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1)

(你以为“谢同学不杀之恩”只是一句玩笑?那可是真诚的祝福。)

1

他叫韩非,是出身高贵的王室公子,从小锦衣玉食,平时喝喝酒打打猎听听小曲儿,本该无忧无虑才对。

只可惜他身逢战国末世,群雄争霸你死我活,已经杀红了眼。

更可惜的是,他生在韩国。

韩国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处于中原心脏地区,相当于北京二环内,绝对的黄金地段。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空间受限,没有发展余地,也意味着寸土寸金,谁都想要占领这块地方。

韩国的北边是相爱相杀的魏、赵,东边有传统土豪齐国,南边有逆袭的楚国,西边还有虎狼一样的秦国。韩国夹在强敌们的包围中,不管谁跟谁开打,韩国总免不了挨几下冷拳。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2)

一百多年间,韩国领土从荷包蛋缩成了蛋黄。

2

25岁那年,韩非离开都城新郑,前往楚国兰陵(今山东兰陵县)。这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荀子。

荀子是当世公认的知识领袖,儒家学派的带头人。楚国相国春申君(就是《芈月传》中的公子歇)很尊敬他,聘请他为兰陵令。

儒家学派的发展很像一场接力赛,孔子跑首棒,孟子接第二棒,到荀子接棒时,历史的罗盘已经指向战国后期。

谁能接起关键的第四棒?

无数年轻学子从四面八方涌到兰陵来,向这位老先生求教。韩非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

他天生口吃,课堂讨论时总是坐在角落里当听众,老师几乎看不到他。

韩非是想来学习“帝王之术”的,然而时代变化太快,儒家思想似乎跟不上现在的形势了。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那时有上百个诸侯国,打仗时就像君子之间的决斗,只要你认输,我便不再追究。

荀子生活的战国后期可不一样,战争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少,打起仗来既没原则也没底线,逆我者亡,顺我者亦亡。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者们还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还在提倡以德治国,就显得图样图森破了。

韩非坐在人群中听老师侃侃而谈,那些话却只入了耳,没有入心。他觉得儒家的理论不切实际,若想学到有用的知识,挽救韩国于水火之中,还得另辟蹊径。

幸好,这是个连年混战的乱世,也是个百家争鸣的盛世。各种思想学说、新鲜话题层出不穷,韩非很快便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那就是法家思想。

法家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最著名的有三个人物:一是为秦国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二是为韩昭侯出谋划策的申不害(申不害执政的十五年,是韩国历史上唯一的盛世),三是在齐国宣传法家思想的慎到。

韩非与这三位前辈产生了精神上的碰撞,就像干柴遇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法家,他还很崇拜道家学派的老子,觉得老子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懂得遵从人的本性。

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

韩非很干脆地下了结论:人性本恶,自私自利。以德治国是靠不住的,必须以法治国。要想保障法治,就必须先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韩非放眼望去,其他同学都在埋头学习荀子教授的学问,谁也不想跟他探讨这种歪门邪道的问题。

只有一个同学,也跟韩非一样喜欢法家思想。

韩非没有想到,自己后半生的命运,就握在这个同学手中。

他叫李斯。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3)

恰同学少年

3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平民出身,年轻时在官府当过差,负责看管粮仓,抓老鼠是他的职责。

有一天他去上厕所,忽然发现一个现象:

同样是老鼠,住在粮仓和住在厕所里的,简直有天壤之别。前者天天吃着粮食,住着殿屋,看到人也不害怕;后者只能吃着排泄物,住在茅坑里,见到有人走近就吓得逃窜。

李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嘛,就像老鼠一样,哪有什么贤能与猥琐的区别,无非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于是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摆脱屌丝身份!

他也跑到兰陵来拜荀子为师,想学习“帝王之术”,希望将来有机会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事业。

学了一段时间后,李斯觉得,荀子老师的学问虽然令人钦佩,他关于治国的那套理论却有些迂腐。

正在失望的时候,他发现了韩非。

韩非笨嘴拙舌,在班上存在感很弱,不像李斯口才好,一出场就自带话题和弹幕。

但是近距离接触后,李斯猛然发觉:韩师弟才是真正的天才!

韩非全盘吸收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驭术”、慎到的“权势”思想,以及老子思想中的阴谋权术部分。他把这几股麻线搓成一条粗大坚韧的麻绳,足够拉动任何一个国家走上强盛的道路。

这种熔汇各家学说为一炉的本事,令李斯大为折服,自愧不如。

两人于是惺惺相惜,结为莫逆之交。

八年后,韩非和李斯学成毕业,即将各奔东西。

两人去见荀子,向老师辞行。李斯说:“我打算去秦国,只有秦国那种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气,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荀子眉头一皱,不以为然地说道:“秦国虽然强大,却残暴无礼,舍本逐末。不过是末世之兵,撑不了多久。”

他又问韩非:“你有什么打算?”

韩非答道:“我永远是韩国人。”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4)

八年同学,各奔东西

4

韩非回国时,已经33岁了。

他不再像十多年前那样热血冲动,韩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多么严峻,他比以前看得更清楚。

领土小,人口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样一个国家,除非有牛逼的外交手段,才能在几个大国的夹击下保全性命,争取绝处逢生。

韩非怀着满腹学问,一次又一次上书韩王,陈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弱秦。

所谓弱秦,就是想办法转移秦国的注意力,削弱它的实力,使它无暇攻打韩国。

韩王并不傻,他从臣子们的诸多提议中,选取了一个看起来挺不错的办法。

这一年,刚刚即位的秦王嬴政,见到了一个特殊的人。

此人名叫郑国,来自韩国,是个有名的水利工程师。他对秦王说:“我可以帮您修建一条水渠,把泾水引入洛阳,解决数万顷田地的灌溉难题。”

秦王同意了。修建水渠花了十年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期间,秦国基本没有精力对其他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

水渠快修好时,郑国的身份败露,原来他是韩王派来的间谍。

秦王大怒,下令驱逐所有从外国来到秦国的客卿。李斯也躺枪了。

情急之下,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呈送秦王。这篇奇文打动了嬴政,他收回成命,继续让李斯在秦国当官。

李斯很清楚秦王此时的心情,他给秦王出了一个主意:“大王不如借这个机会把韩国给收了,一来出出气,二来吓吓其他国家。”

秦王说:“好,你去出使韩国,叫韩王俯首称臣!”

韩王得知消息,立刻把韩非找来,问他:“我后悔没有早听你的话,现在事态紧急,怎么办?”

韩非答道:“大王勿忧,我有办法。”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5)

电影《秦颂》中的嬴政与李斯

5

公元前236年,李斯出使韩国,先去见了韩王,叫他以臣子之礼前去朝拜秦王。然后又来到韩非家中,与分别十多年的老同学见面。

叙完旧后,李斯劝说韩非:“你已经名满天下,何必留在这个小国委屈自己?”

韩非说道:“我早有此意,只是无人引见。”

他拿出两篇得意之作《孤愤》《五蠹》,请李斯过目。李斯读后大为叹服,说道:“秦王一向求贤若渴,一定会重用你。你是研究理论的,我是付诸实践的,咱俩携手,天下哪还有敌手?”

李斯回到秦国复命,顺便将韩非的文章呈给秦王。

如果说儒、墨等学派熬出的都是鸡汤,那么韩非端上的则是一碗砒霜,只有秦国这样重口味的国家才能把它当良药喝了。

果然,秦王看完后拍案叫绝,问道:“这是谁写的?寡人要是有机会见到此人,死也无憾!”

李斯上前答道:“这是我同学韩非的文章,他还有很多想法,只可惜没有用武之地。”

秦王大手一挥:“这个好办!”

公元前234年,秦国派出军队猛攻韩国,要求韩王交出韩非。

韩王于是任命韩非出使秦国。饯别时,韩非说道:“此次入秦,不成功便成仁。请大王静候消息。”

韩非来到秦国,秦王以贵宾之礼接待了他,向他讨教君王之术。韩非说:“我不擅言辞,请让我回去想想,写出来交给您。”

没过几天,韩非就交出了作业。他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请秦王放弃“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秦韩两国关系一向不错,韩国服侍秦国已经三十多年,一直老老实实。与其攻打这个听话的小弟,还不如去揍那个不服秦国管教的赵国(赵国表示躺枪)。

第二,向秦王传授“驭臣之术”。

君与臣之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绝不能信赖他们,要时刻提防他们,把他们置于“动辄得咎”的境地,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君王必须保持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不能透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否则臣子就会投机邀宠,壮大势力,总有一天会觊觎君王的位子,颠覆国家政权。

第一条建议是从秦国利益出发,想要说服秦王保存韩国;而第二条,则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李斯、姚贾等朝廷重臣。

李斯彻底方了。尼玛我把你加入群聊是想让你来帮我,没想到你却要拆我的台!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6)

韩非出使秦国

6

李斯来到秦国多年,用法家那套理论帮助秦王增强国力,扫荡群雄。秦王也待他不薄,给他高官做,还让他女儿都嫁给公子,让他儿子都娶了公主。此时的李斯,在秦国已是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面对韩非这记“乌龙球”,李斯终于明白,他俩不是队友,而是对手。

李斯深知秦王性格,在他已经身居高位时,韩非这番话会给他带来多么大的威胁。如果不赶紧采取对策,后果不堪设想。

他拉上姚贾,两人一起跑到秦王跟前哭诉:“韩非果然是韩国的贵公子,说来说去还是效忠于韩国。大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不会尽心尽力,如果放他回去,迟早会成为秦国的敌人。既然如此,不如干脆杀了他,以绝后患。”

秦王觉得李斯等人说的在理,便命人先将韩非关押起来。

李斯怕秦王后悔,连夜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命他自杀。

韩非不肯,说道:“我要面见秦王!”

李斯笑道:“大王已经看穿你的计谋,你以为自己还能活命么?你为了保住韩国,保住六国合纵,竟想离间我们君臣关系。你可知过去十多年来,我为大王做了多少事?”

韩非说道:“我没打算活着出去。但请你记住荀子老师当年说过的话:李斯,将不得善终。”

第二天,秦王想起了韩非,命人带他过来。左右答道:“韩非畏罪,已在牢中服毒自尽了。”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7)

韩非VS李斯

7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发兵扫平六国,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此时距韩非之死,仅过去三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逝于巡游途中。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逼太子扶苏自杀,立小公子胡亥为皇帝。

公元前208年,李斯败于政敌赵高之手,以谋反罪名被灭族,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临刑时,李斯转头看了一眼儿子,说:“此刻我想和你回到上蔡,牵着黄狗一起出门打猎,在原野上追逐狡兔,可惜再也办不到了。”

然后他抬头望向东方的天空,低声说道:“此刻我想和你回到兰陵,一起听课,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下辈子还能办到么?”

战国老友记同学(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同学)(8)

腰斩于咸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