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笏怎么记事(古代缙绅及笏)

古代缙绅及笏缙绅是古代公卿士大夫等仕宦通称,本作“搢绅”《史记.封禅书》与《汉书.郊祀志》中有同一句话:“其语不见经,缙绅者不道”这句话的意思指某人的说法不载于经书,而且缙绅亦未谈论此处缙绅喻意有学识及地位的官宦儒士,称缙绅之士,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用笏怎么记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代用笏怎么记事(古代缙绅及笏)

古代用笏怎么记事

古代缙绅及笏

缙绅是古代公卿士大夫等仕宦通称,本作“搢绅”。《史记.封禅书》与《汉书.郊祀志》中有同一句话:“其语不见经,缙绅者不道。”这句话的意思指某人的说法不载于经书,而且缙绅亦未谈论。此处缙绅喻意有学识及地位的官宦儒士,称缙绅之士。

搢绅、绅士、乡绅

缙绅二字,渊源腰带与笏。史家裴骃《史记集解》云:“李奇曰:‘缙,插也,插笏于绅。绅,大带。’”唐儒颜师古《汉书注》云:“(缙)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耳,非插于大带也。或作荐绅者,亦谓荐笏于绅带之间,其义同。”缙、搢、荐三字意思相同,史书混用不分。自上三代至秦汉,古人皆系腰带。腰带上有銙(kua环扣),带下垂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绅”字云:“古有革带,以丝佩韨,而后加大带。绅则大带之垂者也。”韨即皮子。绅,垂长三尺。朝臣有事需要占用双手时,便将笏插于大带与绅之间,谓之搢笏,又作搢绅。此即缙绅一词由来。

搢笏之笏始于周武王。《礼记.乐记》云,周武王克殷后,天下不再兴兵事,“裨冕搢笏”。裨冕是天子朝服,裨是衮服,冕即冠冕。武王解其剑而带之笏,表示罢兵事而兴文治。此即为周人制笏之始。《释名.卷六》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或言可以簿疏物也。”笏就是疏忽怕忘记,故而将事情写在笏上。臣子上朝有三项事由需要记在笏上:1、欲奏禀君王之事。2、回答君王所问之事。3、记录君王所命之事。笏既是书写记事工具,也是上朝礼仪。

汉儒郑玄《礼记注疏》卷三十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球,美玉也。文,犹饰也。大夫士饰竹以为笏,不敢与君并用纯物也。以鱼须饰文竹之边,须音班。……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以上说的是先秦古制。周天子用玉笏,诸侯用象牙笏,大夫用鱼须装饰的竹木笏,士用竹木笏。“用笏造”即用笏奏禀。晋六朝以后,笏主要分象牙与竹木两种。五品官以上为象牙笏,六品以下竹木笏。唐宋以后,文武臣皆持笏。

汉代“搢绅”之后,唐代有“搢绅士子”、“搢绅士大夫”等称谓。《旧唐书.礼仪志二》:“鸿生硕儒,俱称尽善,搢绅士子,并奏该通。”至明代,“绅士”、“士绅”称谓进入正史。《明史.杨廷麟传》:“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明末清初,“乡绅”一词出现。搢绅、绅士、士绅、乡绅,均表示有功名身份或有学识教养的仕宦名流及乡间德高望重者。中国朝野有两三千年的搢绅阶层,他们以担当、见识、操守是为古代社会主流。

笏之典故

1、簪笔

笏,又称手版、笏版、朝笏。笏版记事,必然有笔。《晋书.舆服志》云:“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日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簪即簪笔,古时称“簪白笔”。晋代时,王公有爵位者及武官不加簪笔。二品以上文官及有内侍职位者加簪笔。

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簪白笔”云:“古耳笔之遗象也。腰带剑耳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古代的白笔夹在耳朵上,故名“耳笔”。簪笔则插于头冠,如同女人的簪子,得名“簪白笔”。《宋史.舆服志四》云:“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晋代以紫皮裹簪笔,宋时用绯罗,且文武臣皆加簪笔。

2、笏囊

笏囊,又称笏袋,即放置笏版的袋子。张九龄是唐玄宗朝名相,深得玄宗赏识。古代朝臣骑马时,皆搢笏于带。张九龄身体弱,笏版沉而不能搢绅,便令人手持笏版跟随左右,并专门制作笏囊以置笏。“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旧唐书.张九龄传》)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云:“今人相传云,陈希烈不便税笏,骑马以帛裹,令左右执之。”税字义为置放。陈希烈是唐玄宗天宝朝宰相,他大概是张九龄之后第二位用笏囊的大臣。

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宰相上朝设有笏架。朝臣进入大内,笏版由宫人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将笏版置于架上,专有笏囊吏负责持笏囊。(参《格致镜原》卷三十)

3、“还陛下此笏”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高宗李治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昭仪武氏,便召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右仆射褚遂良等商议。高宗曰:“皇后无子,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皇后,公等以为如何?”褚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曾执陛下手对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皇后无过错,恐不可废。陛下违先帝之命,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该万死。但我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言罢,褚遂良将笏版置于殿阶,曰:“还陛下此笏。”遂解巾叩头流血。(《旧唐书.褚遂良传》)

4、魏征笏

唐文宗李昂对宰相曰:“太宗得魏征,辅弼成盛世。我今得魏謩(谟,魏征五世孙),于疑似之间,必极匡谏。虽不敢企望达至贞观之盛,庶几做到无过错。”随后又问魏謩曰:“卿家有何书籍?”魏謩答:“家书悉数全无,惟有文贞公笏版在。”文宗令他把魏征笏版呈进。宰相郑覃在旁边说:“在人不在笏。”文宗曰:“卿浑然未晓,我是但求故臣美德之义,不是要笏版也。”(参唐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

5、笏上画圈儿

元文宗祭祀天地、社稷、宗庙,近臣孛术鲁翀任礼仪使。各祭祀事礼仪繁杂,孛术鲁翀便将各节写在笏版上。遇文宗皇帝名讳他不敢直书,便画俩圆圈儿代替。文宗偶然取过他的笏版看见文字中有俩圆圈儿,曰:“此为皇帝名乎?”因大笑。遂将笏版还孛术鲁翀。(参《元史.孛术鲁翀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