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

1992年9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时年78岁的老将军张震失眠了。

失眠不是因为年老,而是突然接到一项关于自己的重要任命。

军委透露,要让他进入军委班子,帮助江泽民同志打理好军队的事务。老将军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尽管是从战争年代走来、也到了宠辱不惊的年纪,但毕竟兹事体大,思来想去,他一夜都没有睡好。

一、三次退休全落空

本来,张震将军已在不久前提出退休,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提出退休。

前两次提,都没有被组织批准。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1)

1945年12月在安徽灵璧留影

第一次是1985年。那一年,张震将军71岁,时任副总参谋长。军人能做到这个职务,乃是万中无一,完完全全实现了人生抱负。当时军委下达命令,免去张震的副参谋长之职。

张震顿感一身轻松,和妻子打趣说,以后终于能有时间聊聊天了。

张震向总参谋长杨得志提出,等3个月的交接期过去,他就完全退休了。

世上的事就是邪乎,就像电影里演的一些情节,某人物说,等过了这段时间我要干什么干什么,结果偏偏就会反着来。

张震将军就遇到了这种事。

当时我军正进行裁军,不光要压减100万员额,还要对军队机构进行精简,否则减员就减不下来。

机构精简其中一个重头,就是把全军级别的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这三个大学院,合并为一个国防大学。

三所院校都是我军各个系统领域的最高学府,合是合,但办学水平不能降下来,因此谁来担任合并后的校长是个关键问题。

军委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张震将军。

张震在1958年时接替刘伯承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有经验,有能力。又是当过副总参谋长的,资历也足够。

但张震自己觉得不太行,论资格论年龄论现任经历,三大学院的现任院长政委,都有比他合适的。而且合并这种事,肯定要涉及到人事变动,会有利益矛盾,他不太想以古稀之年还参与这些事。

军委领导也知道张震已到了万物不萦于怀的境界了,没有从个人发展进步的角度劝他,你想啊,70多岁的老人了,还讲什么发展进步。

于是转而从部队建设的角度劝,说张老你情况熟,又有经验,当年跟粟大将干,谁都知道你有这个本事。为了军队建设大局计,为培养年轻人才计,非得你担纲不可……

张震只得同意,出任国防大学首任校长。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2)

1987年张震夫妇在葛洲坝

这是第一次退休未成。

转眼到了1990年,中央军委调整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班子,张震和时任国防大学政委李德生都早已超龄,两人不约而同都做好退休的准备。

这时国防大学的各项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张震自忖也可以卸任了。

谁知退休申请打上去,李德生退休了,而张震的却又被中央军委驳回了。原因是,这么大一个单位(国防大学当时是正大军区级,与沈北兰济南广成七大军区同一个级别),两个主官同时卸任,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张震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还能再发挥余热。

不仅没同意张震卸任,还让他兼任政委。

好么,不退反进。

张震无奈苦笑,只好继续坚持干。76岁的老将军,还在为国家、为军队驰而不息。

时光匆匆,1992年4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这种大会一般都会有重大人事安排,78岁的老将军张震再次向中央提交退休报告,这次他觉得再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他了。

谁知又落空了。

二、邓小平点将

这年9月下旬,张震突然接到通知,中央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请求。相反,在邓小平同志提议下,中央军委决定吸收张震上将进入新一届军委班子。

这个通知不啻春雷响彻,张震受宠若惊之余,顿感压力山大。以往无论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或是在军事学院、国防大学,都只是负责一个系统、一个方面、一个具体领域的事情。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3)

进入军委班子就不一样了。当时军委委员都有哪些人构成呢?军委主席,两名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都是抓全面管总的职务,责任重大,远非昔日之比。

年已78岁的老将军自感身体衰迈,生恐担当不起这样的重担,向中央军委请求能否再考虑一下他退休的请求,很快相关领导回复:这是小平同志极力推荐的,恐怕不好回绝。

小平同志为什么要点张震这样一位老将出马呢?他与张震有什么渊源吗?

点将之事先放一放,先说渊源。

两人可以说基本没有渊源。红军时期,张震在红三军团,处于彭德怀领导下。全面抗战爆发后,张震在新四军系统,邓小平在八路军129师。三年解放战争,张震在华野,邓小平在中野。

两人只在淮海战役前后有过短暂的交集,当时邓小平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中野、华野两军党的负责人,张震时任华野参谋长,名义上处于邓小平领导下。但华野指挥事务基本由华野自己负责,邓小平并不干预。

可以肯定地说,邓小平力推张震进军委班子,并没有什么感情因素,纯乎工作考虑。

下面我们就说一说邓小平点将的事。

1992年是一个比较关键重要的年份。

那年是十四大的召开之年,老一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中元勋老帅们,或者年高体迈退休了,或者陆续谢世。国家领导人中,88岁的小平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陈云也已退休,李先念在这一年6月去世。上十大元帅中最后一位聂荣臻元帅,在这一年5月去世。十位开国大将中,最后一位萧劲光也在1989年时已经去世。

新陈代谢,固然以新为主,但也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还要有老将担当压舱石。

小平同志就是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向中央推荐了几位同志,进入军委班子。

其中两位军委副主席,建议由刘华清和张震担任。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4)

刘华清在战争年代是小平同志的部属,两人多年共事,自然很了解。

为什么会选中张震呢?

高层领导人怎么考虑的,我们不能胡乱猜测,因为掌握的信息确实有限。

只能从张震将军的军事生涯略作推断。

张震与其他战将不同之处在于,他很早就出任参谋长之职。

新四军时在彭雪枫手下,就开始当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被粟裕点将也当了参谋长。

那时参谋长与现在的地位可能不大一样,解放战争时方面军参谋长级别与纵队司令相同,但不如后者地位吃重。

但职能是一样的。参谋长负责帮助司令员、政委进行筹划、调兵、指挥,是仅次于司令员的军事灵魂人物。

一支部队,没有精通指挥的司令,可能打不出多么精彩的仗,只要有一个基本合格的参谋长,部队就不会乱。

但如果没有合格的参谋长,部队就会乱象丛生。即使有高明的司令,指挥起来也会十分吃力。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下,司令会放低身段,亲自去做参谋长的工作。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即使去做,也是事倍功半。

概言之,司令决定上限,参谋长决定下限。

张震多年参谋长生涯,其综合指挥的成就人所共知。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大放异彩,除了粟大将天纵英才,张震综揽众物、精准运筹、拨云见日、去伪鉴真的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能当好参谋长的人,一般都是境界极其开阔、头脑极其敏锐、学习能力特别强、适应性特别强的,所谓干啥啥像样。

张震能在1958年接任南京军事学院,以中将之身份接元帅的班,当时就能看出中央对张震能力的信任。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5)

1958年陪同刘少奇视察南京军事学院,自左至右,廖汉生,张震,刘少奇,钟期光

80年代初,张震到总参谋部当副职,协助杨得志。邓小平观察了一段时间,对张震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誉之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长”。

到了92年,军事能力已臻化境的张震将军,又有了岁月积淀后的资历加持,出任军委副主席,再合适不过。

三、干部年轻化

1992年10月20日,张震在人民大会堂遇到了小平同志。

时年88岁的邓小平,虽已日渐衰迈,步子也不再矫健,但一双眼睛仍然精光四射,宛如昔年。

张震快步走到小平同志身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邓小平一贯不喜欢啰嗦废话,他直接询问张震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张震回答说78岁了。邓小平笑道:“你比我小10岁,还可以干一届。”张震重重地点头允诺。

邓小平在公开场合没有明讲的话,后来又打电话说了,江泽民同志就任新一届的中央军委主席,你一定要好好干五年,帮助他打理好军队各级领导班子,行不行?

张震庄严地表示,一定不负中央重托。

张震是一点就透的人,小平同志嘱托的打理各级领导班子,题中之义是,干部年轻化。

这是个带有历史惯性的陈年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中将领大多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

这些人不管是战功还是资历都很辉煌,都在各个系统工作了很久。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6)

但到了90年代,形势不一样了,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军新的战争理念和技术水平,以及全新作战样式,极大震撼了我军。

我们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战争理念中,靠大陆军、钢铁洪流,甚至还宣扬小米加步枪战胜机械化部队,肯定要落伍。

怎么改革呢,要靠有新知识、没有思维定势、年富力强的干部来干。

邓小平和江泽民达成一致意见,先从大军区级干部,也就是七大军区的主官以及各大总部开始,挑选一批40-50岁的干部重点培养,作为未来十年的储备干部。

这个重任,就交给张震来主抓。

上任之后,张震就开始着力造势,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建设好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

理是对的,大家都懂,但一到实际执行层面,肯定是有阻力的。

用新人,就意味着一批老人要退下去。做谁的工作都难,难在利益,难在人情。

邓小平选张震的高明之处,此时就体现出来了。都到这个年龄了,已无名利之羁绊,只做实事,谁也说不出闲话。

有一次高级干部开会,张震说:

“军队是要时刻准备打仗的,如干部年龄过大,则难以胜任。过去战争年代,我军的干部都比较年轻,许多人二三十岁就担任重任。那时候打起仗来,几天几夜不睡觉,不当一回事,饿了喝几口水,照样能干。现在能行吗?熬上两天两夜,就不打自倒了。再说,要准备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现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就显得十分迫切。”

大家感慨万分,十分理解。

在张震的力推下,军委首先抓了大军区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在大范围交流了一批高级干部,其中大军区正职干部就有近20人,涉及到三总部和全军各大单位。这是继1985年之后交流幅度较大的一次。

执行过程中,各种议论都来了。有的担心过于强调年轻化,目标定得过高,要求太急,会引起干部的动荡;也有个别人从自己的进退去留出发,讲一些不负责的话。

有些熟悉的老同事、老朋友半开玩笑地对张震说:“不要干这种得罪人的事。”他听了,一笑置之。张震说,做工作哪有一点不得罪人的呢?只要组织工作稳妥,思想工作细致,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老将军表态,什么压力都由他来扛,不要怕。

经过连续数年的努力,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到1995年度,三总部和大军区充实了一批50岁出头的干部,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同1992年相比,平均年龄普遍下降1—2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到92.1%,经本级培训的提高到75.1%,后备干部更加充实。

在人生暮年,张震将军为我党我军再度作出了巨大贡献!青史留名,老将军当不朽矣。

张震上将的子女(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7)

2005年,原华野特纵司令陈锐霆将军百岁寿诞,张震与陈将军合影

1997年,83岁的张震将军第四次向中央提出退休的申请,这一次,终获批准。

那年8月,中央军委在北戴河召开军委常务会议,正式明确十五大以后张震退出军委领导班子。

张震终于得偿所愿,表示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拥护新的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方案。老将军在发言中还念了一首顺口溜: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向谦虚谨慎、终生务实、心念人民、贡献卓著的张震上将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