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褒贬不一,作家界认可但不承认莫言,读者跟着潮流走,一些搞懂莫言文学性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他的文字,一些懒得读莫言作品的读者尚在人云亦云。

当然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些公众名人对莫言的妄加猜测和断章取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是一个让很多同行眼羡又不好意思承认,结果只好将其文学拆分,诉斥他揭露伤疤,没有歌颂的篇章。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

莫言只有承认,因为这些证据确凿,就是揭露了自家的伤疤,写的就是难堪的东西。读者最容易被说服,有了大量的支持,莫言羞辱历史的“问题”就老老实实被坐实。

所以国人对莫言的评价很明显:

1,自从2012年获得诺奖之后,莫言顿时因为诺奖的新鲜感成为举天下之文人大贤,堪比巨匠,文豪,大师等等,但这种全民狂欢随着一股激烈的质疑,慢慢降温并徐徐落下帷幕。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

2,在大褒面前,有急转直下的大贬。有公众人物对莫言挺有玩味的中性评价,先是刘震云含糊其辞的“高情商”评价,“莫言能获奖说明国内至少十人也可以。”言外之意也是说莫言获奖不代表他是中国最牛作家。

3,在中性评价里,舆论对莫言的声望之高仍然“心存芥蒂”。于是在评论家话语权较重的陈丹青暗示下,莫言的诺奖荣誉染上了非黑即白的色差。陈丹青毫不客气地对莫言获奖发表看法:我没用看过他的东西,但知道莫言获奖与作品无关。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

加之九十年代云南作协领导彭荆风和老一代作家刘白羽对莫言赤裸裸的抨击与恶性定调,陈丹青的论断更具说服力。当然这些都“拜”莫言那部疯狂的作品——《丰乳肥臀》。挑战了国人的接受能力和前卫意识。

莫言文学实质

莫言、贾平凹及残雪等作家都在作品里设置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普通读者难以理解他们的高度,即便在所谓权威的解读下,莫言很难有机会被全民欣赏。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

不过社会总是多元的,一边推举莫言的作家也不在少数,出于知识分子的良善,或者在文学上感同身受,苏童,余华,陈忠实,司马中原,以及老作家王蒙等都为莫言送来赞誉。

苏童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头顶桂冠、身披枷锁,这是不可否认的处境。”作家苏童在山西汾阳中学谈论当代文学时,情不自禁地聊到处于尴尬地位的莫言。苏童和孙甘露、格非等一样都是我国当代先锋作家。苏童满怀关切地为读者解释;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莫言在诗歌、戏剧、小说上的创作,都在酝酿写作上的第二次革命。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

陈忠实

陈忠实老先生在离世前仍很关心文学事业,作为作协老成员,对莫言获奖给出了激动的意见和看法:“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这不仅仅是莫言他自己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莫言的获奖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陈忠实向来言辞谨慎,但对于文坛对莫言的不冷不热,他说出了心里话;莫言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匠心独运,思维异常活跃、充满艺术个性,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6)

余华

一谈到莫言,作为文学院同学或老友,余华总是很激动。要么与莫言互相“伤害”——彼此反讽,要么心心相惜。余华说单论茅盾文学奖,莫言至少可以获得十次,当代文学史,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九成茅盾文学奖作品好。余华说莫言获得诺奖是其独立创作的结果。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7)

司马中原

司马中原作品之多,在国际上有名,他的书被译作多国语言,甚至走进大英博物馆藏书。而这个当代高产之冠看到莫言的小说后感慨地说道;我写的书是莫言的十倍之多,而莫言的影响是我百倍,我写不了的书,莫言“替”我写了。截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其中也有戏剧剧本及数量不少的散文随笔等。这些成绩在当代纯文学作家行列里是数得上的,除了贾平凹,阎连科,莫言的作品产量明显高出其他很多作家。但在司马中原那里却是小巫见大巫。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

王蒙

除了司马中原,文坛老将王蒙也被莫言“震惊”到了,廉颇六十不让,文人到老也不会轻易服人。然而王蒙却说;莫言的长篇小说,我大部分都没看过,可我清楚地记得,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看完后非常激动,我逢人就说,我那时候刚过50岁,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

文学向来如此,出于其强烈的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真假假最难评判,但总有一条说服人心的道理,你认为莫言最感人至深的作品是什么,他到底适不适合当下的价值观,或者莫言的文字能否走进你的内心?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欢迎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