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为什么在马关签订)

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为什么在马关签订)(1)

日本人绘制《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炫武论」与「河豚论」

有关日本选择在下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解释可大致上分为「炫武论」及「河豚论」。

「炫武论」基本上是延伸日清讲和记念馆的官方说法,透过春帆楼窗户可看到海峡里进出的日本军舰,这给刚经历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李鸿章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威胁,有利伊藤博文等人谈判。

后者的「河豚论」则是指伊藤博文酷爱吃家乡的河豚,所以用他的号「春亩山人」,和窗外关门海峡上的帆影,为这家店取名「春帆楼」,并签发了日本第一号的河豚许可证。然而,「恋豚情结使伊藤博文选择了下关」不过是大众对伊藤博文饮食嗜好的想像罢了。

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为什么在马关签订)(2)

陆奥宗光

在整个中日交涉过程中,由陆奥作主先后拒绝了清廷的第一、第二次使节团,可见伊藤十分倚重陆奥,也在关键时刻采纳他的意见。

自从日本拒绝清廷第二次使节团后,国际局势出现了不稳的情况。日本一直想占有由中国通往朝鲜的咽喉──辽东半岛。但欧洲列强对此态度转为强硬,纷纷表示不允许日本从中国大陆割去任何一寸土地。若不及早进行谈判,欧洲列强势必进一步干涉。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日本想尽快促成两国谈判,破例在1895 年2 月17 日主动向清廷提出他们的谈判基础,其中包括:军费、朝鲜独立、割让土地和规范将来交往等条件。18 日,日本进一步表示希望李鸿章担任清廷的全权大臣。当中也征询了清廷关于会面地点的意见。

日本急于谈判的心情,可早见于伊藤在2 月初拒绝第二次清廷使节团的时候,私下与伍廷芳见面的一段小插曲。伊藤向伍廷芳表示,如果派恭亲王或李鸿章出使,他本人甚至愿意前往中国谈判。

接着,伍廷芳询问伊藤具体地点,他暖昧地回答:「可能是旅顺」。但是到了次日,伊藤的口气又改为:「可能是旅顺,也可能是其地方」。可见,为了尽快达成谈判,伊藤甚至想过放弃日本主场之利,但是当时陆奥并不是这样想的。

2 月26 日,陆奥收到清廷的回覆,清廷答应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希望就17 日所收到的电报进行商议。清廷如此迅速回覆,其实是意识到每失去一天,就有失去更多金钱与土地的危险。两国都急于谈判,可谓一拍即合。27 日,陆奥致电伊藤,主张以下关为谈判地点。3 月2 日,清廷便正式接到通知。

在当时,伊藤甚至想在中国或离中国较近的地方举行谈判;他并不想花时间在这问题上纠缠,只想在地点方面稍作迁就,以平衡各方的意愿,尽快促成谈判。不同于伊藤的选择倾向,陆奥的选择一方面是确保广岛会面以来的主场之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回应中国。

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为什么在马关签订)(3)

摄于日清讲和记念馆外。左面为伊藤博文;右面为陆奥宗光

由大本营所在地广岛到下关,只需要数小时的船程。如果陆奥在3 月17 日晚上离开广岛,18 日抵达下关;3 月19 日,如果伊藤在清晨时段,从宇品(当时广岛南面的港口,即今天的广岛港)出发,大约会在早上8 点抵达下关。由于船程不长,会议期间遇上任何突发状况,也能第一时间回到大本营即时处理。而由天津前往下关只需要大约三到四天的时程。

由于3 月13 日是黄道吉日,李鸿章使团一众便顺应「天意」,在当天登上了轮船招商局的「公义」、「礼裕」两艘商船,期盼着这次谈判能得到苍天护佑。但实际上,至15、16 日轮船才正式驶到天津白河口外。

换言之,16 日才算是船只出海的正式日期,到19 日早上约8 时直达下关。然而,比起第二次由上海到广岛的使团仍然少了一至两天船程,而且不用在神户换船,较为节省时间、降低风险。在下关谈判对于年事已高的李鸿章来说,无疑是个较舒适的安排。

总而言之,「下关」这个谈判地点是一个能够回应双方需求的选择。

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为什么在马关签订)(4)

李鸿章

历史推理

历史的一个迷人之处,是基于各种历史材料的推理,其中使用的技巧和侦探查案相同。可惜的是,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重返现场、进行实验,所以这些推理或多或少都需要想像。

这些依靠有限史料而来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历史的画面。「炫武论」难免让人联想到李鸿章当时的心境。试着想像,李鸿章在谈判期间进出会场时,每天看到海峡上歼灭自己舰队的军舰,只能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毕竟两国改革的起步时间相仿,结果却是如此不同。

「河豚论」则为议和添上了几分黑色幽默。我们又可以幻想一下,伊藤博文以胜利者的姿态,请习惯熟食的李鸿章吃河豚刺身,就有如要李鸿章签「难以咽下」的《马关条约》一样。而占据上风的伊藤博文在品尝河豚时,又怎么不会想起1864 年的屈辱?

英、美、法、荷四国联合鉴队为「攘夷」,将炮口指向下关。伊藤和井上闻多的长州藩士竭力试图阻止开战,但是他们的努力失败了──下关的炮台被轰得粉碎,幕府不得不为此承担300万美元的赔款,直到10年之后才被继起的明治政府还清。在这一刻,伊藤口中的河豚肉会否代表着苦尽甘来呢?

由于资料的不断更新,本文得以在两大主流说法以外,另外提出一种说法。从国际局势的转变与中日双方在第二次会面的状态,以及把视线稍稍移向陆奥宗光,将选址与会面双方分秒必争的心态联系起来,叙说出故事的另一角度。读者可以多一种选择来自行比较、反思──官方说法或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否一定是最合理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