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冰城古稀老人追忆)

口述人简介:74岁的柴松滨从小就居住在南岗区比乐街,后来那个大院拆迁,老人在这条街上的另一头住了下来老人说,这条街承载着他儿时与外国小伙伴们的快乐时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承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承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冰城古稀老人追忆)

承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口述人简介:74岁的柴松滨从小就居住在南岗区比乐街,后来那个大院拆迁,老人在这条街上的另一头住了下来。老人说,这条街承载着他儿时与外国小伙伴们的快乐时光。

比乐街113号大院像个“国际社会”

我是1942年生人,八九岁开始有了“记忆”,记住了从那时往后的一些人和事,至今不忘。

那时我家住在比乐街113号的大院,院里是个小白楼,听长辈们说,这大院之前是很有钱的老马家盖的,到我记事时,这个院里已住了16户人家,院门前还有个木板房,像是收发室。每家都有一个用木栅栏围起的小花园,各家种着果树。

16户人家除中国人外,还有俄罗斯人、日本人、土耳其人、犹太人和波兰人,6个国家的大人小孩子聚在一个大院里,整天出出进进,像个“国际社会”,但“国际关系”并不复杂,虽然院里的每家每户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可一回到大院就都过着平凡的日子,今天你送我黄油、面包,明天我包了饺子送过去,印象最深的是土耳其人家养奶牛,每天清晨推个装牛奶的车,在院里卖牛奶,孩子们最愿这个时候跑出来,借打奶的机会在院里玩上一阵儿。

我当时还观察出一件事:外国家长很把小孩当回事,我到他们家玩,大人就把我当成客人一样,跟我打招呼,请我坐,给我吃糖果,还会跟我很正式地聊个三四分钟,之后就走开,不打扰我跟他们的孩子玩。

可是我们中国家长,却从不把小孩放在眼里,有小伙伴跟我回家玩,我的家长仍忙着自己的事情,谁来谁走、谁叫啥名,根本不理睬。

与“老巴夺”的俄罗斯经理做邻居

1952年4月,哈尔滨市政府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有偿收为国有,定名为“国营哈尔滨制烟厂”,是中国第一家卷烟厂。一些在“老巴夺”工作的外国人大多居住在南岗区。比乐街107号大院住着的一家俄罗斯人,听说男主人是“老巴夺”的经理。107号院和113号院挨得近,大家就都成了邻居。

这名经理家的男孩子叫尤拉,女孩叫列娜,跟我差不多大,虽然他们在俄罗斯人办的学校上学,我在中国学校念书,但并不妨碍我们交流,放学后经常在一起玩。

现在的儿童公园那时叫铁路公园,公园里遍布着樱桃树、核桃树、臭李子树等,公园沿马家沟河一侧用铁丝网拦着,我们经常钻铁丝网进入公园,偷摘果子吃。

当时的秋林公司里有面哈哈镜,我们经常跑进去照哈哈境玩,公司门口一位迎宾的老人嫌我们捣乱,一见我们来就往外撵。

过去的屯子和荒地变成小区、开发区

有一次,我要买两个本子和一支笔,父亲给了我2分钱,可一出门我就把钱弄丢了。丢了钱怕被父亲打,不敢回家。天黑了,小伙伴们都各回各家了,尤拉和列娜看见我还站在院子里不走,就过来问我,我说了原因,他们跑回自己家,拿来两个本子和一支笔给我。我接过本和笔转身跑回了家。现在一说起来,当时的情形还在眼前。

上世纪50年代末,尤拉一家离开了哈尔滨,我也进入了哈三中读书。一天早晨,我刚进学校,收发室就给了我一封信,信来自圣彼得堡一所中学,内容是希望与我相识,更多地了解中国,落款名字是位女生,但不是我小时候认识的列娜。我按地址给这位女生回了封信,介绍了当时的中国和哈尔滨,却没接到回信。

时光荏苒,70多岁的我经历了哈尔滨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哈尔滨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屯子、荒地变成了小区、开发区,小时候觉得外国人家里的咖啡是奢侈品,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喝上,现在我不仅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还每天早晨到工人文化宫的舞厅跳交谊舞。越来越多的哈尔滨孩子走向世界各地,他们比我小时候更幸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