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的历史故事(海拉尔故事)

1

从海拉尔出发到某中心雷达站,要一小时车程,而将近一半的路,是下公路后没有路的大草原。皮卡车司机王营说,草原的四季,就几十个好天,冬天一下雪,根本就没有路,开车完全凭经验,要是赶上暴风雪,生活补给得靠挖掘机开道。

有意思的是,中心雷达站阵地上至少有七八条有名字的砖石路,其中一条叫“天路”。教导员闫明讲起47年前的往事,神情凝重。

1971年,这个站还没有接通市电,战备和生活全靠油机供电保障。3月25日,呼伦贝尔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雪。那天晚上,4135油机突然发生故障,阵地营房即刻陷入一片黑暗,旋转的雷达天线戛然停止,战备中断了。危急时刻,油机员游平和班长彭学金主动请战,顶着“白毛风”前往油机号室排除故障。可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他们在营房和号室之间迷失了方向,被暴风雪刮到了山下的雪窝子里。最后是陆军和某场站分别派出的骑兵和拖拉机全力清雪搜寻,终于在一个坑洼地里找到了他们。当时,官兵们看到紧紧抱在一起已经冻僵的彭学金和游平,悲痛万分。

连队为纪念英烈,把这短短200米的战备路命名为“天路”,并总结提炼了“勇于战胜困难,勇于超越对手”的拼搏精神。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今天的连队已经升格为中心站,官兵也更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天路”精神却始终激励着官兵,传承发扬先辈的红色基因,扎根草原、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奋发图强,担负起守卫蓝天的重任。

2009年冬天,直招士官、油机技师许有龙前来报到时,是在旅部办事的老炊事班长把他带到雷达站的。当时,许有龙问班长,部队在哪儿?班长说,内蒙古海拉尔。他们下了火车上公共汽车,再换乘雷达站的勇士车,一路颠簸,越走路越差,越走人越少,直到上了没有路、被大雪覆盖的茫茫草原。许有龙说,当时的心情比身体还要冷。那时,连队建设处在低谷,战备训练在全旅垫底。一次,许有龙和同期直招的同学通电话,同学取笑他:“听说你的那个连队战训水平全旅第一,倒数的!”连队落后,人人脸上无光。大家积极响应站党支部号召,从战备训练抓起,人人憋着一股劲儿,下决心两年打好翻身仗。那些日子,每次上阵地值班经过“天路”时,大家都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早日摘掉落后帽子,用实际行动为连队争光。记得那是2014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正在旅部参加军事训练会的教导员闫明打来电话: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的奖牌,咱们拿到了!消息传开,全站官兵欢欣鼓舞,一片沸腾。闫明回来那天,全体官兵早早地在风雪中列队等候,大家把奖牌捧在胸前爱不释手。闫明说,从2014年至2017年,雷达站连续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成功处置了一次重大特情,荣立集体三等功。

2

2018年国庆前夕,某雷达站的第一代建设者徐立民和老伴来到这里寻根。这位1950年入伍、如今已87岁的老兵看到雷达站的工作生活条件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后,感慨地讲述起当年在荒山野岭一锹一镐搞建设的故事。走到一棵大杨树下,雷达站的指导员宫明星向两位老人讲述了“第28棵树”的故事。

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这个站风景虽美,但气候恶劣,夏有倾盆大雨,冬有北风大雪,花草树木很难存活。1996年夏天,时任站长佟宏彦的妻子李静第一次到连队探亲时,亲眼见证了一场暴风雨把连队的树苗和蔬菜一卷而空的惨状,就产生了让丈夫转业回家的念头。当时,她刚刚独自一人给公公送终并料理完后事,还承担着照顾重病在床的婆婆、抚养孩子等重任。一边是无助的妻子,一边是深爱的连队,这让佟宏彦很纠结。指导员到临时来队家属房反复做思想工作,李静才算松了口,但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在连队栽上一棵树,一年后树活了,丈夫继续留队;若树死了,必须转业回家……为了深爱的雷达站和可爱的官兵,佟宏彦答应了李静,两个人亲手把一棵小白杨栽在营房后面。

这之后,佟宏彦像呵护婴儿一样照顾这棵小树,浇水、培土、施肥。阳光强烈的时候,就用旧帆布搭个凉棚,风大雨急的时候,就用木头挡个遮风板。李静从丈夫的行动中,感受到他是多么热爱这片草原和雷达站这个家。李静假期结束,正准备离开雷达站的前一天,佟宏彦刚好护送大修雷达外出未归,一场罕见的草原暴风雨不期而至,几乎要把整个营房吞没。正当她为路上的丈夫和官兵们担心时,猛然透过朦胧的玻璃窗看到几名穿雨衣的战士头顶头、肩并肩、臂挽臂地靠在一起,在用身体保护着那棵小白杨……刹那间,李静明白了,她顾不上穿雨衣,径直冲到战士们身旁,哽咽地大声喊道:“你们不要命了?都给我进屋去!”老兵张军快速脱下雨衣给李静披上,说:“嫂子你先回去,我们必须让小白杨活下来。我们不能让站长走,更不想让站长失去你!”张军说话间,又有好几个战士冲过来,围拢在树周围站成厚厚的人墙。李静被这一幕震撼得哭成泪人:“是我错了,我不该为难你们站长和大家。无论树能不能活,我再也不提让你们站长转业的事了!”听了李静的话,钢铁般的雷达兵流下了热泪,雨水混合着泪水肆意流淌,凝固成草原雷达兵最美的情感画面……或许是军嫂的理解支持和雷达兵的大爱情怀感动了上苍,小白杨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佟宏彦不仅没转业,还因工作成绩突出提升到团机关任职……后来,大家发现小白杨是雷达站存活的第28棵树。由此产生的“第28棵树精神”,一直激励着官兵热爱本职、扎根草原、坚守信念、甘于奉献。

“第28棵树”的故事讲完了,徐立民沉默了许久,继而庄重地给白杨树敬了一个军礼。而此时,这棵当年被大爱情怀赋予过生命的小白杨,如今已长成10米多高、一人抱不拢的大白杨。在秋风中,树叶刷刷作响,恰似回敬老人的注目礼。

四级军士长李世武告诉我,他2004年6月一来雷达站报到,就知道这棵树的故事。那时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好,冬天大雪封山是家常便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都去摸摸这棵树,想想老一辈雷达兵经历的艰苦,就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他和同期来雷达站的童仕友互相鼓励,比着看谁工作更突出,结果双双成为骨干。他立了三等功,童仕友被空军某指挥所评为“感动人物”。

3

从“第28棵树”出发向北200公里,有一座海拔1009米高的鱼脊山,山上驻守着一个雷达站。

这个雷达站的阵地在山顶,营房在山下。过去,战备值班要爬自然形成的山路,从1998年开始,他们在山坡顺势修建起石板台阶,一年后完工时一数,不多不少正好1009级。

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1009级阶梯被大雪覆盖,新兵蒋雪浩第一次跟班长上山见习,班长让他带上背包绳,他问“干什么用”,班长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两个人手脚并用地在看不到台阶的山路上爬行,蒋雪浩一脚没踩稳,摔进了台阶旁的雪窝子里。班长当即拿出自己的背包绳往他身上一套,将拴好结的另一端套在自己肩上,基本上是拖拉着他上了山。此时,蒋雪浩才明白背包绳的作用。

背包绳新功能的“开发”源自2003年冬天的那场暴风雪。当时,士官班长王庆华和新战士任庆辉正在山上值班。阵地号室之间的通信线路被大雪压断,两人接到检修线路命令后,刚一出门,就被狂风刮倒在地。为完成任务,两个人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一起,在黑暗中艰难爬行,找到断点接通线路,恢复了通信畅通。回来时,他们多次被狂风吹倒,幸亏这根“生命绳”,两人才没被吹散。半小时的爬行后,他们扒开门前积雪回到屋子后,衣服里、鞋子里都是没有融化的雪,手脚冻得失去了知觉……

蒋雪浩从山上下来,再次凝视班长的背包绳,上面的汗渍、泥浆、血痕和曾经断裂的缝补节让他感慨万千:背包绳就像电影胶片一样,记录着雷达兵的使命、责任和荣誉!如今,蒋雪浩已成为新战士口中的“老班长”,但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发生在自己、老兵和那根背包绳之间的故事,“我们被这根背包绳系在一起,续写为国戍边的军旅生涯,我会把背包绳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来到雷达站的人”。

海拉尔的历史故事(海拉尔故事)(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