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绘本教学(省教学能手徐丹丹)

徐丹丹

学会独立绘本教学(省教学能手徐丹丹)(1)

徐丹丹,冯爱虎工作坊成员,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雁塔区教学名师,全国首届和谐杯高效教学名师,现任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教研主任兼语文教师。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等组织的评优赛教、观摩研讨等活动。

《搁浅的鲸鱼》是美国著名童书作家珍·尤伦(Jane Yolen)创作的。

  创作背景:珍·尤伦在苏格兰海岸度假时,听闻距驻地约二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大群鼠海豚搁浅,于是开始撰写这个故事。

  主要形象:一头搁浅的无助的鲸鱼和一个快乐善良的小女孩莎莉。莎莉宁可退还奖章换回鲸鱼的生命。在她心里,一头素不相识的鲸鱼比赞赏和荣誉重要得多。这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珍视。作者在绘本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我愿意相信,当叙述故事的小女孩长大后,她将是她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或许,她会研究海洋生物学,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生物实验室工作。我在1970年代访问过那里,我认为特别适合她。”她是希望读过这个故事的孩子中会出现莎莉吧,去研究自然,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然的选择,但是可以减少更多的伤害,身体力行便无悔。

  故事情节:莎莉和两个哥哥因为错过了最后一班校车,急急忙忙走路回家。在缅因州小镇的沙丘上,他们遇到了一头搁浅在沙滩上的大鲸鱼。为了拯救鲸鱼,他们一趟趟追赶退潮的海水,把自己的衣服浸满水,再跑回来淋到鲸鱼身上。但这无异于杯水车薪。莎莉的一个哥哥跑去求助,很多大人赶来帮忙。但是,潮水退得那么快,而鲸鱼又那么庞大,鲸鱼却再也回不到大海。

主要内容:作者珍·尤伦(Jane Yolen)通过描写孩子们救助一头搁浅的鲸鱼的故事,从多个角度引发读者关于鲸鱼搁浅问题的思考,作者却理智又诗意地告诉我们“站在大自然一边”。也许只有站在自然的一边,才能想自然之所想,痛自然之所痛。

1.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我觉得有必要先了解作者珍·尤伦。她被誉为“美国的安徒生”“20世纪的伊索”。迄今为止已创作三百多部作品,她的《公主的风筝》1968年获凯迪克银奖,《月下看猫头鹰》1988年获凯迪克金奖,她获得的其他奖项也数不胜数。作者虽然没有让故事有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她却处处描绘着温暖与真情:莎莉与两个哥哥的感情;爸爸对孩子们的宽慰;莎莉奔向大海浸湿毛衣的焦急;莎莉在鲸鱼眼睛旁的话语;莎莉看鲸鱼死去内心的自责;想起弥留之际的爷爷......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最珍视的情感在故事里展开,让我们觉得那么近,那么熟悉。我想作者珍·尤伦也一定有个幸福的童年,不然她的作品怎么总是透露着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在绘本故事蝴蝶页的后边,还有作者专门写给中国小读者的话:“我在大洋彼岸向你们问好。在你读这本书时,要记住,大自然是广袤无边并充满许多奇迹的。她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些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有些是不愉快的——但是,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要站在大自然一边,尽你所能帮助她。当我在海边(对我来说是大西洋)漫步时,我看到很多美丽的事物,还有一些不那么美丽的,大部分都是人工之物。我总是努力站在美好事物的一边。我希望你也是。”拥有美好心灵的她希望我们站在大自然的一边,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

这本书的图画作家是美国新锐插画家梅兰妮·卡塔多。《搁浅的鲸鱼》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全书用灰色和深蓝色衬托着来自大海的忧郁和悲伤,彩铅绘制的图画更具有年代感和人物的质感。封面中深蓝色的海面和金色的沙滩将分成两部分,是在预示着鲸鱼的生与死吗?小女孩在海边做什么?她的做法对于鲸鱼的搁浅有作用吗?都给我们留下无尽的猜测。

  2.从学生的角度的角度这个绘本故事适合一到六年级的所有学生,低年级的孩子读了故事,可能更多伤心,伤心鲸鱼死了,故事没有童话般的结尾。中年级的孩子读了故事,可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鲸鱼会搁浅?为什么莎莉想把奖章丢在抽屉里?有更多的人来帮忙,鲸鱼为什么还没能得救?高年级的孩子读了故事,可能会揣摩莎莉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变化,初发现鲸鱼时的急切,救助无效时的无奈,鲸鱼死去后的悲伤。也许有人和我一样对“鲸鱼其实是放大了的人”这句话产生无限的思考。也许会有人关注鲸鱼为什么搁浅,然后自己去查阅资料,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给自己一点儿想法。

  3.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这个绘本打动了我,虽然看题目就能猜到结局不一定完美,但还是想去看,或许抱着一线希望走进这个有关生命的故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这是一篇很好的范例。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真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我连跑带滑冲下沙丘,卸下书包,脱掉鞋子和毛衣,把书包和鞋子扔在沙滩上,朝大海奔去,我看起来肯定像是在追赶迅速向东退去的海水。我跑过搁浅的海星,跑过在沙滩上一张一合呼吸的透明的水母,跑过在潮池之间奔忙的小螃蟹。”并不多却很有深意的语言描写:“都是来帮忙的,他们自己这样说;他只是用胳膊搂着我们说:“没事,孩子们,没事。”“你们没有盖住鲸鱼的喷气孔”他说好像他认为这是最好的赞扬。耐人寻味的心理描写:“我没哭,我气得哭不出来。我气大海的无情,那么着急退潮。我气我们的胳膊太短,而鲸鱼的身子又那么长。我气我们没有船,没有绞车,也没有长绳子,不能把鲸鱼拖回大海。我气,气所有的一切。”还有结尾的“我宁愿......我宁愿......”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结合作品图画,我们与鲸鱼身型的大小对比,更显出了我们的无力。仿佛自己就是莎莉,她的每一次叹气、她的每一点伤心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我们为什么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品读,去体会,去尽情说自己的理解。同时,可以由此生发的活动很多。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围绕着“大自然”的主题,引导孩子去探讨“生命与环保”,班会课设计可以引导孩子去寻找鲸鱼搁浅的原因,引导孩子们关注海洋环境污染,鲸鱼体内填满垃圾或水下声呐影响导致鲸鱼定位系统破坏。引导孩子们可以去研究发现,真正体会珍·尤伦送给小读者的话“站在自然的一边”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推荐更多的绘本故事,关于动物的、关于生命的、关于童年的,也可以推荐《月下看猫头鹰》,同样是珍·尤伦的作品,走进那份童年的美好记忆,感受深深的父爱。

最后,谈谈我对“鲸鱼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人”这句话的理解?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吧。但在我心里,我愿意抛开环境的原因,愿意把这头鲸鱼想象成是因年老生病而搁浅的。第一遍读这个故事,读到莎莉说爷爷在弥留之际也是喘不上来气。故事一下就把我拉到了五年前,记得那时奶奶在老家病危了。得知消息的我第二天就从千里之外赶回去。因为那是把我从小照顾大的奶奶。陪在她的病床前,看着她干裂的嘴唇,我用棉签蘸了温水轻轻涂抹,但无济于事。连日抽搐和急喘已经把奶奶折磨得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她坚持着等我回来,她在等我!奶奶是肺病,小时候就听她说在工厂上班,吸入了大量的粉尘得了矽肺。现在,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这样静静地陪着她走完最后一程。就像莎莉陪着爷爷,莎莉陪着鲸鱼。我多么希望鲸鱼是因为年龄大了,系统功能紊乱了,才会搁浅到这里;多么希望它的痛苦和离去与人类无关;多么希望我们只是陪着它,从未给它带来伤害。

原本悲伤的故事,我想用温暖的一面去解读,珍·尤伦奶奶会同意吧。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