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节选(孟子详释18梁惠王下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2.4[原文]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梁惠王节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孟子梁惠王节选(孟子详释18梁惠王下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孟子梁惠王节选

2.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4[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②?”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③。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⑤。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⑦‘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⑧’,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⑨: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⑩。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⑪”。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⑫。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⑬;方命虐民,饮食若流⑭,流连荒亡为诸侯忧⑮。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⑯。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⑰’。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⑱。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⑲。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⑳。”

2.4[通释]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备自己的国君。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责备国君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领导如果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为天下人快乐,为天下人忧愁,这样还不能一统天下是没有的事。从前齐景公向晏子询问说‘我想到转附朝舞去观光,沿着海岸向南巡行深入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先代贤王的巡察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诸侯们守卫疆土的情况;诸侯向天子朝见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汇报他们职责内的工作情况,没有不是政事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来补充种粮的不足,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来补充歉收形成的不足。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前来巡游,我们靠什么来整休;我们的君王不前来巡视,我们靠什么来自济——巡游巡视是诸侯的一贯机制’。现在可不是这样的:国君的大队人马出行就需要百姓提供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吃的,劳作的人得不到休息。下级官吏伺机进谗言蒙骗讨好天子,百姓于是做起邪恶的事;他们曲解王命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般。流水不止似的荒淫无度是诸侯们的忧患。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做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做连;打猎不知适可而止叫做荒,饮酒不知适可而止叫做亡——先代贤君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巡行,只看国君您怎么巡行了’。齐景公非常认同晏子的话,在都城进行了隆重的斋戒,从都城的宫室搬到郊外住下来,然后开始了开仓赈济饥民的行动。齐景公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大概就有了《徵招》、《角招》。那歌词说‘我们奉养的国君有什么不好呢’——‘畜君’就是爱戴国君的意思。”

2.4[注释]

①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雪宫,齐宣王宫殿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离宫,即别墅。

②贤者亦有此乐乎: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此,指在高级的别墅里生活的得意。

③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备自己的国君。不得,得不到,这里指的是得不到安逸生活的快乐。非,动词,责备,谴责,批评,埋怨,诽谤,说……的不是。其,自己的。上,上位者,国君。

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责备国君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领导如果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与“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分别为判断句。前一个“而”,相当于“就”,后一个“而”,如果。第二个“非”,错误,不对。

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第一个第三个“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第一个第三个“忧”,意动用法,以……为忧虑,以……为忧愁。

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天下人快乐,为天下人忧愁,这样还不能一统天下是没有的事。以,相当于介词“为”。“以天下”即“为天下”,在文言中作补语,通释后作状语。王,音wàng,称王,以仁政一统天下。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短语宾语前置。

⑦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从前齐景公向晏子询问说。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姜姓,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于,向。

⑧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我想到转附朝舞去观光,沿着海岸向南巡行深入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先代贤王的巡察相比呢。观,观光,巡察。转附、朝儛、琅邪,均为山名。儛同“舞”。琅邪,音Láng yá。遵,循,沿着。第一个“而”,相当于“就”。南,作动词,向南走。放,放低身份到民间。修,修持。第二个“而”,才。于,同。

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诸侯们守卫疆土的情况,诸侯向天子朝见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汇报他们职责内的工作情况,没有不是政事的。适,到……去。狩,同“守”(不读shòu),帝王视察诸侯的守地。两处破折号都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破折号前面概念的专门解释。无非,没有不是,无外乎。事,事务,与“政务”相对应的概念,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⑩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来补充种(zhǒng)粮的不足,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来补充歉收形成的不足。省,音xǐng,察看。耕,春耕。敛,秋收。不给,供应抵不上需求。给,音jǐ,供给。

⑪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前来巡游,我们靠什么来整休;我们的君王不前来巡视,我们靠什么来自济”——巡游巡视是诸侯的一贯机制。引述的内容是整句话的一部分,只加引号不加冒号。游,巡游,巡视,巡察。何以,凭什么,靠什么,靠谁。休,休养。破折号相当于“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豫,义同“游”。助,救助。一,作副词用,没实在意义。度,常规,一贯机制。

⑫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现在可不是这样的:国君的大队人马出行就需要提供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吃的,劳作的人得不到休息。今,而今,可现在。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说的话做的具体陈述。师行,部队出征。师,部队,队伍,这里指陪同出行的大队人马。而,相当于“就”。粮食,作动词,提供粮食,备好粮食。粮,粮食。第一个“食”,音sì,给人吃的,这里是“提供”“备好”的意思。弗,得不到。

⑬睊睊胥谗,民乃作慝:下级官吏伺机进谗言蒙骗讨好天子,百姓于是做起邪恶的事。睊睊,音juànjuàn,眼睛瞄着伺机以待的样子;胥,小官吏,下级官吏。谗,谗言,讨好蒙骗。慝,音tè,恶,作名词,邪恶的事。

⑭方命虐民,饮食若流:他们曲解王命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般。方命,矫诏,窜改王命,曲解王命。方,同“谤”。流,本义为流水。

⑮流连荒亡为诸侯忧:流水不止似的荒淫无度是诸侯们的忧患。“流连荒亡为诸侯忧”是判断句。流连,即水流动不止,下文对此做了专门解释。荒亡,荒淫无度,《管子·戒》:“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先王有游息之业于人,无荒亡之行于身。”下文对此亦有解释。亡,音wú,无度。

⑯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做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做连;打猎不知适可而止叫做荒;饮酒不知适可而止叫做亡。从流,顺流或逆流而行。从,同“纵”。反,同“返”。从兽,追逐野兽,即打猎。不厌,没有止境,不知停止。

⑰——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先代贤君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巡行,就看国君您怎么巡行了。破折号起到了将话题从说往事拉回到说当下事的作用。惟,只有。所行,选择巡行的原则,怎么去巡行。

⑱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齐景公非常认同晏子的话,在都城进行了隆重的斋戒,从都城的宫室搬到郊外住下来,然后开始了开仓赈济饥民的行动。说,同“悦”,心理认同的情绪表现。后面句中的“说”亦同“悦”,“和谐”之意。大戒,隆重的斋戒。国,都城。始兴,开始兴起。发,打开,开仓。

⑲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齐景公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和谐的乐曲”——大概就有了《徴招》、《角招》。太师,古代的乐官之长。破折号相当于“这样”“在这种情况下”。盖,表示推测,大概。《徴招》与《角招》分别为诗章名,作动词,产生了《徴招》与《角招》。徵,音zhǐ;角,音jué。“徵”与“角”是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音。招,音sháo,同“韶”,乐曲名。

⑳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那歌词说“我们奉养的国君有什么不好呢”——“畜君”就是爱戴国君的意思。“畜君者,好君也”是一个判断句。畜,音xù,奉养。好,音hào,喜好,爱戴。尤,过错。

2.4[解读与点评]

从“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我们可以感觉齐宣王很是自鸣得意。

“不足”“不给”意思相近,都是供不应求,春天的“省耕”,既有可能是春粮接济不上,也可能是缺少种子,不然何必春秋两季都要巡游呢!孟子不失时机地引导齐宣王,先拐弯抹角地说“人们”,表面上说人们的不对,而实际上强调的是“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让齐宣王入吾彀中,进入“与民同忧乐”“王天下”的主题讨论。

在对“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的解释中,我更注重汉字的本义和逻辑上的不矛盾。

“荒亡”是不是后来的“荒芜”?流连、荒芜均为连绵词。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是什么意思,齐景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戒于国,出舍于郊”就是“在都城进行了隆重的斋戒,从都城的宫室搬到郊外住下来”。国君的斋戒是当时国家举行重大活动、发生重大变故事件时才有的举动,从都城的宫室搬到郊外住下来是斋戒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整洁身心,暂时脱离宫室与女人们同居的生活。显然,这是齐国君臣把齐景公出巡当作了很重要的事看待了,甚至还开仓赈济了饥民。

“畜君”的“畜”以往解释都含糊其辞,这里从本义来推敲它的演变意义。

本章后面只有孟子的说辞,没记录接下来齐宣王的反应。

本章产生成语“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春耕秋敛”“一游一豫”“流连荒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