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曹魏后的安排(刘禅投降曹魏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的风云变幻就如同一场浩瀚的梦一样在历史中散如云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刘禅投降曹魏后的安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刘禅投降曹魏后的安排(刘禅投降曹魏后)

刘禅投降曹魏后的安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的风云变幻就如同一场浩瀚的梦一样在历史中散如云烟。

读《三国演义》时,虽然感慨于其中英雄气概,但最终还是无法消除内心对于蜀汉结局的唏嘘。豪杰辈出、胜利在即的蜀汉政权最终二世而亡,而亲手葬送了这个国家的人就是后主刘禅。

当我们试着把浩大、复杂的三国史浓缩在这一个人身上时,会发现他的人生可能比历史更让人叹息。

以配角开始的人生

在有关三国的各版影视剧和各类游戏中,都浓墨重彩地描写过“单骑救主”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将赵云,整个故事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他的勇武和忠诚。

而在这个典故当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他就是刘禅。还在襁褓中的刘禅扮演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配角——被救的角色。此后他的一生都没能逃过这个命运的诅咒。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长坂坡围困住刘备,蜀军大部队以及刘备的妻儿都被残忍抛弃,部将赵云身抱刘禅,浴血奋战,终于突出重围,将刘禅交到了刘备手中。

故事本来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但是罗贯中却在后边加了一段令人咋舌的情节。刘备接过襁褓中小小婴儿,突然容色大变,用力将小刘禅往地上摔去。

还好赵云接住了小刘禅,不然历史可能真的要改写。

这段意外,据说是刘备为了笼络赵云所作的政治表演。然而赵云单骑救主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刘备要是真把刘禅摔死了,赵云才要当场傻掉。

这个逻辑非常奇怪,除非刘备真是个老谋深算政治家,才可能为了笼络人心做这种多余的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备是不知道怎么感谢赵云,只用儿子的命来表达对赵云的感恩。

然而从刘备抛妻弃子的行为来看,刘备可能真生气了,真心想把刘禅摔死,毕竟儿子可以再生,赵云这种大将凤毛麟角。他在后方盼了半天,最后发现赵云差点死了,内心肯定很复杂。

不论真相如何,刘禅算是倒了大霉了,先是被爹给抛弃,然后又在战场当中被晃了个七荤八素,最后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却又被自己的老爸差点摔成植物人。

刘备一直自诩是刘邦的后代,也一直将刘邦的成功之道奉为宗旨。不管他是不是真后裔,但是就抛妻弃子这一点上倒是颇有刘邦的风范。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彭城大败,被项羽追着跑,妻儿老爹全都扔下了,可怜的惠帝和公主几次爬上刘邦的车,都被刘邦踹了下去。最后还是车夫夏侯婴坚持救了两个孩子的命。

对于刘邦和刘备这两个人来说,他们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事业。

由此可以推断,刘备可能天天都在想着怎么恢复汉室,怎么把曹操给干掉,对刘禅疏于教导。不然刘禅也不会在几岁的时候差点被孙夫人拐走。

巧的是这一次救了刘禅的仍然是赵云,如果真的被孙夫人带回孙吴,不是变成阶下囚就是变成刘备的弃子。

胸无大志的储君

刘禅的童年可谓是多灾多难。之前虽然爸爸不疼,亲娘不在,好歹孙夫人一直照料他,等到孙夫人走了之后,小刘禅就真的成了孤零零一个人。

身为君主的孩子,也没人敢跟他交朋友,大人们都在搞事业,蜀汉政权也有随时有可能朝不保夕,没人在意该怎么培养好这个小领导。

刘禅就这样一直跟身边的奴仆们从小玩到大,可想而知他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二世祖,天天声色犬马,什么也不操心。

《三国志》中对刘禅的描述也是形容他好玩乐,喜美衣服,胸无大志。

然而他却是刘备唯一可选的继承人。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刘禅被封为皇太子。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刘备终于想起来这个儿子了,但是他心里清楚刘禅是什么样子,为了让他有执掌天下的能力,直接派诸葛亮当他的老师。

人们常说三岁看老。小时候没好好教育,就别期待长大了能有多大的作为。刘备纵使让诸葛亮亲自抄书给刘禅讲解,也为时已晚。

章武三年,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临死前和诸葛亮抱头痛哭,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要传给自己的儿子了,但是这个孩子却是个不开窍的主儿。以后蜀汉将何去何从,前途一片迷雾。

刘备在此时说了一段让诸葛亮都震惊了的话:如果这个孩子扶不起来,你就废了他自己当皇帝吧。

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几乎没皇帝敢说,但是刘备说出来了,很多人怀疑刘备是为了笼络诸葛亮故意这么说的。但是在封建时代,这种话的分量决定了它不能用来玩弄手段。

刘备应该是已经预感到蜀汉的陌路到了,他不是一个心思狡诈的人,他从一介布衣起家,靠的就是礼贤下士、仁爱百姓、心怀天下。这一刻,更让人愿意相信他是为了天下放弃了私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千古贤相诸葛亮,对老刘家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君主,他开始事无巨细的管理着全国的事务。这时,刘禅再次沦为了诸葛亮光辉人格的背景板。

实际上,刘禅虽然胸无大志,资质平庸,但是却十分乖巧听话。刘备临死前嘱咐他将丞相当做父亲一样对待,他就完全照做,从不对诸葛亮的安排加以阻遏。

也正是因此,在诸葛亮掌权时,蜀汉才能得到暂时的安稳。

然而此时天下大势已定,三国战争期间,蜀汉的力量一直很弱小,虽经过多年辛苦经营,但与家底雄厚的曹魏相比,依然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拼尽全力想挽救自己钟爱的国家,但是终究敌不过天命,在北伐途中遗憾离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为了一个承诺、一个信念呕心沥血的千古一相,从此退下历史舞台,令人无限惋惜。

没有诸葛丞相的蜀汉,在多年积弱下已然行将就木。刘禅日日笙歌,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蜀汉的政治日益腐败,灭国只在旦夕之间。

彼时在司马家族统治下的曹魏则日益强悍,景耀六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举力伐蜀,刘禅直接投降,从此蜀国灭亡。

历史上投降的亡国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齐王建。他为求自保,从秦始皇远交近攻政策推行开始,就一直与秦交好,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计划。

在始皇统一大势即定之时,这个没出息的国君直接举旗投降,连反抗都不反抗一下,还期望着秦始皇等给他一块封地,安享晚年。

秦始皇虽然按照约定给了他一块封地,却是空山一座,被团团围困,最后齐王建被饿死在山中。

败方政敌只有两条路:要么被杀,要么被终生监禁。

在大多数人看来刘禅是幸运的,司马昭没有处死他,而是将他接到了魏国首都洛阳,对他进行了款待。

魏国实力雄厚,宫殿雄伟,美女如云,刘禅看得几乎呆住了。司马昭见刘禅呆滞的样子,不由试探性的问他感觉如何。

刘阿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到之后哈哈大笑。当即封他为安乐公。

孟达曾言:“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在司马昭眼中,刘禅就跟传言的一样,是个天生的庸才。

然而刘禅并不蠢,虽然他却是能力不强,喜好玩乐,但是不至于是非不分。和司马昭的这段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对话,很可能是他自保的方式。

刘禅生性善良,不喜战争,没有远志。当看到大势已去之时,他不想蜀国的百姓再次卷入暗无天日的战火当中,软弱的个性让他选择了投降这条不归路。

然而在他投降之后,受命讨伐蜀国的魏国将领钟会等人发生叛乱,在魏国清理门户的过程中,蜀国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战场。

烽烟四起,尸横遍野,蜀国大地一片血海。刘禅的儿子和亲信大臣都在暴动中不幸遇难。很难想象刘禅的心情,他本来是抱着减少伤亡的目的归降曹魏的,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国家庇佑的人民,命如草芥。

了解这件事之后,再回头看那句“乐不思蜀”是不是多了几分凄凉和无奈呢。

后来,虽然司马昭封给刘禅一个县管理,让他安度万年,实际上是在监视他。

战国时期对立的强国之间会互送质子,往往是王子之类的。燕太子丹、嬴政、秦昭襄王等都做过质子。

这些历史伟人们无一例外地在国外过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日子,他们国家尚在都活得如此憋屈,亡国之君刘禅真的能入他的封号那般安安乐乐的过完一生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马昭也不是做公益的,晚年孤寡,又背负着亡国的罪名,随时有性命之忧,这样的人生,哪来的“乐不思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