是节目里最刺激的高光时刻。

节目中被称为“史上最帅”李宏毅,曾在直播中直言,导演组要求他们使劲折腾,打坏了东西也不用赔。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5)

城市主人公一言不合就摔行李箱,被他们摔过的行李箱加起来能环绕北京三环一圈。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6)

两个城市主人公之间打打架,是家常便饭。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7)

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又仿佛一夜长大,变得又懂事又听话。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8)

主创蒋良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并不是他本人有什么样的变化,只不过前面只表现坏的一面,后面只表现好的一面。

其实前面也有好的一面,后面也有坏的一面,电视选择播出而已。

在农村孩子这里,节目组给农村女孩王红林安排了一场母女见面的“戏份”。

王红林父母离异,她从出生后就没见过妈妈几次。因为种种原因,妈妈是家里一根敏感的神经,没人愿意提起。

王红林和同学在公园游玩时,发现亲生妈妈迎面走来,一下慌了。母女俩上演了一出追逐、哭闹、拒绝,最后抱在一起互相原谅的亲情大戏。

王红林说,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一直在劝她原谅母亲,不然就不让她回去。

问题少年的撒泼是假的,改邪归正是假的,农村孩子的生活圆满是假的,整个秀都是假的。

只有电视机前,我们的泪水是真的。

节目组愚弄了主人公们,也愚弄了作为观众的我们。

只有收视率是唯一的标准。

02

变形之后的城市孩子,

成了网红、明星

节目的结尾,叛逆少年们痛哭流涕,誓要痛改前非。

出了节目,他们会蜕变成什么样?

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第八季的主人公廖洪毅,因为泡夜店、爱抽烟、花钱大手大脚而被送到山区变形一个月。

一个月里,他老老实实地挑水、生火、做饭、锄地、丢粪……正儿八经地体验了全套农村生活,节目末尾保证以后再也不去夜店了。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9)

结果,回到家后第一个晚上,廖洪毅就去了夜店。

最难改造的主人公施宁杰,在农村过了一阵苦日子,对变形的最大感受是自己“投胎投得还不错”。

之后,他去了北京读音乐学校,一年后中途退学。

为了让他改掉懒散的毛病,妈妈送他去南京军区当兵。不到一年半,又提前退伍。

第11季的主人公韩安冉,整容成瘾,16岁就留下了“活到老,整到老”的金句。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0)

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韩安冉取出了下巴的假体,发誓再也不去整容。

出了节目,她依然整容不断,大大小小至少整了34次。

节目里的蜕变,是演给观众看的。

节目外的“蜕变”,才是他们想要的。

几乎每一个参加“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都会获得至少100万的微博粉丝。

他们也借着节目的热度,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网红、明星。

真香鼻祖王境泽,坐拥210万微博粉丝,上节目,拍广告,玩快手,忙得不亦乐乎。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1)

史上最帅李宏毅,靠着变形计直接出道了。微博粉丝1100多万,微博认证为“演员”,主演过网剧《恶魔少爷别吻我》。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2)

整容不停的韩安冉,开了网店,开始做带货的时尚博主。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3)

有人总结了城市主人公“变形计”的基本流程:

扔行李——打架——打导演——逃跑——突然懂事——后悔自己做的事情,突然变形结束——城市主人公成为网络红人加大V——代发广告,价格不菲。

看起来,城市主人公是变形计的受益者。

家境富裕的混世魔王,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明星,成为百万人的偶像,还能赚钱,这不也是一种圆满吗?

桃蛋妈不觉得。

这些主人公,本来就是缺少父母正确引导的“问题孩子”,懒散、暴躁,一无所长。

突然间,名气、金钱全都涌向了自己,聚光灯下的他们光鲜亮丽,身上的问题也都暂时地原地遁形了。

年轻的他们,享受着靠流量吸粉、赚钱的快感,察觉不到危机,没有奋斗的动力,不知实力为何物。

但,问题依然是问题,靠着流量的他们又能走多远呢?

《变形计》中被认为是变形最成功的少年易虎臣,曾经名气高于一些二三线小明星。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4)

后来,旷课、打架,没参加中考。辍学后,开网店、拍微电影相继失败。借粉丝的钱不还,21岁就成了“老赖”。

卖着三无面膜的韩安冉,微博评论在两位数的王境泽,在网剧中流连的李宏毅,说不定也只是昙花一现。

变形计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03

农村孩子,城市孩子的背景板。

《变形计》,变的是两个人,却从来不是真正的双线故事。

节目制作人谢涤葵曾经说过:

《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

也就是说,城市的孩子才是变形的主角,农村的孩子不过是陪衬,是这剂良药的药引子。

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贫苦、匮乏。但是他们的个性整齐划一:老实、勤奋,沉默,懂事。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5)

节目组给他们的设定也单一乏味: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吃从来没吃过的东西,爱读书,被学校的同学照顾。

每一个来到城市的孩子,都像一只珍稀动物,永远是城市里被围观的对象,被关怀的目标。

那些热切的目光,更像是打在农村孩子身上一束束灼热的光,夹杂着怜悯与歧视,将农村孩子的自尊烫得千疮百孔。

在大众面前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很难在私下里撕下来。

在知乎上有一个参加《变形计》的农村孩子,说出了变形之后的现状。

现在的他是一名人民教师,尽管他刻意回避,但是身边的同事还是知道他的往事,知道他的贫困,于是对他刻意关照,这种特殊的关照常常让他浑身不自在。

我本可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到阳光。

节目组也许不会想到,把生活极度贫困,从小尝尽了生活艰辛的孩子,送到城市去体验了一遍虚假的亲情,享受了物质丰裕的生活,对孩子的心理有怎样的冲击。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6)

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年龄,他们可能永远都会困惑,为什么自己一辈子艰苦努力的付出,都比不上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

这种无助和挫败,有极大的可能会衍生出对原生家庭无尽的厌恶甚至憎恨。

孩子的不幸福感,在父母那里会乘以N倍。

孩子的所见所渴望是他们如何努力也实现不了的,孩子又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家庭唯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摧毁了一个孩子,也就摧毁了一个原本安稳的家庭。

有位山村支教老师一直抵制《变形计》这个节目:

做这么多年乡村支教,不断努力培养农村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习惯,这类节目每一次播出,都把我们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

用农村孩子付出的这一切,换城市纨绔子弟未必记得的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值得么?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7)

04

该变形的,不是孩子

本质上,这档节目跟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豫章书院的修身教育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不听话,就送去教育,直到他听话。

恕桃蛋妈直言,这种教育,只能起到反作用。

该变形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还记得这些城市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家庭吗?

最难改造的施宁杰,家境富裕、单亲,自称“一生坎坷”。

15岁时,他第一次去夜总会,是爸爸带他去的。

主要是因为我帮我爸分析很多事情,比如哪个女人比较舒服这些。我爸爸只有这方面跟我不会吵架。

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在有限的回家时间里,爸妈总在吵架,最终离婚。

爸爸脾气暴躁,有一次生起气来抄起一把刀说要砍死他。父子俩只有在夜总会才能相处融洽。

妈妈经营酒店,工作繁忙,半年都没时间陪他两三次。

夜店王子高泽文,在六年级以前品学兼优,家里的奖状贴满了一墙。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8)

然后,突然间就不听话了,学坏了。父亲就开始打他、骂他。

直到在节目中,声泪俱下地叙述起他六年级时父母离婚的场景,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桃蛋妈曾经采访过高考咨询师李老师,她从自己深入接触的100多个家庭中,总结出一个道理: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

桃蛋妈跟美术教育机构的资深培训师朱老师深入交谈过,她多年的从业感受也跟李老师如出一辙:

被家长送来的很多“问题孩子”,几乎都是家长或家庭教育错误引导的结果。

从有些孩子粗糙的笔触、灰暗的用色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焦躁不安。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许就变成逃课、辍学、打父母、泡夜店的问题孩子,成为下一个被改造的对象。

而父母,始终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19)

吊诡的是,一方面,有教育初心并在教育行业里深耕多年的业内人士,不断地奔走疾呼,希望大家意识到“问题孩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收视率居高不下的流量节目,用13年19季的时间,坐拥着最好的资源,最大的受众群体,却在向大众灌输一个观点:

问题孩子,就是孩子的问题。

秉持着这种价值观,一季又一季,一个孩子又一个孩子,如法炮制冲突、噱头、典型。

《变形计》的天平,重的一头是收视率,轻的一头永远是价值观。

整整19季的时间,它什么也没有改变,也什么都不想改。

但是,桃蛋妈想说——

农村孩子的贫穷苦难,不是为了提供一个感化院。

城市孩子的心理教育,也不应该是粗放,速成的。

《变形计》,其实一直搞错了该变形的对象,最该变形的,并非他人,而是它自己。

灯光熄灭,吹拉弹唱放下乐器,人们悄悄朝门口走去。

留下年轻的灵魂,在原地徘徊不前。

这场吃人血馒头养成的收视率盛宴,何时结束?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20)

PS:桃蛋妈建了几个妈妈群,群里有高考升学路径规划师,还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以后还会邀请更多教育专业人士进群。

在这些妈妈群,你可以在微信的碎片化时间,收获许多重要有用的信息。在这个群里,你可以跟其他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育儿,你还可以直接给桃蛋妈提供选题。想进“桃蛋妈和高考规划师/儿童心理咨询师&医生”群的爸爸妈妈,

加桃蛋妈微信(nwchengzhang001)拉你进群~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21)

牛娃成长记 | 桃蛋妈

关注并星标我

与20万家长共同育儿成长

“您家娃真漂亮,长得跟明星似的!” 这句话坑了我八万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22)

高考只知道“裸考”,是在拿孩子前途开玩笑

不听话的小孩节目(靠逼孩子发疯爆火13年)(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