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说的话成为网络热词(如何用网络语言说好话)

网络语言的发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不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传统的电视报刊媒体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影子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表”、“你造吗”都风靡一时2015年的新华字典年度词甚至是“狗带”(go die)那么,为何这些看似怪异的网络语言可以如此快速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让自己说的话成为网络热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让自己说的话成为网络热词(如何用网络语言说好话)

如何让自己说的话成为网络热词

网络语言的发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不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传统的电视报刊媒体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影子。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表”、“你造吗”都风靡一时。2015年的新华字典年度词甚至是“狗带”(go die)。那么,为何这些看似怪异的网络语言可以如此快速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呢?

提高交流效率

以前大家流行的联系方式是发送短消息,现在则是微信。本质都是通过在手机上打字来完成沟通。

但是,要在手机上打上一句完整的话是很累人的。网络语言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它可以用较少的字符表达多字符的意思,比如“表”=不要、“你造吗”=你知道吗?、“酱”=这样、“”累觉不爱”=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等等。就好比速记员一样,有一套完整的速记方法,通过简单的符号就能表示一定的含义。

其次,它可以用简短的句子或词组表达一个复杂的感受。比如,“不明觉厉”=尽管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何弃疗”=为什么要放弃治疗,表达对朋友的神经质表示嘲讽、无奈等等的情感、“一脸血”=听完你说的事情我都要吐出一口血,表示很雷或者很无法理解(我不知道怎么解释“雷”)等等。

身份识别

网络语言也是分派别的,比如“2333”(捶地大笑)最早出现在猫扑论坛中,又比如“萝莉”(16岁以下可爱的小女孩)、“兄贵”(全身肌肉的强壮男子)、“控”(对某类型人种爱好的人)等等就出现在二次元群体中(平面漫画)。

这种派别的区分就好像大学教育不同专业之中的术语。一般只有这个专业的人才了解和使用,别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可能就一脸懵逼(搞不清楚状况)。

虽然,通过网络语言来区分派别显得有一些粗糙,因为使用并不需要背景知识,但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识别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校验你们是不是同一路人。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发微信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缩写或者单独冒出来一个英文单词,比如他会说你的银行卡是不是ABC的?我就想说ABC是什么鬼!原来,ABC=农业银行。再比如,别人问他是什么工作的?他回答“TMI”。你以为TMI是一个公司么?他实际的表达意思是“TOO MUCH INFORMATION”(太多信息)。

通过几个网络用语,你基本可以判定,他跟你就不是一路人了…他的常用缩写,实在令人“累觉不爱”,不明所以。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个美国女生在中国生活了很久,已经习惯使用“这个东西很low”的说法。

有一天,她回到美国,对她妈妈说,“这个东西特别low,别再用了”。她妈妈就一脸疑惑的表情,“low?low是什么意思?”。

然后,她才反应过来,“这个东西很low”是中国英语,作为美国人的妈妈根本就不懂。

她忽然觉得她是一个假的美国人。

吸引关注

网络用语不单单在聊天中使用,现在很多的网文、甚至传统媒体也开始大量的使用网络用语,为了吸引眼球。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0月全国超过百家报纸媒体在标题中使用了“远芳,你怎么看?”。

近几年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传统媒体深感压力。同时,90后乃至的95后这批互联网的原住民现都已经进入职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传统的营销手段、正襟危坐般的宣传词都已经无法打动他们的心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种种情况也迫使传统媒体进行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向互联网媒体进行靠拢。因而,网络用语也就不可避免了。

被流行

在上文提到过,网络语言是可以提高我们交流效率的。但是,有一些语言在我看来是被流行的。在早年,我们的输入法还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的时候,使用拼音打字的时候会有很多意外的错误。比如地方方言引起的读音错误导致拼音拼不对而打错字,稀饭=“喜欢”,嗨森=“开心”;同音不同字,比如“果酱”=过奖,“斑竹”=版主等等。

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是我们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必然趋势。语言本来就有自我迭代的过程,并没有对或错。只要可以交流、大家都能理解文字含义,我觉得都是可取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