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

1996年,湖南长沙五一广场附近的“平和堂”商厦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旱井。

看形制似乎有不少年头了。长沙在古时属荆州地界,经常发现古代文物。

工人们不敢轻举妄动,马上打电话联系了相关部门。

专家团队马上带了专业设备,展开了发掘工作。

最后总共发现了22口旱井,井中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瓷器、玉器、兵器等文物。

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还是14万余枚竹简,总字数多达200万。

竹简上有关荆州的史料,更是揭开了关羽败走麦城的真相。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

出土文物揭示真相

“忽一日,玄德自觉浑身肉颤,行坐不安;至夜,不能宁睡......”,刘备莫名心悸,秉烛夜读间只觉深思昏迷,朦胧睡眼前忽现云长身影,对大哥说道:“愿兄起兵,以雪弟恨”,倏而消失不见。

刘备心知此事蹊跷,荆州战事恐有变故,于是传来孔明解梦。

孔明夜观天象,见一将星落于荆楚之地,莫非云长身陷祸事?

果然,天刚拂晓,斥候一报再报,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 。

刘备听后神形俱损,大叫不止昏厥于地。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2)

(《三国演义》剧照)

大意失荆州,无奈走麦城,关羽之死成为多数人心中的遗憾。

这样一个勇冠三军天下无敌的存在,犹如一尊有血有肉的在世神明,却遭此横祸,实在是蜀汉的损失,更是整个三国之世的巨大损失。

让我们回顾一下他此前的杰作,《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玄德进位汉中王,关云长攻克襄阳郡;第七十四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每一件事都是万人敬仰流传千载的英雄事迹,然而一切就在第七十六回戛然而止了:“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3)

(水淹七军)

在大破曹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头,关羽的死亡犹如在蜀汉和读者的心头浇了一盆凉水。

在最接近理想的高光时刻,一枚精美绝伦的铜镜突然迸裂,缺失的一角预示着再也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破灭的理想,不是阴阳相隔的情义,而是骤变与转折带来的落差和冲击。

所以作者行文踟躇,读者愤愤不平,将一切意难平的缘由盘桓在令人痛彻心扉的那个地方——麦城。

人死不能复生,关羽的"大意”之失也成为了读者的一种心灵寄托。

毕竟这样的英雄,无论结局如何,在众人心中都是永久立于不败之地了。

所以后人有诗叹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4)

(刘关张三兄弟)

我们喜欢历史,一方面是喜欢它的不确定性,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留下无数谜题,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推敲、猜测、求证;

另一方面是喜欢在这个推测的过程中找到一面镜子,找到每一个不同的自己,也能看清现实、看清命运。

于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些人并不认为关羽的死完全是大意所致。

一切人一切事,都有各种因缘际会的结果,东吴趁虚而入、糜芳降敌、荆州陷落、军心溃散,一条一条抽丝剥茧的线索最终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看似无奈的结局,实则是他自己为自己种下的苦果。

出土的文物,揭示的真相恰好证实了这一观点——关羽败走麦城的结局早已注定。

经考证,这些竹简距今约有1800年历史,是三国时期的文物。

上面记述的是三国时期吴国荆州地区的社会情况和基本制度。

主要体现在“佃户身份”、“吏民户籍”和“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涵盖纪年、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些竹简中记载的时间从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一直到嘉禾六年(公元237年)止。

也就是说,其中有关羽镇守荆州等地时的详细情况。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5)

先看看关羽镇守荆州时的户籍情况,竹简里是这么记录的:

“上中下品户数簿,其七户为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户下品。”可见,当时的荆州百姓被分为三等,而贫民占了绝大多数。

贫富差距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存在,关键在于差距的大小。

当年刘备三拜茅庐,诸葛亮感恩备至,为刘备筹划好了中兴汉室的伟大方针,对于荆州他是怎么说的呢?

“荆州北据汉、沔,利近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可见,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也都是重镇。此前在刘表的手中。

而刘表没有远大的志向,一心只求固守,才会最终落到刘备之手。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6)

(刘表剧照)

但刘表是皇亲国戚,有他治理荆州可谓是名正言顺,人民归顺、士族团结。

他也从没想过向外扩张,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并且训练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包括水军和陆军。

所以曹操和袁术无论把战斗升级到什么地步,无论如何觊觎荆州这块肥美之地,都一直没有对贸然下手。

直到刘表去世,刘备接手,最后去了益州,把荆州交到关羽手上,荆州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7)

不得不承认,关羽说到底还是一介武夫,在理政方面的本事只能说是捉襟见肘。

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粗中有细”的二弟张飞。

果然,在他的治理下,荆州的贵族首先表示了不满。

嫉恶如仇、不懂变通的关羽很快就把贵族得罪了个遍。

接下来又一心整顿军事,荒废的农业和经济的疏通治理,于是民生状况急转直下。

越来越多的农民收入越来越少,开始向临近的吴国出走。

固若金汤的荆州终于有了突破口,曹操等待多时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便有了联结孙权攻取荆州的故事。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8)

(糜芳剧照)

为什么说荆州陷落、糜芳投敌、军心涣散、退守麦城都不能用区区“大意”二字去解说呢?

其实关羽早就给自己种下了苦果,走到这一步,一点都不意外。

荆州城内,糜芳任南郡太守,屯江陵,傅士仁屯公安,两人负责荆州的全部军资和粮草供应。

也就是说,关羽虽然掌管了荆州的军政大权,但重要的后勤和财政大权却被另外两人掌控着。

所以关羽素来与这两人不合,时常对两人呼来喝去,动不动就责罚他们。

有一次,糜芳在运送军资的过程中出了点意外。

关羽怒不可遏,当众口出狂言,说等他回去后要狠狠收拾这两个家伙。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9)

(糜芳与傅士仁)

久而久之,糜芳、傅士仁和关羽之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隔阂。

樊城战事吃紧,糜芳与傅士仁故意拖延补给,简介导致了关羽无法首尾相顾,最终败走的结局。

更有甚者,吕蒙大军开到荆州,糜芳与傅士仁开城投降,后来投入孙权麾下参与北伐。

关羽的高傲和自负实在是不能忽视了,在为自己树敌这方面他一直做得有声有色。

在他眼中,除了刘备和张飞,或许再没有一个人能称得上是英雄豪杰了。

当初刘备封五虎将,关羽听封后,对黄忠和马超能入选五虎将表示非常不满,甚至表示不屑与之为伍。

事实上,三国时代多数响当当的大人物都入不了关羽的法眼。

这也就算了,看不惯的人,他一定会得罪一遍。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0)

攻破襄樊后,关羽决心继续北上。

此时的荆州百姓在无法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而关羽毫不在意,硬是没有向益州请求支援,而是在荆州和襄樊强行征兵一万。

在出土的竹简中有这么一句话:

“军故吏,东阳里,增丁一万。建安二十四年,秋,判出走。”

可见,关羽醉心北伐,对眼下的民生状况不管不顾,可以说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终于,他彻底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最后的底线。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1)

(荆州关公义园)

而东吴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羽使人与蒙相闻,羽人还,私相闻讯,闲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流离失所的百姓被吕蒙拯救了,无家可归的人有了栖身之所。

军人的家眷没有受到任何报复,反而被照顾得很好。

如此一来,谁还有心思跟着关羽抛妻弃子,为了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去送命呢?

如此看来,关羽的战败还能用大意之失来解释吗?

他一步步得罪了民心、得罪了部下、得罪了本来可以成为同盟的敌军。

无论他本人有多大的能力,天下大势和战争局势向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能左右的。

从荆州到麦城

而关羽的人生悲剧,最早还要从刘备大破曹军立汉中王说起。

时间回到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集团占据荆襄与两川之地。

在孔明等人的建议下,自立汉中王,封世子刘禅,军师孔明,五虎将分别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2)

三国鼎立的大势业已形成定势,魏蜀吴三方对峙,此时首先着急的是曹操。

抛开历史渊源与个人背景不谈,刘备是最晚称王的,论兵马、实力都不算最强,且是实力最浅的一方。

于是曹操暗中派人前去吴国,欲与孙权结好。

孙权可是出了名的墙头草,唯恐另外两国相安无事,但另一方面,其人也是出了名的谨慎和缜密。

他首先与曹操达成协议,然后又派人到荆州打探关羽的动向。

使者为谁呢?思前想后,他选择了温厚诚信、有勇有谋的孔明之兄——诸葛瑾。

出使之前,诸葛瑾便与孙权议定了邦交方略:

若云长肯许,便联结云长共破曹军;若云长不肯,就与曹操一起攻取荆州。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3)

(诸葛瑾剧照)

阴谋阳谋,明说暗夺,三国时代的纷争无论如何避不开四个字:尔虞我诈。

有道是树敌在后,交友在前,在这种朝三暮四的大环境下,口是心非可谓保全自身伺机而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哪怕实力再强也要想办法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后开黑枪。

诸葛瑾来到荆州,对关羽说:

恭贺刘将军称王,听闻将军之女还未许字婚配,我家主公有一子,文武皆才,如果两家可以联姻实在是好事一件,到时吴蜀结好,共破曹军如何?

面对诸葛瑾的提议,关羽是如何回应的呢?

云长勃然大怒曰:

“我家主公的虎女怎么能下嫁你家犬子?今天要不是看在你弟弟诸葛亮的面子上,我现在就砍了你的头!”

随后叫人逐出诸葛瑾。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4)

这是何等的大气凛然?何等的刚直不阿?

我们喜欢关羽的原因,除了他武艺超群之外,就是这种是非分明、中正得当。

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也可以视为是高傲,是自负,是无视现实情况的自命不凡。

不过,关羽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他也有高傲的资本,否则不会令天下英雄谈之色变。

既然已经得罪了吴国使者,一场战争是无可避免要发生了,且让我们看看战事经过。

曹操令曹仁率先兴兵取荆州,吴军伺机出兵。

荆州地区的战事迫在眉睫,孔明运筹帷幄,给出了化敌之策:

云长主动北上出击攻取樊城,先发制人。

若能占据樊城,就卡住了曹军南下的咽喉要道,到时荆州之围自然瓦解。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5)

(关平剧照)

关羽遣廖化为先锋,关平为副将,自己担任中军。

一路北上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攻克襄阳,击毙夏侯存、翟元等大将,随后趁胜追击,曹军伤亡过半,曹仁只能退守樊城。

也就是在樊城,发生了关羽水淹七军,擒获名将于禁、庞德等人的精彩战事,也发生了关羽不慎中箭后让华佗为其刮骨疗毒,镇定自若的英勇事迹。

荆州危机已解,蜀国的心头大患便烟消云散,孔明的谋划属实高明,瞬间将局势反转。

接下来最要紧的是静息养病,妥善处理樊城内用水之后的凌乱场面,安抚庶民,休养生息,稳定军心。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6)

但关羽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目下取了樊城,士气大涨人人求战,正是长驱大进,直取许都,剿灭曹贼,匡扶汉室的大好机会。

不得不再次说一下关羽的高傲和自负了。

建安二十四年的曹魏,虽然还没到实力最盛的时候,但也是占据兖州、豫州、徐州,吞并关西十一部的庞大势力。

号称拥兵四十余万,任哪一方都无法轻易撼动,纵然失去襄樊两地,也是九牛一毛。

此时关羽要长驱直入攻克许都,甚至剿灭曹操,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羽这一步路确实是走错了,原因有三

其一,没有看清局势,盲目进军。

襄樊之战虽然挫了曹军锐气,让关羽名动天下威名远扬,却并不能成为灭魏的条件;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7)

(曹操剧照)

其二,没有对吴国的动向进行打探。

孤军深入乃是兵家大忌,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他得罪吴国使者诸葛瑾在先。

诸葛瑾前来谈判,无论其使用什么筹码、实际目的是什么,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恶意。

哪怕关羽无意联手,也没必要恶语相向;

其三,关羽过于高调。

他忽略了孔明的建议,占据樊城、保住荆州后没想过停手就算了,还没有向四川请求援兵,而是独自抽调了荆州的守城军队准备冒然北上。

接下来的情势急转直下。

为了彻底打消关羽的顾忌,东吴猛将吕蒙假意告病,换了年纪轻轻,毫无名气的陆逊主持前军战事。

陆逊刚上任就给关羽送来了一封信,内容里全是巴结和奉承之词。

关羽最见不得这副嘴脸,当下认定陆逊是个龌蹉庸才,同时也彻底放松了对荆州后方的警惕。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8)

(吕蒙剧照)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大军集结南下围困樊城,关羽卷入战事无法抽身。

此时,吕蒙率部下沿长江而上,一路上秘密藏兵。

所到之处首先拔掉蜀军岗哨,再指挥大军前进,直到兵临荆州城下,关羽都不曾察觉。

而此时,关羽身在樊城与曹仁对峙,荆州已经失去控制。

其驻守荆州的守将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没有了后援也没能支撑多久,无奈之下开始奔逃。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19)

再看看眼下的形势,曹操占据北方大半块中国版图,以湖北、河南、陕西中部的汉水为界;

孙权占据大半个南方,以湖南东部、贵州东部为界。

荆州已失,陆逊继续往西切断了夷陵退路。

关羽败走,首选路径是向西经房陵进入汉中,再南下前往成都与刘备集合。

然而关羽的第二次错误选择,是麦城。

这个选择,任谁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

北边的襄阳和南边的荆州,与麦城都相距不过百里,如今都已落入敌手,东边是吴国本土,西边是刚被切断的夷陵。

此时退到麦城,无异于自投罗网,自掘坟墓。

于是一路上军心浮动,士兵们边走边逃,无论关羽如何神威无匹,麦城在大军心中都是绝路。

当关羽到达麦城后,身边只有三百人不到。

他的结局是惨烈的,父子双双殒命,就连坐下赤兔,也是“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20)

(麦城)

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时至今日,关羽在数次错误的抉择面前究竟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我们当然不得而知。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麦城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一条绝路上,意气用事和过于高傲自负的嫌疑确实占了一定的比重。

话虽如此,但性格决定了关云长的归途将会去向何方。

哪怕历史再一次轮回,也许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家国、城池和战敌面前,关羽的眼里便永远不会有退路,也永远不会有逃窜这个想法。

刘皇叔把荆州托付给他,却被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偷走”,这样的局面是关羽无法妥协的。

逃走又能如何?纵然刘皇叔不会给他过多责罚,他自己也不能放过自己。

那就打回去!军心涣散又如何?兵临城下又如何?没有援兵又如何?他只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情谊,健全了整部作品有血有泪的情节。

罗老师在三兄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广大读者们也多以蜀汉的角度来看三国。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读来最让人心碎的三个章节,一是败走麦城,二是白帝城托孤,三是五丈原的秋风。

五丈原上的秋风无情地吹灭了军帐里的点点明灯,吹来了上方谷的瓢泼大雨,吹走了一颗熠熠闪光的智慧明星,也吹散了蜀汉的最后一口生气。

至此,三国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冰冷现实的历史,缺少了一种最淳厚的味道。

再往前,白帝城内的临别托孤预兆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桃园里的情义与豪情壮志正式画上句点,绵延七百里的战火终于烧尽了三兄弟的理想,也烧尽了读者的一腔热血。

至此,对刘关张的亲切、期待和崇敬也随着余烬飘散成灰。

关羽墓地出土的怪事(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汉末竹简)(21)

这一路节节败退的开端,终是要从武圣关云长说起。

失荆州、走麦城,深陷绝境之时,对孙权的一句“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让我们最后一次沉醉在兄弟结义,同生共死,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炽热理想中回味无穷,不能自拔。

纵观关羽的一生,以温酒斩华雄声名鹊起,此后斩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每一件都值得人们永远称颂。

美中不足的是他为人傲气过甚,不善用人,缺乏战略眼光,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而“大意”并不是主要原因。

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挖出的竹简更是佐证了这个观点:

关羽的骤然牺牲并非全赖大意,走到最后的地步,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编辑:日常

责编:Thali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