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也非常有魅力,有时候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话却有着相同的意思。所以都说汉语难学,就连国人自己,有时候在说话的时候也得多听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尤其是谐音和同音有时候真的很令人头大。

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1)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从王公贵族到九品县令都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分毫。随着现代影视剧的盛行,人们对古代官职多有了解。但有时候也会一头雾水,朝堂里权力最大的那个官,是丞相还是宰相,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难道是不同朝代的不同称呼?实际上,这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掌管的权力却是天壤之别。

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2)

丞相是一个官职的称呼,而宰相是一种称谓,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历史上的宰相,如李斯、萧何、房玄龄等都是有名的宰相,他们在位期间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职位却有些区别,李斯是左丞相,萧何是相国,房玄龄则担任中书令一职。但是人们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那就是“宰相”。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直至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使宰相制度得以终止。

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3)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刘邦建立汉朝,在制度上是源自于秦国,所以丞相的权力在秦朝和西汉时达到了顶峰,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的一些君主发现丞相的权力太大,不利于社稷的稳定,为了集中皇权,于是削弱丞相手中的权力。光汉武帝时期,死于他手上的丞相就有十三个。所以汉朝时,逐渐出现了尚书令和侍中的职位,丞相则作为相国的副手,从概念上来说,要比宰相低上一级。

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4)

至东汉时期,则取消了丞相一职,它的职责由司徒代替。直到三国时期,曹操又恢复了丞相这一职位。不过也只是昙花一现,晋朝和南北朝之后,隋朝和唐宋也取消了这一官职。而后来至元朝期间,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丞相一职不再高不可攀。及至明朝时期,朱元璋借胡惟庸的案件彻底废除了丞相,组建内阁,使权力不再集中于一个人的手中。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显学》中。

丞相宰相的区别 丞相不是宰相一字之差(5)

纵观历史,宰相们担任的官职多有不同,历代称呼都不一样,太宰、相国、丞相、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内阁大学士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口中的宰相。

所以说,丞相和宰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手中的权力大小也不同。尤其是胡惟庸后,虽然仍有一些职位在行使宰相的权力,可宰相这一称呼却没有人再敢使用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