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

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1)

新天水讯【通讯员 杜瑞杰 管秋勇】每年进入冬季,在武山县广袤的渭河川道区,总会呈现“渭畔银棚延千里”的壮阔景象,这是独特的“武山印象”,也是“菜乡韵味”的真实写照。

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2)

冬季的低温,使得外边的植物早已停止了生长,但在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鲜嫩的菠菜、红艳的水萝卜、翠绿的蒜苗在大棚的保护下,生长旺盛,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久负盛名的“武山韭菜”。

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3)

韭菜在武山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西北师大教授孔宪武所著的《兰州植物通志》中记述:“约1400多年前,沿丝绸之路的武山、皋兰至河西一带的沟沿、堤岸和山坡等较阴湿处,到处可见多年生野韭,其叶、花和花葶(薹)可食用”。元代,在武山聂河流域的百姓,就采取盖韭、囤韭等栽培方式,提高土地积温,使韭菜安全过冬。在明、清时期的武山县志中,“五谷皆有,果蔬亦嘉”,里面就有关于韭菜的详细描述。

改革开放以后,武山蔬菜掀起了“白色革命”的浪潮,韭菜得以实现反季节栽培,种植区域、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县韭菜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总产量18万吨,形成了以城关清池、山丹周庄、马力余寨等为代表的塑料大棚韭菜种植基地和以洛门渭北、旱坪为代表的露地韭菜种植基地,种植区域遍及渭河、山丹河和榜沙河流域。

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4)

在发展过程中,武山韭菜形成了“五个三”的独特生产技术。

——“三九天”上市。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和茬口原因无法生产韭菜的时候,“武山韭菜”凭借多层塑料大棚覆盖技术得以在一年中最为严寒的“三九天”天上市,满足了广大老百姓在除夕之夜吃上韭菜饺子的美好愿望。

——“三层”覆盖。塑料大棚多层覆盖技术是武山人民独创出来的一整套综合栽培技术体系,以竹木或钢架大棚骨架为主体,附加2~3层塑料薄膜,形成阻隔棚内空气对流,减缓棚内热量散失,达到增温保温效果,从而创造适宜韭菜等多种耐寒蔬菜作物的越冬栽培和茄果瓜类早春栽培环境,实现武山蔬菜四季栽培和均衡供应。

——“三季”养根。科学利用韭菜多年生宿根性的特性,除了冬季进行生长之外,春、夏、秋三季的韭菜一直处于养根状态,日常进行培土、施肥、灌水、除虫等田间管理,而韭菜所吸收的养分,全部回流到根部,为冬季进行生产储备了充足“能量”,避免了在生产阶段再施肥、喷药,保证了上市韭菜的质量安全。

——“三年”换茬。韭菜每生产三年之后,百姓总会将韭菜连根从地里挖出来,整整齐齐码放到地边,让这些已经老化的韭根接受暴晒、雨淋,进行自然腐化,而韭菜的生产也会更换地块进行,待2~3年完全腐熟之后,再把这些熟土还原到地块中,由此而形成了独特“韭根腐熟还田”技术。

——“三刀”收割。为了保证上市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武山韭菜在一年的生产季最多割三刀。特别是第一刀韭菜,根部呈红,香味浓郁,鲜嫩清香,俗称“头刀韭”,深受广大消费者追捧。

武山韭菜基地(武山县五三)(5)

经检测,武山韭菜富含有挥发油及硫化物、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悠久的种植历史、适宜的种植条件和“五个三”的独特生产技术,成就了武山县“中国韭菜之乡”的美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