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上方的“关注”。欢迎您点赞评论转发,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常言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直以来,吕布被人称之为三国时期第一猛将,是当世最强的武将之一,少有匹敌者。但江东就有这样一个人,曾经两次击败吕布,也让董卓听闻其名就如芒刺背,如鲠在喉。这位江东猛将正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孙十万孙权两人的父亲——孙坚。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1)

乱世出英雄,东吴孙氏集团的崛起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上至皇帝和大权在握的外戚官员,下至郡县和镇守边疆的将领,无不贪财残暴。

史书上就有记载:桓帝后宫,綵女数千余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百姓在这样的社会中,背负着沉重的赋税,“户有饥色,寒不敢衣,饥不敢食”。

外戚专权,造成了皇帝大权旁落,为了从外戚手上夺回政权,东汉末年的皇帝便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大臣。在皇帝的支持下,朝廷大权被宦官掌握。一些有远见的大臣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抨击宦官。这些政治纷争都进一步加剧了东汉末年的危机,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地豪强纷纷起义,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武装集团,东汉皇室的统治摇摇欲坠。雄踞江东的孙氏集团,也是在此背景之下崛起的。

孙坚,吴郡富春人,是江东孙吴武装政权集团的奠基人。关于孙坚的身世,相传是春秋时期名将孙武的后代。

但据史书记载:

《宋书· 符瑞志》云:“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

《太平御览》: “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载:“孙钟,富春人,坚父也。与母居。至孝笃性。种瓜为业”。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2)

再者,孙坚的妻子吴氏,就曾有史书记载

“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

虽然各种史书资料记载稍有差池,有些许不同之处,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出,孙坚出身社会底层,家境一般,以种瓜为业,并不是传闻中的名将后代。关于孙武后人这个传闻应该是后期孙氏发迹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天潢贵胄而借以假托。

中国民间一直有贵子之说。所谓的贵子就是命运特殊的孩子,这些人长大以后要么富甲一方,要么权倾朝野,史书留名。贵子降生,必天降祥瑞,物有异象。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霞光满室;汉高祖刘邦母亲在怀孕之前,一次外出河边洗衣服趴在河边睡着了,突然天地昏暗,刘邦父亲来寻找时发现有蛟龙盘旋在刘邦母亲身边,不久刘邦母亲就怀孕了。顺治帝出生时,产房内红光冲天,顺治帝的头发就像皇冠一样立着。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3)

作为江东孙吴政权奠基人的孙坚自然也不例外。相传孙坚在出生之前,孙家祖坟数日来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云天,蔓延数里。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乡亲们都说:“孙家这孩子恐怕有些来历”。

孙坚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梦见,孙坚出生时,她的肠子从肚子里拖了出来,环绕吴地。孙坚母亲醒来很害怕,邻居老太太安慰道:“这说不定是吉兆,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孙坚出生时,果然容貌不凡,颇有将相之风。

据《三国志· 吴书· 孙坚传》记载,孙坚少为县吏,有胆略。年十七,便以斩杀钱唐“海贼”胡玉而“显闻”。

孙坚10岁的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抗压能力,除了诗书之外,在15岁那年,孙坚更是拜得名师学习武功。让孙坚闻名乡里的是在他十八岁那年。

那一年孙坚跟随父亲前往钱塘办事,途中恰巧碰到了强盗拦路打劫,往返的过路的商人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被吓得只好乖乖地把钱拿出来。孙坚的父亲刚要把钱交给强盗的时候,孙坚提着大刀快步流星地走向强盗。在强盗面前,一手指西,一手指东。

看着架势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物,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一路追杀强盗,满载而归,孙坚的父亲对此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4)

孙坚凭借一己之力击退强盗的事情,传遍了整个县城,县官知道了年仅18岁的孙坚击退强盗的事迹十分震惊,当即下令赏赐了不少银两,孙坚的才华也自此逐渐展示出来。

镇压许昌军,政治生涯由此开始

孙坚的仕途之路也自此开始了,后来又参与镇压会稽人许昌在句章的起义,逐步得到提升。

新任县官上任之后,非常赏识孙坚,让他出任校尉一职。在这个岗位上,孙坚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熹平元年,许昌和他的儿子许韶要造反,揭竿而起,想自立为帝。就在许家军攻打县城之时,孙坚立即组织兵力抵抗,保卫住了县城,歼灭了许韶这帮人,由此可见,孙坚卓越的军事才能。

孙坚因平定叛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县令,又先后出任盐渎丞、盱眙丞等职位。

在做县令期间,孙坚也充分展示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大力发展民主,爱护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盐渎时属广陵郡管辖,故城在今江苏盐城西北。今江苏省盐城中学校园内有一口古井,被称作“瓜井”,相传是孙坚出任盐渎丞时所开凿,当有纪念其先人之意。

盱眙又名盱台,东汉时属下邳国。下邳国在汉武帝时为临淮郡。

《后汉书· 郡国志》载:“下邳本属东海”,南朝梁刘昭注引戴延之《西征记》曰:“有沂水,自城西西南注泗,别下回城南,亦注泗。旧有桥处,张良与黄石公会此桥。”

由此可见孙坚早年从政从军活动的地点,由吴地的中心逐渐向北转移,但始终在江东一带活动。

黄巾起义展现英雄本色,孙坚崭露头角

让孙坚真正从江东走向全国的还是在黄巾起义之后。

东汉末年统治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是这些都没有磨灭人民的意志,当时社会流传这样一句话:“发如韭,剪复生;斗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公元184年,全国大规模的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

黄巾起义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5)

黄巾起义的首领是张角,巨鹿人。张角早年是太平道的首领。早在东汉中期,太平道就已经开始传播了,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东汉中期,有些农民领袖就可开始利用道教作为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的一种形式,东汉末年,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在全国各地四处传教。

当时广大的农民痛恨反动统治,所以张角的宣传组织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仅仅在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就有信徒数十万人。

起义之前,张角充分吸收了之前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战斗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猛将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讨伐黄巾军的军事活动。孙坚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猛将之一,自然也不例外。

黄巾起义爆发,整个中原都乱成一团,很多人明知东汉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因此在黄巾军和东汉政府军之间徘徊不定,但是孙坚誓死效忠东汉,在被任命为佐军司马一职之后,立刻召集兵马,四处和黄巾军对战。

孙坚早期的部众,来源于吴地的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乡里少年”,来自他的家乡;另一个地方是“淮、泗精兵”,来自他出仕的地方。这两部分吴地人士,便是最早支持孙坚创业的基本力量。

当时,孙坚的部众虽然只有“千许人”,但由于他们与孙坚的关系密切,在孙坚的带头下作战十分顽强。

《通鉴》云:“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坚被创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坚所在。坚所骑骢马驰还营,踣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得坚。坚还营十数日,创少愈,乃复出战。后来,在讨伐汝、颍黄巾军,攻打宛城的战斗中,孙坚因率众先登,立下军功,被提升为别部司马。

中平二年,凉州兵乱不止。八月,东汉朝廷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西讨边章、韩遂。是时,中郎将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受张温节度指挥。孙坚担任张温的参军事,随军驻扎于长安。十一月,当周慎奉张温将令,率军三万人追击凉州军时,孙坚曾请求周慎分兵万人给他,去切断对方的粮运道路。周慎没有同意,盲目追击,反而被边章、韩遂切断后路,不得不丢下辎重而退兵。

后来,中郎将董卓不遵从张温的调遣,孙坚劝张温以军法斩之,张温没有听从。中平三年,孙坚随张温回到京师洛阳,被东汉朝廷拜为议郎。

中平四年冬十月,长沙发生了区星领导的农民起义,“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

东汉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孙坚亲率将士,授以方略,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平定了长沙郡。

《三国志· 吴书· 孙坚传》注引《魏书》载:“坚到郡,郡中震服,任用良吏。敇吏曰:‘谨遇良善,治官曹文书,必循治,以盗贼付太守”。

孙坚治理地方的政绩,得到东汉朝廷的嘉奖,封孙坚为乌程侯。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孙坚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可以说孙坚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孙坚在黄巾起义中的表现和才能,为他的政治生涯铺垫了道路,也为后期东吴孙氏集团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黄巾起义是孙坚崭露头角的事件,那么参与讨伐董卓并斩杀其都督华雄可以说足以让孙坚名震四海。

讨伐董卓斩杀华雄击败吕布,名震四海

黄巾起义之后,一些祸乱朝纲的乱党也被孙坚收拾掉了,以至于一些有造反之心的人一听到孙坚的名字都闻风丧胆。中平六年,灵帝崩,把持朝政的董卓居然想要强行立新皇,并挟持在朝的文武百官听命于他,而董卓的干儿子吕布更是嚣张跋扈,借着董卓的名义,四处残害政见不合的大臣,董卓和吕布的所作所为也激起了群臣的不满。全国各股势力开始讨伐董卓。

但是董卓的部下有两名虎将,实在是勇猛,一个是吕布,另一个是华雄。在吕布和华雄的帮扶之下,各路讨伐董卓的力量均败下阵来。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6)

初平元年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其时,袁术的军队驻扎于鲁阳。三月,孙坚亦举兵响应。孙坚深知,如果要打败董卓,必须铲除吕布和华雄。

这次和孙坚一起带兵的是荆州刺史王睿,他是晋太保王祥的伯父,曾经与孙坚一起攻打过零陵、桂阳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他素来看不起孙坚,认为孙坚是武官,言语中颇有轻蔑之意。这次,他又与孙坚一起起兵。武陵太守曹寅与王睿有矛盾,王睿扬言先杀曹寅。

曹寅恐惧,设计请孙坚袭击王睿。孙坚乘机向王睿勒索军资,并逼迫他刮金饮之而死。孙坚进军到达南阳时,已有部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资助军粮,也被孙坚诱杀。南阳全军震动,任凭孙坚搜刮,孙坚继续前进,达到鲁阳,与袁术会师。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7)

鲁阳是歼灭董卓的第一道防线,把持这里的正是吕布和华雄,别的将领一看到此地是吕布和华雄坐镇,便不敢在上前一步,但是这些对于以勇猛著称的孙坚来说不足为惧。

孙坚直接率兵长驱直入,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孙坚在战术上故意将吕布和华雄分开,率领将领悄无声息地进入敌后,当华雄反应过来,孙坚已经带领战士杀到前面了,华雄猝不及防,只能仓皇而逃,损失不小。但是孙坚怎会轻易放过董卓手下这个猛将,率领众士兵杀来,直接拿下了华雄。

《三国志· 吴书· 孙坚传》曾有过相关记载:董卓派遣东郡太守胡轸统领步骑兵五千人追击孙坚,又命吕布为骑督指挥骑兵。胡轸与吕布合不来,不能配合。孙坚乘机出击,大破董卓军,斩杀其都督华雄。

前来支援的吕布看见华雄被绑,有些以外,可曾想,孙坚直接举刀杀向吕布,吕布深知,自己与孙坚大战几回合之后根本就讨不到任何好处,于是转身便逃跑了,但是此时孙坚并没有立刻追上去,因为在孙坚看来,董卓身边只有一个吕布也成不了气候,没有什么战斗力。

关于孙坚用计大破董卓军,《三国志· 吴书· 孙坚传》就有过详细的记载:孙坚讨伐董卓,率军移驻梁东,被董卓的大军打败后,与数十骑突围而出。在突围的过程中,孙坚用了一个迷惑对方的计,将头上所戴赤帻脱下,让其部将祖茂戴上。董卓的军队争着追逐祖茂,孙坚乘机逃脱。

祖茂被迫下马后,将赤帻挂在战火未烧尽的柱上,自己埋伏在草丛之中。董卓的骑兵望见后,团团包围,待临逼近时才看清真相,发觉中计,乃撤围而去。然后,孙坚收兵,与诸军合战于阳人,大破董卓军,并斩杀其都督华雄等,反败为胜。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其实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并未发生,斩华雄的是孙坚。

猛将谢幕,事业后继有人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8)

不过孙坚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有点骄傲自满,不把袁绍和袁术放在眼里。孙坚斩杀华雄后,有人对袁术说:“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

袁术此时也对孙坚产生了疑心,不给孙坚的部队提供军粮,孙坚为此连夜前去求见袁术,向其解释此事,袁术这才恢复了孙坚部队军粮的供应。孙坚回到阳人驻地,董卓派部将李傕去游说孙坚。孙坚严辞拒绝。无奈之下,董卓亲自出战。

据《资治通鉴》载:“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不能取胜,败走渑池,聚兵于陕县”。

孙坚随后率军进入洛阳,击破吕布,然后祭扫宗庙,修治陵墓,在城南甄官署的井中得到镇国利器,汉传国玺。但是孙坚得到这枚玉玺之后,觉得自己就是天生注定的皇帝,所以更加骄傲自满,袁术和袁绍向其索要此物,孙坚居然不给,孙坚这个举动让袁绍袁术大为恼火。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9)

初平二年冬,孙坚奉袁术之命击刘表,刘表遣部将黄祖迎战于樊城、邓县之间。孙坚击破黄祖,追渡汉水,遂围襄阳。襄阳县,当时为刘表荆州治所。孙坚率领部众攻打,刘表关闭城门坚守。

夜里,刘表派黄祖潜出发兵。黄祖将兵欲还,孙坚隐疾,黄祖败走,窜入岘山。岘山离襄阳十里。孙坚乘胜夜追黄祖,被黄祖的部曲兵从竹木间用暗箭射杀。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五大名将(三国隐藏的名将)(10)

孙坚死的时候才三十七岁,孙坚死后,他的后人和余下部队在袁术的庇护之下得以保存。孙坚的儿子孙策长期在江淮地带收买人心,利用曹操和袁术之间的矛盾,借机扩大势力,并占据了江东,开创了东吴政权的新局面。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手,为了替孙坚报仇,击败黄祖,占领夏口,将势力伸向荆州。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说孙坚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人,其事业后继有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