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稀少的古瓷(浅论鉴藏高古瓷)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

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光线充足目测即可识别,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最稀少的古瓷(浅论鉴藏高古瓷)(1)

结束语

若问珍品何所在,此法定显真善美,把关标准真古旧,硕果历历胜龙图

自东汉至宋元,古瓷窑址众多,现经考古发掘者只是冰山一角。出于多种原因,目前文博学术界正处于权威备受质疑的变革时代,有质疑才有发展,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各地收藏爱好者不断发现旧气特征开门符和高古瓷特征的精良作品,当然也包括疑似柴窑器物,但此类古瓷尚无发掘考古资料证实它们的身份,大多被文博界拒之门外;显而易见,此类古瓷不宜用“否定”的方式解决,应基于其古旧真实特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做更深层的探讨!其实,确认它们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文博学术界搞不明白的问题很多,相互间的观点也难趋一致。现在流行的“有疑点一票否决”是随意量裁的借口,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公正不负责任的,绝对不可采信!现在土地开发,高速路破土,公私建筑,文物大量出土,不少文物流落民间;更因交通通讯便利,文物流通极快,收藏爱好者能得到精品文物的机率很高。若遇到没见过或看不明白的文物应属正常现象,不可轻易言弃。必需意识到,这是一特殊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段,只要发现旧气开门的古旧精品,有条件尽量合法收藏。暂时搞不明白很正常,有神不愁庙,可慢慢细化研究,切莫相信一票否决,那不仅会坐失良机,甚至会给传统文化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众多窑址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或深埋地下,或发现而未及时发掘;原有考古发掘数据与鉴定理论还有很大缺口,还有待完善提高。若以古旧真实特征为突破口,定能跳出资料不足且墨守成规的怪圈,减少文物遗产的人为损失。

鉴赏古瓷在强调器型纹饰工艺流程的同时,若能突出古旧特征、熟练运用上述鉴赏标准,则能将真品赝品较准确的区分开来,同时在解决高古瓷鉴定无量化标准问题上迈出一大步,必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收藏要勤学善思,不能别人说什么信什么,多打问号,少走弯路!

文物鉴定要出于公心,不能以权牟私丧失人格,要知道民众的眼睛是揉不进沙子的。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文物变的愈加珍贵,笔者多年来醉心于传统文物,并由学习观摩逐渐到实践验证持续至今。以上为个人在长期收藏爱好活动中,经不断交流学习、反复实践领悟总结出的高古瓷应具特征及对某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并公布于众。

微信号ID:shjrsc ←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主编邮箱:3194442319@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