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

“拆弹”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说神秘,却又不完全陌生。我们从太多影视作品中习惯了拆定时炸弹的高潮套路,以及永远等到最后一秒才剪对“红蓝线”的千年老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拆弹”这种伴随着巨大危险的工作,可绝非只是红蓝线的选择。


即将上映的《拆弹专家》中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到——这是“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工作,这些直面死亡的"拆弹专家"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超级英雄。艺术不仅是写实,拆弹的故事在电影中可能会被升华为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又或者演绎出生离死别的爱情,甚至映射出人性的弱点与伟大。


《拆弹专家》中还说“拆弹不是你想做就能做,需要老天许可”,《拆弹部队》中也说过“拆弹最好的办法,就是活着拆了它”……这种听天由命的无奈,让这一主题拥有了更丰富的可能。一闪念间的成功与失败,竟能演绎出各种或悲伤或欢乐,甚至是浪漫的故事。


《拆弹专家》

最反恐

年份:2017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


《拆弹专家》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拆弹职业的影片,可谓“拆弹电影”的集大成者。片中出现了战时空投TNT、水银引爆C-4炸药等多种炸弹装置,更用到了低温液氮喷射、雷管拆除等各种拆弹手法,可谓十分专业。影片通过对刘德华所饰演的拆弹专家这一角色的塑造,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神秘而危险的职业。


片中不但刻画了一场保卫香港命脉红磡隧道的反恐斗争,还融入了亲情、爱情主题。伴随着各种让你飙升肾上腺素的戏剧化桥段,又不失写实一面。联系到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增多的恐怖袭击,以及性格导演邱礼涛的执导,不难察觉《拆弹专家》将并非一部单纯的犯罪动作片。


《雷公弹》

最人性

年份:1974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2)


红蓝两色是电工通常采用的火线和零线的代表,这两条线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当做人性抉择。于是拆弹电影除了壮观的爆破场面和精彩的拆弹过程外还衍生出心理博弈和人性分析的情节。


炸弹的制作者,为了保证自己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清楚的区分火线和零线,并确保炸弹已经组装完毕,采用的是不同颜色的电线。虽然真实的炸弹很少只有两种线,不过电影为了更好的表达二元选择只能将这些细节艺术化。本片结尾就采用了经典的红蓝线难题,男主角当机立断,大胆地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动。《雷公弹》的成功也造就了电影界一大波爱好红蓝线问题的编剧。


《名侦探柯南:引爆摩天楼》

最人性

年份:1997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3)


最为人熟知的红线蓝线问题在二次元作品、柯南的第一部剧场版中也出现了。作为一部以小学生为主角的推理电影,观众就更不能把拆弹这回事当真了,拆弹只是提供一种思路。编剧的初衷是想借由拆弹环节碰撞出人性的光辉,因为这招就是从好莱坞学来的,所以柯南剧场版的第一集显得很有大片气质。


作为一部带有恋爱色彩的动画片,柯南很好地利用了红线的双关比喻。"因为我不想剪断我和新一之间的红线。"柯南把拆弹这么生死攸关的时刻刻画得如此浪漫,想必也赚走了不少人的眼泪。


《虎胆龙威3》

最反恐

年份:1995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4)


说到底,拆弹也是一种反恐手段,所以拆弹便可以适用于任何反恐电影。而电影世界中,总是在错的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约翰•麦克莱恩面对拆弹的几率就要比普通主角大得多。系列第三集,无所不能的普通警察麦克莱恩就得去拆弹了。


电影把炸弹当做一种修饰反派的手段,片中没有复杂的炸弹装置,它只不过是一个反派穷凶极恶的身份证。拆弹的沉默紧张与本片风格不搭,于是导演将拆弹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寻找炸弹。炸弹的噱头变成指引主角去纽约各处关卡完成任务的副本任务。影片虽然只不过是流水线下的动作片套路,但其中无意对特朗普的调侃在二十年后竟成为了神预言。


《断箭》

最反恐

年份:1996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5)


吴宇森来到好莱坞后将拆弹进行到最高境界——拆核弹。


当时演反派得心应手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在片中饰演了一位工作压抑得不到领导赏识的空军机师狄坚,为了报复社会,他抢劫到一对核弹。然而大家都知道,核弹不是鞭炮,想要引爆也需要很多流程。但是为了让剧情简化,编剧将重点放在了克里斯汀•史莱特饰演的正面男一号希尔与昔日战友狄坚的对抗上,他要孤军奋战阻止狄坚引爆核弹。在片中,希尔化身超级英雄从反派的圈套中各种死里逃生。在主角光环的影响下,坏人无故话多,救命手枪也会凭空出现,核弹异常好拆。总之,这出反恐大戏,依旧是超级英雄大片的路数。


《极限特工》

最反恐

年份:2002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6)


《极限特工》第一部将拆弹改编成为一次极限运动的冒险。为了同战斗民族出身的恐怖分子抗衡,美帝启用了油管网红的极限运动选手去完成任务。


恐怖分子将足以杀死全城人民的毒气弹发射,极限特工只好硬着头皮拆弹。与普通炸弹不同,这是一个高速行进的炸弹。所以本片的拆弹专家不仅要拥有拆弹的技能,同时还要能追到炸弹。好在好莱坞降低了标准,炸弹只需强拆。于是这次拆弹过程没有防护服也没有剪线钳,面对高速运动的飞弹,有一个能追上它的人足够。


《拆弹专家:宝贝炸弹》

最人性

年份:1994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7)


喜剧片《拆弹专家宝贝炸弹》是一部典型的借拆弹表人性的影片。黄秋生和刘青云饰演的两位拆弹专家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一次3P过后发现女主不知道有了谁的孩子,从此二人多了责任,拆弹时也多了犹疑不决。


这部爱情喜剧的一部分主题现在看来也足够大胆,但影片的重点还是拆弹专家与炸弹狂人双方的较量。片中出现了许多设计精密的炸弹,但是两位主角全部化险为夷。不过在现实中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如果技术足够是可以制造出拆不了的炸弹的。


《新警察故事》

最失败

年份:2004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8)


拆弹失败,可能也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新警察故事》中精彩的高楼戏、成龙不服老的动作戏和吴彦祖突破的表演会让人忽略同样用心的拆弹桥段。


阿祖为了报复陈国荣(成龙 饰)将炸弹绑在陈国荣的女友(杨采妮 饰)身上。比起简单的红蓝线问题,片中的炸弹设计要复杂很多。除了眼花缭乱的电线和倒计时装置,炸弹中还有一种重力平衡装置大大增加了拆弹的难度,这也导致拆弹失败,好在爆炸现场疏散及时,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而影片对拆弹过程的刻画节奏紧凑,没有加入过多耽搁时间的情感戏,使得最后的女友毁容令人更感唏嘘。这也是《新警察故事》没有落俗的地方,让影迷更添几分好感。


《寒战2》

最失败

年份:2016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9)


《寒战2》中出现的地铁炸弹处置失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桥段让人印象深刻。反派一伙为了营救彭于晏饰演的案件主谋李家俊,在地铁站台安放了一颗炸弹,如此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令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危险的步步逼近。地铁里人群密集、通风条件有限,这种在封闭空间内针对大批人群实施的恐怖袭击,其结果通常都是灾难性的。就在全副武装的拆弹专家瞬间被炸飞的同时,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一职业的危险性。


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地铁已经成为了恐怖分子最常选择的作案地点之一,此前比利时、白俄罗斯、莫斯科、伦敦、马德里、巴黎、东京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曾遭遇过类似事件,造成的伤亡更是不计其数。


《千钧。一发》

最写实

年份:2008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0)


拆弹不仅被艺术渲染后能拍出好的电影,真实的拆弹更是非常亮眼的题材。齐齐哈尔曾是日据城市,因此解放后当地有大量未引爆的地雷和炸弹残留,给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老鱼虽然只是个片警,但是早年当兵的经历为他积累丰富的排雷经验,几乎所有这类棘手问题都要有他亲自出马,影片就以冷色调的镜头写实刻画了老鱼与歹徒以及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展开的角力,可谓最平实的主旋律电影。本片曾获得第11届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和评委会大奖。


《地雷区》

最写实

年份:2015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1)


拆弹是经过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是炸弹专家)对爆炸物进行拆除,以阻止其爆炸的作业。现实中往往由专业的拆弹警察和拆弹部队执行拆弹任务。不过在二战时期,执行这些危险任务的,却是一群年轻的战俘。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地雷区》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些“活体地雷探测器”。


二战结束后,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俘虏,他们被迫要去清理德军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地雷区》就将镜头对准了十个德国拆弹少年,通过真实又冷静的方式将一段人类历史上的残忍过往展现出来。本片上映后反响颇佳,还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拆弹部队》

最忽悠

年份:2008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2)


影片聚焦伊拉克战争中的拆弹部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将写实的情绪融入了每一帧画面,全片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不过电影是每秒24帧的谎言,大家不要被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忽悠了。真实的拆弹哪会这样?


现实中,大部分的拆弹都是靠机器操作完成,而且都会将炸弹转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引爆。不能因为伊拉克不是美国,所以美国大兵就随地爆炸好伐?片中拆弹专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全神贯注地去拆弹也不够科学。《拆弹部队》中表现的大部分炸弹爆炸防爆服根本抵御不了。所以这部奥斯卡佳片的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而非画面风格那般写实。


《惊天大逆转》

最忽悠

年份:2016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3)


虽然片名有剧透嫌疑,但故事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如片名般一直在逆转。


在运动场安置炸弹的幕后真凶在与警方的博弈中一直占据着主动。在这位实力大忽悠面前,警方被溜的团团转。虽然声称要炸掉球场,但罪犯的真正目的并非让炸弹爆炸,而是引诱警察发现被藏在天然气管道中的炸弹,并成功拆弹。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警方在发现炸弹的第一时间关闭了天然气,位罪犯通过天然气管道进入赛场隔壁大厦里的赌球集团中心提供的机会。如此桥段设计,在国产犯罪片中可谓新颖,和片中警方一样被罪犯牵着鼻子走的观众也都在知晓真相的一刻在内心里哑然失笑。


《暗战》

最忽悠

年份:1999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4)


其实刘德华早在18年前便与拆弹结缘了!影片《暗战》很好地诠释了“最好的拆解者就是最好的制造者”这句拆弹名言。片中张彼得(刘德华 饰)将炸弹换算成谈判砝码与何尚志(刘青云 饰)展开了高智商的猫鼠游戏。他绑架人质,用遥控炸弹要挟警方。显然他制造的"炸弹"达到了效果。


高级督察黄景发(许绍雄 饰)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认怂并放走了张彼得。何尚志在拆弹专家之前发现并解除了“炸弹”,但此时他才发现,跟没没有什么炸弹!他责怪地对督察说:"甘大滋啊!"此时,“炸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张彼得早已逃之夭夭。虽然这是颗假炸弹,但是起到了真效果。


《鼠胆龙威》

最忽悠

年份:1995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5)


《鼠胆龙威》看片名就知道是王晶在山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电影,他将好莱坞电影的紧张感与香港功夫片结合,并加入了王晶电影必不可少的恶搞桥段,虽然明知道导演是个大忽悠,但还是会看的津津有味,毕竟李连杰的动作戏仍然是实打实的,至于拆弹嘛,并没有什么 技术含量。


片中爆破专家李杰(李连杰 饰)因判断失误误剪了红蓝线,导致自己亲眼目睹妻儿被炸死。为了复仇,李杰一边给张学友饰演的功夫巨星当保镖兼替身,一边寻找仇人。在各种阴差阳错之后,仇人终于现身,在争斗中,心仪李杰的记者邱淑贞遭炸弹绑身,危机关头,李杰战胜了之前判断失误的阴影,不仅成功拆弹还抱得美人归。


《蝙蝠侠:黑暗骑士》

最意外

年份:2008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6)


如果把拆弹的故事放在漫改作品中,正常思路一定是小丑装弹,蝙蝠侠拆弹。但谁能想到,这位黑人老兄竟然成了这部电影中的拆弹专家。看上去他一脸的凶神恶煞,可他心中竟是一片花海阳光明媚。一边游轮是守法公民,另一边则是被判入狱的囚徒,双方各有引爆对方的遥控。


或许这已经超出了拆弹专家的专业范畴,但总有高手在民间。黑人老哥展现出一位拆弹专家应有的果断和冷静,一把夺过遥控扔出窗外。这一行为使他成为了主角之外最受欢迎的角色,同时也表达了导演诺兰对人性美好的主旋律幻想。


《变相怪杰》

最意外

年份:1994

拆弹专家最后结局拍摄(电影里的拆弹专家为何总要面对红蓝线)(17)


不会拆雷管不要紧,《变相怪杰》提供了一种非专业人士的应急拆弹方法。很简单,先将炸弹吞入腹中然后等待爆炸。前提是,你得有个让你变成超人的面具才行。


橡皮脸金·凯瑞的这种拆弹方式前无古人,但后有亚洲喜剧之王周星驰在《回魂夜》中的仿效,只不过炸弹虽然被放入了口中,但并不是为了拆弹。但果真这钟方法可以实现拆弹的话,还真的是最便捷最快速的拆弹方式,而金·凯瑞也一定是当仁不让的“拆弹专家”中的战斗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