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科学的紧急避震措施(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避震方式)

更科学的紧急避震措施(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避震方式)(1)

一、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大家知道,地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很大差别,采取的避震方式也不相同。

如果地震不很大,又比较远,一般来讲就不必惊慌。

那么,怎样知道地震的远近与强弱呢?

前面已经讲过,地震时人们会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能感到晃动了。

因此,如果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需躲在坚实家具底下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如果是一次强烈地震,情况就不一样了。从前面给出的唐山地震实例可以看出,大地震发生时,会出现许多人们平时难以想象、更难以遇到的情景,大体可归纳如下:

1、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不计余震),时间十分短暂,不过十几秒至几十秒;坚持过这恐怖的瞬间,就有生的希望。

2、出现强烈而怪异的地声、地光;

3、地面剧烈运动,甚至像大海的波涛般起伏跌荡;建筑物随之大幅度晃动并坍塌。

4、门、窗变形,难以开启;室内物品纷纷坠落、倾倒。

5、电灯突然熄灭(如果地震发生在晚上),四周陷入一片黑暗。

6、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烟尘、灰土,令人窒息;伴有火灾时更是烽烟滚滚,尘雾弥漫。

震时人们的感受:

1、身体严重失控,不能自主行动。跑不动,站不稳;被晃摔倒,甚至有上抛、失重的感觉;有时还被抛出室外。

2、突然出现的灾变,伴随各种怪异现象而来的房倒屋塌,以及震时莫名的身体失控,使人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恐惧感。

总之,人们的生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强烈的求生欲会支配人们作出各种反应与选择。

二、避震原则——三要三不要

面对强烈地震,人们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行为呢?

地震发生时,情况十分复杂,要把各种情况下如何避震都讲全,讲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先向大家讲讲一般的原则。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震时是跑往室外,还是室内避震,就在看各种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准备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反顾。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例如,唐山地震中有一个李阿姨,她本来已经跑出门口,又想起妹妹还在睡觉,便返身回屋,结果她和妹妹都被砸伤。想到家人是对的,但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要听从指挥(特别在公共场所时),不要擅自行动。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三、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

在我国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避震的经验。经历了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的进士秦可大,在《地震记》中曾记录了地震时“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的经验,指出地震突然发生时“不可疾出”,应在室内“伏而待定”,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不过,关于震时要不要从室内跑出,国内外专家都有争议。其实,这与各国的国情有关。例如,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好的国家,室内避震的成功率较高;建筑物质量很差的平房,如有可能,则从室内跑出为好。

我国多数专家趋向于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所谓就近躲避,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在什么地方避震为好?

原则上应选择:

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远离危险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什么姿势?

“伏而待定”。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既可免遭砸死,又不会窒息。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怎样避免其他伤害?

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踩踏、拥挤而受伤。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