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1)

红色家风 人生灯塔——龙江文家风故事访谈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2)

龙江文

全国妇联原国际部巡视员

1949年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退休。

1949年6月,我出生在部队,那时候全国还没有解放。母亲在马背上放上马达子(一种部队放被子的袋子),两边放着哥哥,中间抱着我,就这样带着我们兄妹三个跟部队走。我的家风养成大概就是在马背上开始的。01忠于革命,永不叛党我的姑姑是对我树立革命理想信念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在我心里她是一名真正的革命人。和姑姑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她不仅告诫我们要“忠于革命,永不叛党”,更是用实际行动进行着诠释。

姑姑很早就上了井冈山,和贺子珍是好朋友,她们一起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当时我姑夫是永新县委领导,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把他打成AB团,被自己人用烧红的铁丝穿死了。随后姑姑的枪被没收,被赶上了野兽出没的荒山,想让她自生自灭。幸运的是姑姑遇到了一个守山人,救了她。即使在被自己组织的人伤害的情况下,姑姑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直把中国共产党的党证缝在棉衣里。在艰苦的岁月里,姑姑把党证当作至宝随身携带,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红军长征后,姑姑下了山,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去,敌人给她灌辣椒水,让她跪碎瓷片。即使先被同志误会,后有敌人折磨,她衣衫褴褛却义无反顾,身体疲惫却信念笃定。就算是在生死之间很难找到明显界限的时候,都很难动摇她内心的方向,她牢记入党誓言,永不叛党。

现在,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炮火燃烧后的焦土已经萌生了新绿,再也没有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但是我们对党的事业的信念不能变,保卫幸福生活的决心不能变。

02淡泊名利,踏实做事我的父亲龙福才是一名老红军,江西永新人,他从小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五次反“围剿”战斗。父亲在湘江战役受重伤后仍然坚持走完了长征路,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父亲被授予少将军衔。有人认为我父亲军衔定得低了,父亲却说:“从井冈山出来,多少人都牺牲了,在长征途中,死了那么多人,我们能够活下来就是幸运的。我是一个放牛娃,从来没有想过能当将军,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了。”这些话,影响了我的一生。父亲这一生兢兢业业,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一心扑在事业上,踏踏实实做事,他们用祖国、革命、人民、奉献这些神圣的词语,对我的人格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洗礼,用铿锵的脚步声,让我的人生之路变得明晰有力。

我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一个传奇的人。她原名鹿俊英,参加革命以后改名鹿绍箴,箴有真理的意思,参加革命就是追求真理。母亲出生在河北定县的一个农村,那儿的女孩一般不上学,但她私下跟我舅舅学习,学会了认字、算数,在当地成为传奇。在村里人的建议下,她直接上了五年级,初中考上了定县师范,3年后又以前三名的成绩考上了邯郸高等师范。她的老师是共产党员,引领他们全班参加了革命。1953年,母亲从部队转业任华东铁路局党委书记,定为十一级。她认为定的级别太高,说很多老红军都没到这个级别,找组织坚决要求把自己的级别降到了十三级。因为父亲是军人,所以母亲经常随着父亲调动而调动,在调动的过程中遇到该调级没调的,她从来没有找组织补调。有时没有合适的岗位,或职务比原来低,她也从无怨言。很多人说我母亲的能力和水平很高,但没有发挥出来,职务也没上去。但母亲却很满足,她说,我们的家庭一直很幸福,我也一直能够为党工作,这样就很好了。

1983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全国妇联,我在部队的工作是航空气象参谋,但转业到妇联时就是一个科级干部,跟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相差不多,但我感到新的工作就是一种挑战,只要认真勤奋就会有所收获。1997年,书记处研究要把我提到副局,有的同志认为我不是从外语院校毕业的,提出了异议,考虑到各种情况,这件事情就搁置了。很多人都觉得我肯定要受刺激,而且1997年我已经48岁了,当时提倡干部年轻化,很有可能我的职务晋升会止步了。但是我特别坦然,甚至都没有要调整心态的过程。我认为不提拔就不提拔了,给你多大的舞台,你就把这个舞台的戏演好。

后来很多人说我能正确对待名利,但我觉得这是上一辈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一辈革命人那种淡泊名利、踏实做事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里了。所以我觉得家风不是一种口头的东西,是一种思想的无声的传承。

03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父母那时候的干部,如果利用自己的职务照顾自己的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以此为耻的。我大哥在长春航校读飞机无线电专业,毕业后被分到了北京的部队机场做地勤工作,专业很对口。但父亲听了之后大发雷霆,说我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够分到我身边,这不是搞特殊化吗?父亲坚决要求把他调到了偏远地区。我的二哥是飞行员,航校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意思也没有到北京工作。两个哥哥上中学的时候,一到暑假,父亲就把他们送到南苑农场去劳动,他说我们的后代一定不要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

对人宽容,善待同事,也是父母常对我们说的,而且他们也身体力行。在“文化大革命”中母亲受到冲击,恢复工作后,对待当初那些批斗过她的人,母亲在工作和生活中照样信任和照顾他们。父亲对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是真诚相待,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热情帮助。有一年,父亲和一个叔叔一起从南方到北京学习,天气很冷,他把自己的毛裤送给那位叔叔穿。这些做人的准则,耳濡目染影响我们的行动。

我退休的时候,国际部的30多个同事自己掏钱请我吃饭,当时我特别感动。我经常想,在工作的时候,我和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认为不仅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同时是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很多问题站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角度上是一种处理方式,如果把他们当成亲人和朋友,就不会仅仅考虑到分配工作,还会考虑他们的发展前途,会考虑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我分管的处室人员,该结婚没结婚的,该生孩子没生孩子的,我都觉得是大事,人的一生,每个年龄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情。这些年来,我和国际部的同志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也是一种追求。我希望能和我一起并肩工作的人成为朋友。

04对上不谄媚,对下要尊重在家里,父母要求我们对警卫员、炊事员、司机要特别尊重。父母经常说:人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他们帮助我们,我们要感谢他们。父母这种平等对人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我们。我们家原来有一个老阿姨姓陈,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的时候在我们家里干活儿,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当时她的婆婆年纪很大,而且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非常艰苦,我母亲一直替她给两个孩子交学费,买学习用具,她的儿子最后考上了同济大学。我们家离开上海到南京时她留在上海,但我们家到北京时,陈阿姨特别到北京,要来我们家工作。她说,在别人家她是佣人,在我们家她是家人。陈阿姨的丈夫是在帮助新四军渡江划船时被敌人打死的,母亲几次写信到县里帮助找证人,最后陈阿姨的丈夫被定为牺牲。2000年,我到甘肃去扶贫,大家说我特别能放下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其实从我心里,从来都觉得我们是平等的。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耿直的人,不管你的职务有多高,只要你有缺点有问题,他们就要提出自己的想法,从来不会奉承人。这种不媚上的风气,也影响着我们。我在妇联工作的时候,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有问题,或者有不同的想法,我都会提出来。平等待人的这种观念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对下一代也有很大的影响。那年我们家从柏树胡同搬走,有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太太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的儿子每次见到她都叫“奶奶好”,而许多孩子都看不起她。我母亲带我的儿子到4岁,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所以我觉得这种对上不谄媚、对下要尊重的思想,是一种言传身教,更成为一种家风。现在我对我的孙子也是这样教育,不管是战功赫赫的将军,还是院里的普通工人,都一样要叫爷爷好、叔叔阿姨好。好的家风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

05一生书香,一路阳光我母亲只上了两年小学就考上了初中(定县师范),听别人讲,我妈妈初一就可以做初二的数学题了。她一生中换了几次工作,工作领域跨度很大,但每次都能很快胜任,这得益于她的学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也是她对我们的要求。有一年,我借了几本世界名著,那时这种书很难看到,只能一本一本地借。妈妈说,你白天看,我晚上看,行吗?后来我借的书她都看完了,当然我没有完全让妈妈晚上看。我父亲小时候是放牛娃,文化水平很低,他在农校时学习了革命的道理和文化知识。到了部队之后,他边打仗边学习,后来又到军事学院进修。父母认为在工作中学习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对知识渴望和追求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因为“文化大革命”,我没能上大学,1968年参了军,后来到空军学院学了两年航空气象,被分到北京空军任气象参谋。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申请参加高考,但领导说空军学院那两年已经是大专了。可等转业的时候,界定我们的学习为中专,很多人为我打抱不平,可我觉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到妇联工作后,要求干部学历起码是大专,我就想,既然在国际部工作就应该学外语。1988年,我通过全国统考,上了社科院英语专业的夜大。有人说这个年龄不是学外语的年龄,但我母亲听到我考上了大专特别激动,她说:“江文,你一定能学好,有志者事竟成。你完成了我未完成的心愿。虽然我当过学院的党委书记,但是我没有上过大学,你不仅在实现你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当时班里同学们都比我小,有的是十八九岁的孩子,而我都已经39岁了。那时候我在办公室当主任,工作非常忙,经常在接外宾的车上背单词,晚上和儿子一起做作业。4年以后我大专顺利毕业,还是英语专业的特优生。毕业以后,正好开始筹备世妇会,我的英语也派上用场。当时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在妇联的楼里设了办公室,我负责和他们联络。1997年,我48岁的时候,考取了首师大的英语专业,开始了本科学习。当时我们班的同学比我儿子都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我,我说不要叫我阿姨,叫我大姐。我觉得当初没有把空军学院的学习定为大专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这让我又学了一门新的语言,而且拿到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在竞争上岗的时候,对国际部领导的要求是本科外语专业。有人说我很有准备,其实我学习时完全没有想到和职务有什么关系。

在首师大上学的时候离家很远,每次坐班车到公主坟,吃点儿东西,再坐公共汽车去上课,上完课回家更是困难。很多人都说我不怕苦,有毅力,可我真的没有觉得这是苦,因为“文化大革命”我没有上大学,现在坐在大学教室特别幸福,当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苦了。目前我开始学习周易,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值得研究。我经常对我的孙辈说学习是一种享受,我不期待他们学习成绩能有多好,但一定要把学习方法掌握好,要爱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积蓄力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就是在吸收营养,获取一种精神食粮,使我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生活也充满阳光。

06肩负使命,担当责任2000年,我报名到漳县扶贫时50岁,母亲82岁。当时我很难跟母亲开口说要去外地一年,因为她这种年龄随时会有意外发生。可她一听到我要去甘肃扶贫一年时马上说:“太好了,当年我和你爸爸解放大西北,你现在去建设大西北,多有意义啊!”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要去漳县扶贫,我想,到偏远地区工作,总要有人带头申请,心里有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动,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父母用一生的行动为我们树立的榜样,再说我缺乏农村基层服务这一课,应该补上。

当时我们一共去了9个人,没有带募捐的衣物和资金,因为这些物资都是可以用完的。我们觉得应该带一种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帮他们建立脱贫的方法,他们更需要造血而不是输血。这一年的基层实践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农村的情况,这对国际扶贫项目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漳县时,有一次我们去哈达铺视察。我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他所在的红一方面军曾在哈达铺整顿。在那里我有和父亲灵魂交集的感觉,当时我想有可能我踩的这块土地就是父亲曾经走过的土地,好像有一种气场的呼应,更让我在漳县的工作中充满了力量,生怕辜负了父亲,辜负了这片土地。

在扶贫的两年中,家里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先是我儿子出车祸住院,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我先生当时没有告诉我,我的婆婆也是同年去世的。特别是在2000年6月我回北京跑项目,到京第二天,我大哥在上班的途中突发心脏病猝死,去世的时候才56岁。

我大哥1943年出生时赶上敌人“围剿”,部队紧急转移,就把他留在当地老乡家里,后来找不到那家老乡,过了一年多才找到。老乡家条件很差,哥哥也严重营养不良。大哥被接回来时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到,只知道要萝卜干吃。在医院检查后才知道眼睛是被眼眵糊住了,还患了中耳炎,他的身体受了很大的影响。大哥特别孝顺,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不要告诉妈妈。大家不让母亲去大哥的追悼会,但她坚持去看大哥最后一眼。那段时间母亲白天很坚强,但夜里经常哭醒。安葬了大哥后,母亲对我说:“江文,你回县里去吧,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再悲痛的现实我们都要面对,我能够正确处理。那边你是领队,县里有很多的工作等着你去做。”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正好分管国际项目的相关工作。那一年我先后去过四川6次。我认为灾后重建工作,如果不深入一线,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灾区的需要。为此,我和同事们一次一次地到四川、陕西和甘肃这些地震灾区调研。从陕西到四川的时候,司机说:“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给你们开车,你看山上的石头,一下雨就会滚下来,我们就会被砸死。”但大家根本就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在灾区也会遇到余震,尤其是晚上我们住的板房隆隆地响,那时我们不是很害怕,越在这种时候越有一种前行的力量,有一种使命与担当。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申请了6个国际项目,全部通过,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到前方,制定了最适合当地的方案。

记得1991年我带一个泰国团在外地访问,在河南时阑尾炎发作,从洛阳到西安的途中阑尾穿孔,到西安时已报病危。躺在手术台上,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心里却格外的平静,回顾自己这一生,在各个岗位工作都很尽职,和大家关系也很和谐,没有遗憾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工作为先,父母对工作就是这种态度。因为父母的工作都特别忙,我们兄妹4个的家长会他们几乎都没时间参加,但是这也让我们知道工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作为国家干部,更不能因为家中事情影响了工作。

这些年,尤其是去了漳县和汶川,得到了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我退休后,选了民促会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这些有公益性质的工作。今年我68岁了,我很骄傲和新中国同龄。我很幸运生长在一个红色的家庭,在思想上得到引导,在生活中内化影响,在工作中学会担当,我的家风给我的精神财富使我终身受益。俗话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我要把这种家风代代相传!

07访谈员后记

什么是家风?

你看不见,我可以讲给你听;你感觉不到,我可以帮你触碰。家风的背后是思想、是感情、是行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它靠着吸取一代代人生命途中的精华成长,又在日常小事中散发力量,像是流动的血液渗透到人格的纤维,左右着你的生活态度,炼化着为人的品性与情操,这就是我此次访谈的感受。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3)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4)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5)

访谈时间:2017年5月1日15:10—16:52

访谈地点:受访者家中

受访者:龙江文

访谈员:张秀静(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回望· 聆听 全国妇联离退休干部口述家风故事》——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6)

怎么和幼儿园老师搞好关系?比送礼更有用的是这个

孩子的食品安全谁来管?国务院发声......

教育| 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 究竟为何成瘾?

职场| 工作和生活之间 也许无需平衡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7)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8)

来源/女性之声

编辑/爱乐福

审核/拉萨市妇联

传承红色家风育时代新人(红色家风人生灯塔)(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