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堵水修渠道,处处金银滩”。

贵州受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限制,在过去长期被“工程性缺水”问题困扰。为破解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2009年贵州省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16年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157.5米高的面板堆石坝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屹立,148公里长的输水渠道横跨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为省会城市贵阳及黔中地区中心城市安顺带来滚滚清泉,黔中工程“堵水修渠”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贵州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黔中水利枢纽工程)(1)

黔中工程平寨水库库区生态环境

为在绵延起伏,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山区修建水库和渠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仅重视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到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成为绿色黔中,探索走出了一条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发展新路径。

贵州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黔中水利枢纽工程)(2)

黔中工程龙场渡槽生态环境

注重工程绿色建设。为减少黔中工程在建设期,由于扰动、开挖原地貌,对原地表土壤与植被的破坏,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施了拦挡措施、截排水措施和植物措施,将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集中堆放,并在工程沿线85个弃渣场停止弃渣后开展后续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式完成工程沿线10个石料场的复绿工作,减少了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表裸露面积。

贵州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黔中水利枢纽工程)(3)

黔中工程弃渣场治理情况

同时,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在完成弃渣场、施工营地治理后移交给地方政府,并帮助当地村民建设养殖场及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致富产业选择。另外,在工程运行期间,对以上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加强管护,确保发挥综合效益,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贵州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黔中水利枢纽工程)(4)

黔中工程弃渣场治理情况

重视工程生态建设。黔中工程水源地平寨水库总库容10.89亿m³,水库水体大、水面宽、水位深,水库水温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避免水库下泄的低温水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建设时对发电进水口和灌溉取水口分别建设了分层取水措施,并采取生态调度方式取用水库表层水,以保护下游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同时,在库区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已累计向库区放流鱼苗174.5万尾,促进库区鱼类资源的有效保持和恢复。为保障河流不断流,通过技术改进采用“以机代阀”方式建设生态电站,同时保证24小时不间断不小于6.42m/s的生态流量下泄,以减小水库建设对天然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严格保护工程水质。2015年贵州省人大正式通过《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条例》,为黔中工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201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保护区,对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实地标定。在现场管理上,还通过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作与安装了界桩、界碑、警示牌、宣传牌、一级保护区围栏等环境保护设施,并在输水渠道加盖盖板,实行封闭式管理。为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设立了黔中工程河长制办公室,同时在工程沿线聘请监督巡查员,建立了巡查管理台账。为掌握工程水质状况,在工程沿线共布设32个水质监测点,对水质进行定期取样检测和自动化监测,保证工程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前提下安全运行。

于黔中大地,有水,就有了更多可能。在工程后期建设与运营中,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将认真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积极探索完善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努力让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释放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文/图 戴训晖 曹云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