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内著名战略家(重情重义的大科学家伍献文)

2019-04-18 20:12 | 浙江个新闻客户端 | 金春妙

当代国内著名战略家(重情重义的大科学家伍献文)(1)

中科院院士伍献文(1900—1985),是瑞中校友,1918年瑞安中学旧制毕业,瑞安云江屿头(今云周街道繁荣村)人,也是林垟的女婿。闻之,我仰慕的目光一直寻找着他,在林垟陈家古屋,在瑞中档案室,在他的出生地的老宅,一点点探寻到他鲜为人知的多彩人生。

凝视着留存在瑞中档案室的照片——伍献文与梁思成、茅以升、竺可桢等名人同框,一个时代的一群大家风范浮现脑海。

一个滂沱大雨的春日,陈良明校长带着我们从瑞中出发,驶过飞云江五桥,半小时车程来到繁荣村。这里是著名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科学院院士伍献文的故乡。伍献文是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组织学、线虫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和广泛建树,并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精英俊才。

当代国内著名战略家(重情重义的大科学家伍献文)(2)

1900年3月15日,伍献文出生于屿头村一个小康农家。他的父亲伍嘏斋粗通文墨,思想开化,后弃农经商,在乡村小镇开办了一个鱼行。但由于不谙经营,以致家道中落,但他还是坚持让三个儿子读书。由于家境窘迫,大哥、二哥先后放弃学业,回家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1918年伍献文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瑞安中学毕业。成绩优秀的伍献文不忍心再给家里增加负担,填报了既可免除学杂费又可供应伙食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1929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法国留学。

南高师毕业后,伍献文先在集美教书,次年到厦门大学当助教又注册为厦大的学生,既当先生又当学生。由于父亲经营不善,欠下不少外债,他省吃俭用尽力攒钱,最终还清了家里的债务,坚定地履行父债子还的传统道义。

他的大哥英年早逝,伍献文每年给大嫂汇钱接济,还把其中的一个侄儿接到自己家里生活读书,培养成有作为的土木工程师,先后又把两个侄女接到身边,帮助她们成家立业。其侄孙伍鸿树说:“小公在世时,每年都会给他大伯和他家汇钱,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每次30元,从未间断。”我们到林垟伍先生爱人陈玉如的老家采访,碰到其内侄媳张美云,提起伍先生,她跑到阁楼拿出尘封多年的伍先生照片,动情地对我们说:“我家的姑爹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我姑姑没有读过一天的书,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旧式妇女,姑爹是喝过洋墨水的大知识分子,他对我家姑姑不离不弃,相爱相伴一生。特别感动的是,我家三伯早逝,伯母寡居,没有子女,按传统伦理习惯,应该由侄儿也就是我的爱人赡养,但我姑爹承担了赡养我伯母的义务,定期寄生活费,同时还经常接济我家的生活。”

伍献文对朋友重情厚谊,肝胆相照。他与童第周、陈世骧、冯德培、卢于道、刘承钊、朱洗等老一辈科学家结下极深的友谊。他早年与著名鱼类学家方炳文在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馆共事过,方先生经常到伍家食宿,情同手足。后来方炳文到法国留学,在1944年8月26日的巴黎空袭中罹难,伍献文悲痛不已,亲笔撰文悼念,介绍方炳文在中国鱼类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此后,他分担起赡养方母的责任,每年给方炳文母亲寄生活费,一直到方母上世纪70年代初去世,扮演了儿子的角色,替亡友尽孝道。

伍献文对学生倾囊相授。做伍献文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在他指导下共同完成论文,他用毛笔划去了自己的名字。重病卧床在家时,让学生带论文到家里来,他逐字逐句推敲修改。

刘建康是伍先生的学生,他回忆第一次见知名教授伍献文不免紧张,伍先生却毫无架子,推荐刘建康读鱼类学论文,令刘建康打开眼界,心里充满了对伍先生的崇拜和敬佩,读研究生时考到伍先生门下,六年跟随伍先生左右。导师民主的学术风格和对他充分的信任,使他敢于大胆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这样的高起点,使他较早地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读研期间,刘建康和伍献文的大女儿伍韵梅相识相恋结为夫妇。伍献文先生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新中国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0年刘建康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于是科学界有了“翁婿院士”的佳话。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也是伍先生的学生。在陈宜瑜眼中,伍先生是一位从不发脾气的老人,他总是很和蔼地告诉学生研究工作的基本规律、如何查文献、如何判断特征。伍先生对陈宜瑜无私地培养,让他终身难忘。他们在多年的共事中不仅只是师生情,俨然更有一种亲情了。虽然伍先生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但陈宜瑜谈起来仍是眼圈红红的。他说伍先生不仅给予了他知识,让他走上了科学家之路,伍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品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他做人做事的标准。在伍先生60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他直接教导和培养出一大批学生和助手,如唐世凤、薛芬、张孝威、易伯鲁、金祖怡(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曹文宣、陈宜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

伍献文作为科学院院士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他尊师的谦恭之心未曾改变。一次,他前去参加科学院院士会议,远远地见自己的恩师秉志老师在身后200米处走来,伍先生停止脚步,等候老师到来,恭恭敬敬行弟子礼,让老师先走。1965年,伍献文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出访欧洲,有一天在中国大使馆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他的恩师秉志去世的消息,当场嚎啕痛哭,如同孩子失去挚爱的双亲,他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作为学界泰斗的伍献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学术文章,他的后辈学生多希望他晚年能出版文集,然而伍献文人生的最后一年还在忙碌地整理他的恩师秉志先生的诗稿,并委托他的好友,厦门大学的文史专家何励生(瑞安同乡、瑞中校友)先生校勘诗稿。他对身边的亲友说:这是我一生中要做的最后一件要紧的事。秉志是清朝旧式举人,古诗功底深厚,一生写了很多古体诗。他生前埋头做学问,一直没时间和条件出版自己的诗集,伍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是想着自己的事情,而是辗转联系出版社帮助老师出版了诗集。伍先生1985年4月3日离世,他在3月20日于病榻上饱含深情而艰难地写下诗稿的序言,回顾与恩师一生的情谊,完成老师的遗愿,寄托对恩师的怀念。

在瑞中档案馆中调出伍献文的档案,薄薄的几张纸,难以诠释伍献文先生的整个人生,我们只能从伍献文的同事、儿子伍惠生、女儿伍又梅以及乡邻亲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一面,他坦诚正直的为人,他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至爱,对师长的无比爱戴,对朋友的赤诚,爱生如子的情怀……所有这些充满温暖的画面与他作为学术大师的权威、严肃的风格全然不同。很多人只记住了他的科学贡献,却少有人知道他的道德文章同样垂范后世。

某天晚上,我去曾经工作过10年的学校接儿子放学。在等的过程中,偶然抬头,和墙上的伍献文相遇,他温和、慈善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惊讶于自己此前的10年间竟对他一无所知。深入走访后,一座丰碑在我心中竖立。金杯银杯,不如后人的口碑,伍献文先生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和敦厚的道德品质教育激励着我们今天学生,既要读书,更要做人!这种精神财富正是当下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恰如武汉大学7位教授联合写给伍献文先生的挽联所示:

责己严,待人宽,著述等身,道德文章传后起;

从学精,治学博,鱼龙得水,湖山风雨忆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