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

小陈是我侄子,工作有5年时间,在最近一次家庭聚会时,他兴致勃勃和我聊他工作中的故事,聊着聊着,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怎么样的人可以算是沟通高手?”

我问他,为何对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是最近有什么新感悟吗?他说了自己的看法,他之前觉得要成为一名左右逢源的沟通高手,一定是要能说会道的,高谈阔论,但最近从他老板身上看到的,他有不一样的答案。

他觉得他老板是一个沟通高手,但发现他和别人沟通时,话都不多,却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每当有问题时,他也总能通过寻找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比如:

每次开周会时,他不像其他很多老板一样,喜欢发言总结,但他在听完下属的汇报后,会提出自己的疑虑或关心的问题。有几次和他一起拜访客户,发现客户说的远远比我老板说的多,但可以感觉到,双方对交谈的过程感到很愉快。

我听完他这一番论述,第一反应是觉得他进步好快,能用自己观察去发现和总结职场现象,并敢于推翻自己之前的认知,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1)

成为会提问的人

  • 你想成为一名能和多数人都保持交谈甚欢的职场人士吗?
  • 你想成为一名能通过沟通得到多数人帮助的职场人士吗?
  • 你想成为一名能通过沟通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职场人士吗?

如何解决上述的这些问题?关键是如何沟通。对此我的观点是要成为沟通高手,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提问?

一.“缺逻辑,想证明”导致我们总是想说,缺不利沟通

如同小陈一样,很多人也会认为,要想成为沟通高手,一定是要会说,这其实是一种关于沟通的误区。何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既然沟通的目的是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那我们看看说太多能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吗?

1.说太多的本质是“缺逻辑”,不利达成一致

说太多的人往往对想表达的内容缺乏逻辑支撑,感觉这里也需要说,那里也需要说,毫无章法,缺乏条理和逻辑,让对方也很难掌握和认同你的表达重点,这样缺乏逻辑的表达,就不利于沟通的第一个目的-即达成一致。

正如比勒尔说的:“不合乎逻辑的观点只需一根绳索就可以将它绞死”。

在一些职场新人身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曾经我问一位下属,为什么这个客户这个月生意进度这么差?他回复我说已经在想办法通过其他客户来追回这个缺口,然后就给我详细描述了他的计划。我听完非常不理解他的逻辑,我是想知道这个客户出了什么问题,你完全没有解答我的疑问。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2)

“缺逻辑,想证明”的心态不利沟通

2.说太多的核心是“想证明”,不利感情通畅

说太多的人往往核心是“想证明”,通过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归属,证明自己的存在,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越缺什么就越展示什么”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一定是以自己的感情为出发点去思考,不利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即感情通畅。

这类人往往内心是缺安全感,缺自信,缺认同,有自卑感的存在,生怕别人看出他们的这些弱点,所以通过说很多话来掩饰自身的缺陷,给予自己表面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其背后是自己对自己的内部感情交换,缺乏和对方的外部感情交换。

在职场一些所谓的老油条身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曾经...”,"想当年..."。老宋是我当年第一份国企工作时的老员工,他非常喜欢对我们这些新员工指指点点,如果你正好问他一件什么事情,他一定是从自己当年的故事开始和你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说太多背后蕴含着缺逻辑和想证明的心态,是阻碍你成为沟通高手的重要因素,那为何说会提问的人更容易成为沟通高手呢?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3)

背后的思维模式?

二.提问背后蕴含的三大思维模式,让你成为沟通高手

一个善于会提问的人,其背后一定是隐含着更多的核心能力,正如俄国著名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懂得客户思维,让你合作共赢

会提问的人一定具备客户思维,因为他们会去揣摩对方的想法和思维,他们想通过问题更好地了解对方,更好地服务对方,在他们眼里,顾客,老板,下属,同事,朋友都是其客户,他们都会用客户思维模式来对待他们。

一旦你具备客户思维,就会清楚明白对方的利益所在,就可以本着合作共赢的目标去对待双方,也就是马云经常强调所谓的利他精神。

我们部门去年的销售冠军是一名90后小姑娘,他对客户思维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有一次为客户订购高铁票,除了询问客户常规的车票时间外,他还会询问客户喜欢靠窗还是过道,会询问客户中饭是喜欢车上快餐还是外卖送餐服务,还特意给客户准备了靠枕,为了让客户更好地休息。

2.懂得提炼思维,让你见微知著

会提问的人一定具备提炼思维,善于分析问题,喜欢通过表面去提炼背后的原因,通过一个个的提问来帮助他们直达问题的本质,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现象,也会习惯问一句为什么,让你养成见微知著的习惯。

见微知著意思就是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当你具备这样的习惯和技能时,预示着你对事物的观察和经验判断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我之前公司销售部经理老沈,他对市场趋势判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前几年有一家客户突然没有按时回款,大概延误了10天时间,因为这客户之前回款记录一直良好,难得一次延后10天,当时也没有引起重视。

但老沈凭着自己的嗅觉去追查背后原因,询问了很多上游,下游厂家最近和该客户的资金往来是否正常,通过不断地提问,他发现该客户最近二个月不仅对上游客户资金有延迟付款现象,而且下游客户中有几家重点客户也严重拖欠货款,所以给该客户造成资金的压力。

基于这样的情况,老沈立即和公司做了汇报,随后公司决定暂时停止给该客户供货,并积极催讨应收款,过了二个多月,该客户资金链问题更加严重,最终导致停业和破产,我们公司也因此被套牢货款20万。但相比其他公司,因为我们之前采取了停发和催讨的措施,20万的应收款已是最少的一家公司。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4)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

3.懂得引导思维,让你以一驭万

会提问的人一定具备引导思维,懂得利用引导来掌控全局的发展,他们虽然话不多,但会控制走势和进展,而这些走势是根据他的提问按预定的轨道在发展,并培养自己以一驭万的能力。

以一驭万是指抓住问题关键,可以控制全局,当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后,你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定可以更上一个台阶。他们会利用各种资源,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有时还能化被动为主动,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

美国强生公司有一次著名的“泰诺投毒事件”,但公司通过引导思维,最终成为经典危机公关案例。80年代初,芝加哥接连发生多起因服用强生泰诺感冒片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当时引起了人们极度地恐慌,警察调查后证实死因和药品质量和销售流程无关,是有人故意在药店出售的该药品上投毒,然后再正常出售给患者。

事情虽证实和强生无关,但该公司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在事情被爆出之后就立刻召唤全部出售的产品,价值1.25亿美元,并全部销毁,要知道,在当时该产品贡献了公司20%的利润来源。随后强生公司,以此事件为契机,通过不断地问卷调查,去了解人们对药品安全性的需求,引导人们更多关注产品质量,安全,品牌等因素。

一年后,强生基于之前的调查数据和对大众的引导,推出全新包装的泰诺产品,改进了包装技术,更具安全性,产品一经推出,短短2个月,就收回了之前90% 市场份额。

可以看出,一个善于提问的人,其背后更多隐含着客户,提炼,引导这三大有利思维模式武器,当你对外具备客户思维,对内善于分析提炼,同时对全局又懂得引导和掌控,这样的能力在职场一定是让你可以如虎添翼。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5)

如何设计提问?

三.懂得三大设计原则,让对方立刻喜欢上你的问题

既然我们明白了提问在沟通中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样的问题算是好问题呢?如何去设计好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上面说的这三大思维去设计,这里分享三个设计原则:

1.即背后又具体原则,让问题利于接近本质

好问题一定要是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并且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你可以更好地分析背后隐藏的东西,让你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可以培养提炼思维和见微知著的能力。比如:

  • 你明天打算做什么?(具体但非背后)
  • 你觉得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背后但非具体)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都不符合这个原则的标准,又比如你在和下属进行年度绩效评估时,你需要通过提问来衡量和评估下属的工作表现,你会选择什么问题呢?

  • 你自己总结下这一年的表现?(具体但非背后)
  •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不具体也不背后)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也不算好问题,那我们来看看一些好问题的样式:

  • 请讲一个这一年中你认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案例,并说说你的收获和遗憾?(具体又背后)
  • 这一年你业绩不错,达成105%,你说说你认为做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三点?(具体又背后)

这样的问题不仅让你自己获益匪浅,而且也能迅速把对方拉回到正确的思考轨道,使双方思维步伐保持一致,让双方在深层次进行积极的沟通和探讨。

我记得自己在一次团队会议时,当时在讨论下个月的活动政策,很多人都提出要追加活动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去拉动销售,有些人提出要追加5%,有些要8%,随后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拉动销售,你们要追加资源,请告诉我你要追加多少资源能拉动多少销售?”

正是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不在争论到底是追加5%还是8%,而是会根据销售目标的多少,倒推需要追加多少额度,通过明细化的数据告诉我最终的答案。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6)

背后而具体原则

2.即对方想说又自己想问原则,让问题利于双方喜欢

好问题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思考,找到双方的平衡点,一个即自己想问,而且对方也愿意说的问题,让双方乐于对此进行沟通,还可以培养你的客户思维和合作共赢能力。

要做到这点,前提是需要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在职场,大家都对单位的一些八卦消息特别感兴趣,总想去问个究竟,但其实这些问题肯定不算好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算自己想问,但对方不想说的问题。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去首次拜访一位客户,目的是想和他建立业务关系,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目前站稳了脚跟做出了一点成绩,之前我研究过他个人情况,学历不高,从学徒开始做起,胆大敢做,是比较早下海的商人。

在短暂寒暄过后,我们也进入了正题,但感觉客户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和价格都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就干脆换了个思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采访他的记者,我说道:“钱总,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走来,相信一定很不容易,特别是刚开始,听说当时都是靠你自己一个人撑起这个生意的?

说到这,这位钱总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和我说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估计20分钟都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等他故事讲完,现场气氛明显缓和很多,我们也就此道别。当第二次再去拜访钱总的时候,很顺利就进入到关于产品和价格的主题谈判,最终也顺利合作签约。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可能正是靠当时这样一个自己想问对方想说的好问题,打开了局面,建立了信任的基础。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7)

自己想问对方想说原则

3.即让对方有谈资又适合当前语境原则,让问题利于对方倾诉

好问题要符合当前的语境,同时又能让对方有足够的谈资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对方会感觉到即自然又合理,也可以培养你的引导思维,即把握全局,又让对方一吐为快,满足他的存在感。

这里要特别注意和恭维的区别,恭维也是适合当前语境的一种话术,但恭维不需要考虑对方是否有谈资,比如明明对方没有这样的过往经历来证明其具备某优势,你却说对方具备这个优势,显得比较假和空。比如:

  • 张总真是能力强,怪不得公司搞这么好。(恭维)
  • 张总对大客户的把控力真是强,很多公司想去抢占份额都抢不动,怪不得公司搞这么好。(非恭维)

以事实为根据,符合当前语境的问题,可以让对方有足够的自信来诉说自己的观点,因为这可以显示他的价值感,也能更好地获得对方对你的认同,只要是一个适合他的好问题,人们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我们部门有位95后实习生,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寻求帮助时都会加上一句背景介绍,比如他会说:

  • 听说你之前有做过这个数据分析,而且很成功,能教教我吗?
  • 听说你之前碰到过被抢单的客户,但现在你业绩这么好,能说说碰到抢单时你怎么调整自己吗?

诸如此类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提问,让对方既觉得尊重,也愿意分享。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8)

符合当前语境让对方有谈资原则

以上三个好问题的设计原则,即简单又实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设计的原则和标准,那么接下去就请在工作中去使用和论证,看看一个好问题,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收获。

写在最后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说过:“作为被教育者,我们从开始学习算起,更多经历的是被动回答问题,很少主动发问,缺乏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所以自然就不会提好问题”。

  • 一个好问题,可以引起对方的情绪。
  • 一个好问题,可以激发对方的热情。
  • 一个好问题,可以探寻事情的本质。

为什么与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被说服(为何有些人和谁都能交谈甚欢)(9)

小问题,大能量!

小问题,大能量!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沟通高手,请务必多提好问题,这样即可以用好问题去赢得对方认可,赢得对方尊重,也可以用好问题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